說說那些引領北歐國度之幸福的關鍵字們與為全世界所喜愛的北歐設計

2021/08/09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文/謝宗哲
近年來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上,這些所謂的「幸福國度」為人們所津津樂道,而逐漸成為當代生活顯學的關鍵字:

.Hygge

——把握短暫生命,善待自己及他人,獲得身心簡單純粹的滿足
首先是丹麥與挪威共通的「Hygge」。這個字來自遠古記憶中關於安慰及鼓勵的意涵,講求的是一種安逸、悠然的感覺,同時也代表著親密和歡樂。Hygge某種程度上總結了北歐生活中所有美好的一切,而這套哲學就是:看起來漂亮並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從一開始到最後都要有好的心情。Hygge 生活的基礎,來自對簡單/純粹的渴望, 來自讓一切簡化回歸到基本的衝動。在具體經驗上重視「內在」、「對比」、「氣氛」,而核心價值則是「寧靜」。
在自然風土環境條件的影響下,使他們重視「居住」(inhabit)的質,並願意實際面對在生活中所必須付出代價與接受的結果:他們理解到生命的脆弱與有時而盡,因此講究場所的重要性,尋求某種歸屬,渴望陪伴及庇護。即便是暫時的歇息,都願意讓自身歸屬於當下並融入一個地點。他們重視舒服、滿足、簡單而純粹的快樂,以及身體與精神上的相聚及團契。 因此進一步將這樣的心智狀態與近代美感思潮作出連結的話,可以發現貫串北歐設計的核心思想,就外在而言是在 20 世紀初所接受並已溶解進其血肉之中的理性主義與機能主義包浩斯美學,以及長久以來主宰其內在心理機制的Hygge。
(圖/《走進自然,愛上北歐建築》)

.Lagom

——足夠最好的中庸之道,回歸本質,不添加外在修飾與補綴。
其次是瑞典的「Lagom」。瑞典這個國家講求知足的態度,相信「足夠就是最好」(Lagom är bäst.)。雖然與丹麥的「hygge」同樣厭棄奢華、繁複及冗贅,但是 Lagom 相較於 Hygge 卻指涉相對被動而消極的生活狀態——Hygge 至少還多一點刻意的傾向,Lagom 卻剛好相反,傾向回歸本質,不執意添加外在修飾與補綴。Lagom 帶有中庸之道的作風,是融入而無任何顯現自身存在感的偏激取向。Lagom 另一個常見的字義源頭來自維京時代「團體均分」的概念,泛指族人均享用同樣足夠的飲食、公平分配,人人都「不多不少剛剛好」。它不代表完美,但也不存在負面意涵。Lagom 可適用於不同狀況及情境下進行詮釋,是它的特別之處。而這種帶有中庸之道的生活態度,同時也被視為瑞典人特有的養生處世之道。

.Sisu

——意志力、堅韌性、持久性
另一方面,在北歐諸國中,身世背景與地理位置較為特殊的芬蘭則有「Sisu」這個散發出凜冽氣質的字眼。Sisu代表的是綜合了「意志力」、「堅韌性」、「持久性」等特質的獨有性格,能夠理性面對逆境為其擅場。身處在歐亞大陸西緣的芬蘭,國土有一半以上都在北極圈境內,漫長的冬日和險惡的生存環境,深深影響並雕塑出芬蘭人的性格。他們的思維哲學深信:只要堅持到底,終有春日百花綻放的時候到來。Sisu 是芬蘭語裡歷史悠久的詞彙,代表他們特有的強韌。據說近年來 Sisu 也被應用在正向心理學中,他們將 Sisu 視為挫折復原力(resilience)的表徵:相信自己在面對挫敗時,有絕對的能力可以突破低潮。這麼說來,Sisu 就宛如防守系/修復系的咒語一般,讓北歐的心理素質獲得更為全面而齊全的裝備。

.betta Reddast

——一切都會好轉;凡事均有轉機
最後則是來自冰島的話語「þetta Reddast」,指的是在惡劣天然環境流動下體感生命的真實。以「一切都會好轉;凡事均有轉機」這個委身於壯闊的大地、憑著堅毅的等待與坦然面對的信仰,一路挺過各式各樣的風暴,並讓受挫的心靈得以療癒。這個冰島人普遍共識與深諳的生存道理,讓他們的生活觀得到極大的釋放與自由,願意將生命「用」在美好的事物上,並展現出樂觀而豁達的生命價值觀。有趣的是,這句話似乎某種程度上也與前述的 Hygge 、Lagom、Sisu 等字詞的內在狀態及生活主張,存在著相似的震動與共鳴,並透露出某種遙相輝映、令人感覺溫潤和諧的光芒。
(圖/《走進自然,愛上北歐建築》)

為全世界所喜愛的北歐設計

那麼北歐設計的「好」,究竟是在什麼時候被全世界認定呢?即便那是在得天獨厚的豐富自然環境與獨自生活哲學及座右銘背景下所持續發展演化而成的結果,但實際上所謂的北歐設計,長久以來在世界上的表現並未特別突出,也未能享有多高的知名度。變化終於來訪並轉動歷史齒輪,果然還是在 20 世紀初受到西歐之機能主義的影響,北歐設計於是孕育而生出現代主義潮流。在這個被北歐吸收養分而重新孕育而成的現代設計風格裡,與其他歐洲設計相較之下,主要還是大量以木頭為主力的自然素材,並在某些部分展現出「手作」的工藝性格,而給人們一份溫柔的味道與氣氛。如同絕大部分的共識一樣,北歐設計最主要的養分還是深受其自然環境與國民性格的影響。只是,另一方面,由於早期工業能力還不夠強大,所以在機緣巧合下便受惠於重視手工業的這個層面,也是在進行深入了解其背景時所不容錯過的重要切點。
(圖/《走進自然,愛上北歐建築》)
就這樣,「北歐的現代設計」在 20 世紀初成為嶄新的物件並在歐洲各地粉墨登場,進而提高了本身的存在感與認知度。後來一口氣獲得全世界高度評價,則是 1950 年代的事了。丹麥建築師和設計師們精彩絕倫的家具設計作品,在可稱之為設計博覽會的米蘭三年展中深受媒體矚目,爆炸性的高度評價,因而廣傳到世界各地——在眾多工業製品的家具與雜貨中,讓人感受到以生活為原點並使人感受到溫度的北歐設計,因而被讚不絕口,帶起了所謂 Mid-Century Modern 的風潮。之後,以「北歐設計」為招牌,便獲得難以動搖的固定好評,設計與產品成了北歐最重要的「輸出品」,其受歡迎之程度至今屹立不搖。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