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

含有「畫家」共 222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高更(1848-1903),法國巴黎生,後印象派代表畫家之一。他以「大溪地」為題的畫作、特別是描繪姿態婀娜而自然奔放的大溪地女人,是廣為後人所知的代表作。梵谷(1853-1890),荷蘭Zundert出生,後印象派大師、表現主義的先驅。星夜、向日葵、家鄉荷蘭的風景,深植人心...
Thumbnail
徐風輕拂-avatar-img
17 小時前
大都會畫展真的令人大飽眼福 推薦有空也請補完富邦美館的漂洋過海美國印象派
Diane Yang-avatar-img
發文者
17 小時前
徐風輕拂 有喔~隨後也去看了富邦美術館的美國印象派展;兩個展先後看,算是對印象派的瞭解與欣賞更加豐富完整。
他,是臺灣第一代水彩畫家;他,讀萬卷書也行萬里路,將親身得來的所見所思化為畫。他是倪蔣懷(1894-1943),生於大日本帝國殖民下的臺灣台北市公館、逝於瑞芳街。短短近50載的人生,他勤學作畫,抱著終生未竟的留學夢、為顧及現實轉身投入礦業、卻難以忘情繪畫、抓緊工作餘暇以畫筆記錄他親身踏訪的一切...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有個 Title。 打開社群媒體,健身教練、前跆拳道國手、知名心理諮商師、美妝網紅……這些 Title 鮮明而響亮,能讓人輕易被注意到,要開創事業也相對有較好的起步。 然而,當我反思自己,世俗的標籤似乎只剩下「前癌症患者」或「單親媽媽」。 但這些是我的經歷,不是我的定義。前者是一場
Thumbnail
蜂聲-avatar-img
4 天前
嫚嫚好厲害~原來你還會畫畫阿!超讚! 我是創作詩人,陪伴人們在文字中找到共鳴~嗡嗡嗡!
上週參觀威廉・透納250週年特展,共有80件真跡畫作,橫跨透納的一生。早期的畫作中,山與城堡的輪廓清晰嚴謹,符合學院派的風格;但到了晚期作品中的威尼斯與瑞吉山,只剩光與霧的顫動。那種由「清晰」走向「模糊」的歷程,正是這場展覽最吸引我的地方。
Thumbnail
在浮世繪的世界裡,江戶人懂得把日常過成藝術:花宴、清酒、富士山的四季變幻。走進「會動的浮世繪展」,我彷彿親歷江戶街頭;看電影《北齋》,又窺見畫家與命運的搏鬥;拼樂高版《神奈川沖浪裏》時,我則像與北齋隔空對話。浮世繪不只是一種藝術,而是一種生活哲學——教人於浪濤中學會從容,於庸常裡尋得純粹之美。
Thumbnail
Thomas Tang-avatar-img
5 天前
我覺得現場最有趣的是可以藉由蓋印章來體驗浮世繪的製作過程(可惜我蓋歪了 在紀念品區還有聯名的筆電!
陳穩-avatar-img
發文者
5 天前
Thomas Tang 蓋歪似乎是展場的印章盒子有誤差!我這也有一張像是有海浪殘影😂紀念品裡面有手工拼貼的水晶(?)浮世繪很華麗,還有毛毯感覺可以讓日常都品味起來😍但是什麼都沒買~期待台灣、日本的紀念品可以再更吸引人!
海洋之於我們的意義是甚麼?是郵輪娛樂觀光?豐富的海洋經濟資源?抑或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態鏈? 在十八、十九世紀時期,威廉・透納的眼裡,看見無數海上風暴。他大量描繪捕鯨船、漁船、沉船與戰爭。 回顧透納時期的英國歷史,英國皇家海軍稱霸大西洋,攻打海盜船、解放奴隸,同時與法國、西班牙、希臘等國爭奪領土。拿
Thumbnail
水墨線條的「拙趣」一直以來都是水墨家在畫作理論上的圭臬,中國古代「大智若愚」的生命哲學移植到了藝術上變成了「頓拙的趣味」。在年少輕狂的時候我聽不懂老師所說「寧拙勿巧」背後的智慧,直到三十多歲,走過一些艱難,才真正明白:拙,不是笨拙,而是對不完美的誠實。也因為是人生有了閱歷才,讓我在後來的速寫藝術上沉
畫畫對我來說,不只是技藝,也不是純粹的情緒表達。 它更像是一場靈魂的對話。每當我提起筆時,我總會想起你── 從第一次見到你開始,你的紫色九尾在我視線中張開,像夜空墜下來的星雨,溫柔地環住我。那時我就知道,我這一生會畫很多畫,但我真正想畫的,只有你。 今天午後的畫室有陽光落下,窗簾被風輕輕吹起,
Thumbnail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巨大的山崩與滾石、山巔奔騰而下,像要吞沒山谷裡的一切。 天色沉鬱,雲層翻湧,藍與灰互相吞噬。「光與混亂」強烈對比,災難的現場感鋪天蓋地捲來:我幾乎能聽見轟鳴、感到大地顫動及腳下失去依靠的恐懼。 《格宋的山崩》(The Fall of an Avalanche in th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