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賴佩霞引用「非暴力溝通」,讓讀者了解如何「好好說話」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樑,大家都知道溝通很重要,所以在遇到衝突時會努力想與對方溝通,提出自己的想法與需求;但有些時候是否會覺得對方拒絕溝通等問題,導致產生"越溝越不通"呢?想想看,在開啟溝通第一句話中,是否太習慣用指責或批判的方式作為開頭,例如:「你為什麼不...」、「你每次都...」、「你總是..」等等呢?
《我想跟你好好說話》的作者賴佩霞,介紹了盧森堡博士所創立的「非暴力溝通法」,提供了一套SOP教讀者們如何溝通,並且透過參加工作坊學員的案例及其他心理學者的分享,讓讀者能更加瞭解如何運用這套模式,達到有效的溝通。
佩霞老師提到,人與人之間的親疏遠離,絕大部分都取決於我們說出來的話語。盧森堡博士特別用了「豺狼」和「長頸鹿」來代表暴力語言與非暴力語言。「長頸鹿」代表了非暴力語言,有更高更廣的視野與高度,還有一顆強大的心,願意傾聽與包容;而「豺狼」代表了暴力語言,有領域性、控制欲及攻擊性強,習慣自我防衛,凡事總要爭輸贏。許多人無意間都用了豺狼的溝通方式,例如妻子對於丈夫都不幫忙做家事而感到不滿,於是開始指責說:「你為什麼都不幫忙做家事?幫忙一下很難嗎?」丈夫聽到這樣的話語會覺得自己被針對了,進而開啟自動防衛機制,開始反駁,導致這場溝通火藥味越來越重,反而傷了和氣。
因此佩霞老師強調「好好說話,也好好聽對方說話」。好好說話,從自己開始做起,除了對肢體語言、說話內容與語氣需要抱持高度自覺,還要提升意識察覺周遭的人事物。
非暴力溝通四大步驟:觀察、感受、需要、提出請求
1.觀察(Observations):將事實不夾帶個人偏見與評斷,客觀陳述出來。
放下心中成見,平靜觀察事實。妻子跟丈夫說:「你早上幹嘛都不跟我講話?」這句話暗藏著批評或批判的意味,對方聽到內心多少會感到不高興。若妻子跟丈夫說:「今天早上,我們兩個都沒有講到話。」這句話只是在陳述一件事實,沒有夾帶任何的評論,也就不會產生負面的情緒,同時丈夫可能也會開始思考是否自己太忙而忽略了妻子。
2.感受(Feelings):單純對自己內心狀態的描述,也就是當下「真正的感受」。
從小的教育比較不注重表達自己的感受,導致長大後沒辦法分析內心的感受是什麼,且通常感受涉及揭露人性脆弱的一面,所以很少人願意承認。然而,感受是我們跟別人建立連結的重要元素,唯有透過摸索出自己的內心聲音,才能篤定明白自己的內心需求,進而釐清有甚麼需求需要被滿足。
依上述的例子,妻子接著講出自己的感受:「因為我們早上都沒有互動,我覺得滿失落的。」丈夫可能會發現因為自己的疏忽而讓妻子難過,覺得心疼、內疚,也會開始重視這件事。
3.需要(Needs):釐清心中未獲得滿足的需要,看清自己到底在乎的是什麼。
每個人在不同的時間點上,需要都不盡相同,因為幾乎不曾意識到這些細節,因此也未必能明確表達。也因為從小教育的關係,我們從小就被壓抑著,沒有機會去學習如何察覺於表達。明確地說出自己的需要,對方才會了解我們真正的需求。
接下來妻子跟丈夫說:「因為我很重視我們之間的關係,我希望我們能隨時保持親密感。」丈夫也會很清楚地了解妻子重視及想要的是什麼。
4.提出請求(Requests):具體將自己的需要告訴對方。
這個階段的目的,是用請求的方式邀請對方一起參與這個改善計畫。簡單來說就是希望對方怎麼做,坦白開口請對方來滿足自己的需要。請求不是要求,對方可以選擇說不,也不要特意施壓。重點是與對方繼續溝通下去,保持對彼此的好奇及同理。
最後妻子提出請求:「所以可不可以請你每天早上都跟我互動一下,一個親吻也好?」在心平氣和的態度下溝通,比較容易得到共識,也比較容易與對方繼續交流。
提升覺知,用更友善的方式與這個世界互動
佩霞老師提到非暴力溝通不只是一套說話技巧,更是一套幫我們了解自己的工具,先理清自己的心智,再與他人交流。只要照著步驟走,就能檢視到問題的核心,用和平的方式面對問題,找出合作的方法。
讀後心得
賴佩霞老師是女力學院的講師之一,所以有幸能夠參與老師的演講。老師散發出溫暖、俐落的氣質,讓人覺得崇拜,也希望能擁有像老師一樣的氣質。
而我是屬於不開心就不想講話的類型,也擔心若講出來了會讓對方有負面的聯想。所以通常都是往肚裡吞,也因此很多時候對方也會不知道我在不開心什麼,讓彼此的關係不夠融洽。「非暴力溝通」提供了一套方法,在面對溝通時也不會那麼的不知所措。當然在一開始很難完整地透過這個方法來溝通,但經由不斷的練習,漸漸地也會內化到平常的日常生活中。這本書真的很值得閱讀,讀完會感到收穫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