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雙寶理財日誌|#3 雙寶兩年七個月的投資績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如果想知道怎麼幫小孩開戶可以參考這一篇

開箱!檢視績效囉

好囉!新冠肺炎發生已經8個月了!選擇在這個時間點檢視雙寶的投資績效,似乎時機不太對。但是都決定要長期投資了,現在難看也不見得以後就會難看,早晚見真章而已,那我們就開箱囉!

開始檢討過往的績效,目前是10/1,沒錯!中秋節就是要烤肉吃月餅,趁著心情好順便檢視過往的績效,廢話不多說!兩年又8個月的績效目前如何!

目前雙寶銀行帳戶:29,667元 x2

已投入股票成本:252260元 x2

投資市值:301,017元 x2

總資產:29,667+301,017=330684 x2

當初投入的想法就是把他們的育兒經貼跟補助大概就一個月6000+1500,一個月總額大約7500,再搭陪他們兩年拿到的壓歲錢大概2萬元,從他們開始上托兒園開始存錢,到今年的9/30,大概就10+12+7經過了29個月,在搭配兩年拿到的壓歲錢大概就2萬元,然後我私心在加碼一個月1000元,簡單計算就是

總共存了:7500*29+20000+29000=266500元 x2

經過計算存款約237500元但是股票投入卻有24萬以上的原因是因為歷經兩次的配息多了一萬元以上的股利現金,而目前的總資產約330684元,這兩年7個月單一個帳戶總資產增加了將近7萬元,整體報酬約26%,年化報酬約8%左右,我是覺得相當的驚人,如果再仔細看看交易的明細:

交易明細

我並沒有使用定期定額因為那時並沒有想太多,純粹只是想等存夠錢之後再幫雙寶買股票,2018年3月上托嬰後,開始先存錢每個人每個月固定7500+1000,到了2019年1月才開始買進第一張0050,之後就是秉持著存夠錢就買一張00850或是京城銀,雖然沒有定期定額買,但是每個月一定會幫他們的帳戶存入固定的金額,然後看心情買進(很不負責任@@),投資屬於比較不積極的方式(採取存足額後再購買),這樣的方式也能造就約26%的報酬率,實在是令我驚訝!

所以我相信如果是使用定期定額或是變相的定期定額,報酬率一定能在往上提升幾個百分比。或許大家會認為大多頭當然會賺錢,這想法確實沒錯,但如果我沒有執行“累積存款然後持續投資股票的決策“,雙寶的帳戶可能連十萬都沒有!因此看來有沒有買股票那都是後見之明,真正決定一切是開始存錢。有準備就會有機會。

接下來怎麼買

2020年10月26日的會開放盤中零股交易,讓零股更容易買到,所以到時我會開始執行定期定額的購買策略,等一年後再來檢視成果吧

下一篇文章將會分析接下來要使用的方法,定期定額或是變相定定期定額的差異性來決定第二階段想要用什麼方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陳莘傑的沙龍
28會員
19內容數
接近我心目中的財富自由之後,我最大的感概就是為什麼不早點學會理財的觀念,我們都知道理財觀念很重要,但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理財觀念。抱著要錢再賺,要花在存的心態做每件事,最後都會導致財務壓力過大,進而影響往後每一件事情的決定。因此擁有並運用正確的財務觀念將是本專欄重點。
陳莘傑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5/27
開戶囉! 老爸既然是投資理財的高手,那自己小孩的規劃更是不能放過,對於剛出生的新生兒,要辦證卷帳戶需要準備那些東西呢?原本以為很難@@沒想到一問之下這麼簡單! 就是準備這些東西而已: 父母雙證件正本,小孩件健保卡正本(要拍照) 父母雙證件正反影本,小孩健保卡影本 父母印章,小孩印章
Thumbnail
2021/05/27
開戶囉! 老爸既然是投資理財的高手,那自己小孩的規劃更是不能放過,對於剛出生的新生兒,要辦證卷帳戶需要準備那些東西呢?原本以為很難@@沒想到一問之下這麼簡單! 就是準備這些東西而已: 父母雙證件正本,小孩件健保卡正本(要拍照) 父母雙證件正反影本,小孩健保卡影本 父母印章,小孩印章
Thumbnail
2020/05/07
2017年12月耶誕節這一天很高興的跟大家宣布我晉升為一對雙寶的爸爸^^!,接下來的三個月,可以說到目前為止人生最痛苦的時候!,我的所有事情幾乎停頓,包括一切投資事業以及任何的人際關係,到2018年四月之前,我似乎就是圍繞著雙寶在轉,一直轉一直轉,當下每一對父母一定會遇到兩個問題,一個是生存,另一個
Thumbnail
2020/05/07
2017年12月耶誕節這一天很高興的跟大家宣布我晉升為一對雙寶的爸爸^^!,接下來的三個月,可以說到目前為止人生最痛苦的時候!,我的所有事情幾乎停頓,包括一切投資事業以及任何的人際關係,到2018年四月之前,我似乎就是圍繞著雙寶在轉,一直轉一直轉,當下每一對父母一定會遇到兩個問題,一個是生存,另一個
Thumbnail
2020/03/30
會看這篇文章!想必這主題是有引起大家的興趣。其實這問題在我剛上班的時候,2006年的剛踏入社會的時候就困擾我,在當時就是忙著賺錢,忙著還錢,忙著花錢,有剩下才會存錢。
Thumbnail
2020/03/30
會看這篇文章!想必這主題是有引起大家的興趣。其實這問題在我剛上班的時候,2006年的剛踏入社會的時候就困擾我,在當時就是忙著賺錢,忙著還錢,忙著花錢,有剩下才會存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上一篇的試算是純粹的數據模擬,這次直接抓實際範例來試算,看看結果如何?
Thumbnail
上一篇的試算是純粹的數據模擬,這次直接抓實際範例來試算,看看結果如何?
Thumbnail
好的,經過上個月嘗試使用「歷史已實現損益」來表現後,發現一個問題:存股加碼買進的部分無法秀出來,上一期就這樣少寫女兒「元大金」的部分(雖然本來就有另外撰寫),所以這期開始恢復成「對帳單」的方式作呈現。 前回連結 投資經驗/投資記錄更新/3月份/附對帳單 投資經驗/投資記錄更新/4月
Thumbnail
好的,經過上個月嘗試使用「歷史已實現損益」來表現後,發現一個問題:存股加碼買進的部分無法秀出來,上一期就這樣少寫女兒「元大金」的部分(雖然本來就有另外撰寫),所以這期開始恢復成「對帳單」的方式作呈現。 前回連結 投資經驗/投資記錄更新/3月份/附對帳單 投資經驗/投資記錄更新/4月
Thumbnail
有網友跟我討論,他認為生活支出變多,能夠幫孩子存股的金額逐漸變成壓力,我請他量力而為,並且從中提出一些看法跟他分享。 一、孩子有的是時間 二、加強孩子的財商教育 三、設立目標由小兒大 四、操作上的分享
Thumbnail
有網友跟我討論,他認為生活支出變多,能夠幫孩子存股的金額逐漸變成壓力,我請他量力而為,並且從中提出一些看法跟他分享。 一、孩子有的是時間 二、加強孩子的財商教育 三、設立目標由小兒大 四、操作上的分享
Thumbnail
繼前天與同事分享投資理財這件事, 他誤以為小孩必須要年滿18歲才能開證券戶, 我想這誤會可大了,誤解了這樣地資訊。 可惜了18年的複利機會。 在複利中的72法則, 假設投資5%年化報酬的標的, 並讓股息再投入, 72÷5=14.4 平均14.4年就可以讓資產翻倍。 範例一: 單筆投入50萬資金, 選
Thumbnail
繼前天與同事分享投資理財這件事, 他誤以為小孩必須要年滿18歲才能開證券戶, 我想這誤會可大了,誤解了這樣地資訊。 可惜了18年的複利機會。 在複利中的72法則, 假設投資5%年化報酬的標的, 並讓股息再投入, 72÷5=14.4 平均14.4年就可以讓資產翻倍。 範例一: 單筆投入50萬資金, 選
Thumbnail
投資學(學是學習得學!
Thumbnail
投資學(學是學習得學!
Thumbnail
先放個警語:「此處純屬個人做法分享,非投資建議,請依自身風險承受能力與財務狀況量力而為。」 原本,我每年再投入的方式,是跟女兒們一樣,以「投資隨記45_如何幫小朋友存股? 買什麼? 怎麼買?」這篇中所述的策略投入: 標的:0056與2892 3. 等12月0056股息進帳後,再於次年重復步驟1…
Thumbnail
先放個警語:「此處純屬個人做法分享,非投資建議,請依自身風險承受能力與財務狀況量力而為。」 原本,我每年再投入的方式,是跟女兒們一樣,以「投資隨記45_如何幫小朋友存股? 買什麼? 怎麼買?」這篇中所述的策略投入: 標的:0056與2892 3. 等12月0056股息進帳後,再於次年重復步驟1…
Thumbnail
但是通常有時候會看到當天股價的拉抬 這些定期定額買進的客戶通常可能買到相對高點 另外因為是固定金額 所以有時候會有零散股的產生 只要先確定好每月固定投入的金額 但是有多的閒置資金時就可以加碼 (譬如說:年終獎金入袋時) 另外仍在配置期時 每年的配息金額都再做加碼 但都是需要時間的累積
Thumbnail
但是通常有時候會看到當天股價的拉抬 這些定期定額買進的客戶通常可能買到相對高點 另外因為是固定金額 所以有時候會有零散股的產生 只要先確定好每月固定投入的金額 但是有多的閒置資金時就可以加碼 (譬如說:年終獎金入袋時) 另外仍在配置期時 每年的配息金額都再做加碼 但都是需要時間的累積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