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一個人說不出的辛苦。

2021/06/02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數十年前,一個來自彰化的青年,堅決而滿懷憧憬的來到繁榮之都-台北。對於自己的出身感到自卑及不滿,因此他希望藉由天龍國的加持,自己也能成為一號人物。天下沒有白做工,曾經滿腹期望的青年進入婚姻,攀高勢似取了當地女孩,誕下長男么女。
些許是曾經被恥笑的恐懼,或是當初對於轉變的期待,這個新建的家庭中的長子,將籠罩在他父親給與的壓力及要求下。
寄子厚望,正是當初選擇離開鄉下的原因。那個年代人的價值一翻兩瞪眼,他就是為了脫離身份的低賤,才離開那個地方。而如今他擁有培育一個目標載體的權利,他將迫切希望孩子能夠成材,也不難想像承受者,是多麼覺得自己的父親如此刻強勢、如此不理解他。只是對於棒下出孝子深信不疑,看到兒子擁有醫學成就,也認為孫子同理能夠被培養出來,因此曾經記憶中對小孩的閒言閒語,品頭論足再次復刻在這個孫子身上。而其實長輩內心深處,並沒有他表現出來的如此威權強勢,反而因為心裡仍然不滿自己,只能藉由批評已經比自己機會多、能力好的後代,奪回一些自尊及培養孩子的價值,故他不會放棄這種行為,即使這樣將讓家人如對手,且讓他的孫子厭惡他這個祖父。
而那個孫子就是這個說不出辛苦、在這樣緊迫壓抑童年成長的人。
這少年記憶中的爺爺奶奶家,並沒有遠在南部的外公外婆家舒適,學齡前到國中時期,都處於一個經常被爺爺苛責、言語要求的環境。當然對於這位長輩而言,其實只是在培訓第二個光鮮亮麗的成就,因為如今是醫生的兒子就是如此培養出來的 。但對於這個年紀尚輕,而性情率直活潑的男孩,自然對於這樣的教養方式感到不快樂。
但在那個家中,同樣被高壓籠罩的人並不只有他,還有為人媳婦的母親,同樣也成為長輩碎念的對象。而這個牡羊座的男孩卻在那時候提起心力,將自己牡羊座的正義特質發揮出來,即使自己可能沒有這麼積極快樂,只是希望能夠讓媽媽開心一點。或讓自己透過這樣的展現,自我說服,讓自己在陰影下也能夠帶給別人快樂孩子的印象,不管對於母親,或是一陣子才見面的外公外婆。而仔細想想,當時的他也許認為,自己有能力幫助受到欺負的人,在他的眼中,自己猶如超人要拯救被惡人迫害的市民,但實際上他是很難的,因為他自己也沒有力量能夠保護自己,讓自己快樂。因此很不容易的是,男孩那時候即使內心憔悴,心情低迷不振,也讓自己在那樣的環境有餘力去體諒母親、支持母親。
因為即使在10歲以前,他是我們印象中開朗的孩子,也只有在令他安心的家人前是如此。他的家不在步調緩慢、且人們悠閒的南部;而是競爭意識強烈、個個蓄勢待發的北部。所以童年時期的開朗印象,並不比因為即將離開回去北部時,哭成淚人的印象多。在南部的時間中也確實輕鬆快樂,每次飛撲到外公外婆的懷裡,咧嘴大笑的樣子讓我們有種快樂小孩的錯覺。只是一旦短暫的假期結束,他就得繼續面對高壓,只能藉由為數不多的興趣跟玩具(像那時候有寶可夢公仔、籃球),陪伴他度過那段時光。
現在全世界幾乎都有一個共同價值觀,也就是必須要突出、要優秀,而特別在我們這樣的華人社會,更是希望小孩在成績上能夠亮眼,要得到白紙黑字的成績表現,因此都寧可砸錢到就學管道上,也不願想像沒有高等學歷的話,能夠有甚麼另外出路。當然,這也是因為環境逼迫,不難想像希望能夠有番成就的人,對於天龍國的想像都是出類拔萃,而周遭的眼光虎視眈眈,如果自己沒有培養出一個公認“優秀”的後代,彷彿就不具備被重視的資格。所以因為這種壓力,原本只有爺爺會嘮叨的少年,10歲以後增加了父母的期待,而且原本在公婆家中是弱勢的母親,也因為擔心公公不滿意兒子,以及拼搏意識升起,也開始成為兒子印象中嘮叨自己第二者。
少年後續的生命裡,從原本小時候將母親認定為幫助的對象,爺爺為壞人,而南部外公外婆是好人、讓他快樂的人,在讀私立學校的日子漸漸長大,他已經意識到母親已經不一樣了,早在開始要求他、嘮叨他那時候就不一樣了,而從中他也學會一個規則,是不是成績不好、沒有課業成就父母就不喜歡我?因為我如果沒有得到前幾名,也許就會被嘮叨,而我的興趣也同樣被看著被期待著,要能夠有亮眼成績。
少年原本就有自己的興趣,在母親的鼓勵下,他開始閱讀,他喜歡浸泡在歷史類的文學裡面,對於先人的事蹟倍感興趣,也有些嘗試自己編織文字;他也喜歡各類音樂,追蹤欣賞的歌手或樂團,練就了一雙善於認歌的耳朵;而當然從小就是愉快回憶的籃球也是他的熱愛,熟悉NBA是他莫大的驕傲;喜歡的韓國女藝人也是同樣有悲慘背景、但同時也苦盡甘來的成熟女孩。
其他還有許多他接觸過的事物,像是公仔、動/漫畫及電影,而也許某些對於自己的想像也曾有過,只是一向沒有那個空間及資源能夠滿願。當然也是因為他自己其實也很清楚父母的希望,且父母的不希望,而在這樣的情況下,當然也自然而然的發現該將自己的追求隱藏,轉而擔心父母的態度。就像是小時候不愉快、不安穩的感覺回來了一樣,只是現在他能夠說話能夠表達,也更想讓別人意識到他有多在意他人的態度。隨著一次次詢問父母有無在他看不見的地方談論他,卻使得他自己被當成一個過度敏感的人,而也因為這個破口,別人總是有機會用這個理由嘗試壓制他。
實際上他只是擔心自己不被喜歡,而且他也表達出來了(想想也比為了表面和諧而皮笑肉不笑的人還不錯呢?不是嗎?);而他的隱藏,也本就符合他羊羊的個性,甚至有時候“藏”對於年輕人而言不一定不信任,也有可能他也在為自己的目標做準備,但往往在這樣的情況下,也沒有另外的人能夠幫助他看見自己的優點,從而選擇適合的方向。
-------※※※※※※※---------
說到這邊我不禁思考一個問題,就如剛才有提到的,我們國家、社會對於人的價值的衡量到底是如何的?如果他是不變的道理,又為何許多身邊的同齡人,包括自己,被問到自己想要做甚麼第一個想到的不是興趣就是「我怎麼知道」。
我們將兩個回答分開說好了
第一個是興趣,其實興趣這種東西很有趣有也很妙,譬如一拳超人當中的埼玉老師當英雄基於興趣,看似襯托了他的心胸及人格特質,他對於助人感到興趣,而他不在乎回饋,因為他只管提供幫助。只是放在我們的世界呢?我們的興趣是什麼?
我再稍微說的明確一點,興趣是如何產生的呢?一般而言都是從最開始接觸的家庭為基礎,開始形成偏好或是價值觀,然而再去學校接觸同學,然後再因為人際壓力或者自我認同而開始尋找共同話題。
只是這邊開始要注意的是,不是在學校才開始做這種藉由呈現而希望別人喜歡的行為,我們早在小時候可能就無自覺的開始討好父母,因為父母是照顧者,我們自然不希望自己面臨被拋棄的絕境(不要說「沒有那麼誇張」,真的有,尤其是那是從父母的言行上感受到喜好的態度差異。
而之所以後來會有外人總比家人親的情況,是因為父母給與的肯定似乎不夠或不明顯,而外人有時候只要膚淺的表現就給你稱讚了跟好評了(是的即使是客套話,因為外人其實也更不了解你真正有價值的地方)。所以其實第一個說興趣背後的理由也很簡單,最最最原始的驅力是希望得到父母的愛與重視,只是因為沒有得到才轉而對外發展,而那些發展的內容就是興趣;相反的如果是針對父母希望得到認同的話,嗯,同樣是興趣,認為父母喜歡的、希望自己有的東西,叫做“興趣”。
而這樣第二個回答其實也能解釋了,他為什麼回答不知道,因為可能真的沒想過,他一直以來按照這個他自己也不是很清楚的動力去了努力,卻不知道自己最後到底想要得到什麼;而至於會回答的人,也講些如同廣告詞般空泛的理由,好像這些”對外“的規劃,就代表自己的“內心”。
那些回答就如:有好學歷將來會有進大公司的機會、有讀書的人別人才會用、我們父母很開明的,只是怕他將來找不到好工作,所以一定要有學歷。這些話學生、年輕人都聽到長繭了,但當然他們也學會這個世界的生存方式。不限於成績,發展才藝其實也同樣這種概念,基本上就是人一定要亮眼,一定要出類拔萃,一定要有些不同,別人才會喜歡你,你才有機會,你的價值才比較高。當然教導我們這些的也不是只有父母,還有我們年輕人曾經信賴的朋友。也許他們同樣不喜歡重視成績,因為那真是壓力山大,但他們重視共同語言,重視潛規則,重視同儕中各種不同的衡量價值方式,所以他們很明確的告訴你:你如果不一樣,沒有人會喜歡你。所以他們也共同造就社會上拼搏、積極進取的人們。
所以這會是問題嗎?
對於科技對於發展、國家強盛及精英思想,這個好的不得了,因為最後只會剩下被認可的人,也就是強者、優秀的人、名門望族,其他沒能力向上拼,沒辦法攀高勢的人就只能墜落到憂鬱哀愁的深淵,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不如人,而且還要擔心能不能有足夠的資源將孩子送去深造,然後他們的孩子如果不如預期的表現,就會成為被嘮叨被品頭論足的對象。
只是對於人的內心呢?或許大家都假設我只要將外在條件顧好就不會有問題了,那為什麼這個少年的眼中,父母卻總是壓抑他,總是讓他覺得自己的內心不能被理解。就像我見過很多人會討拍一樣,世界上每個人都在討拍,只是明著來還是暗著來。
我想說的是,我們攀附在我們生命上的階級優劣觀念,這當中你犧牲了什麼?你犧牲了別人的什麼?因為有理想,因為有標準,所以每個人都苦命的構築他的亮點,因為要不斷向上爬,好像才會得到“好”的生活,而這當中多少人,因為你不選擇他,不喜歡他,甚至嫌棄他,而感到難過,感到自己沒有價值。但是你從來不知道,因為不需要知道吧?
而因為養育兒女意味著你多了一個要打造來競爭的小傢伙,然後因為你認為如果沒有這樣的成就就是落於人後,就沒有價值,所以你砸錢,然後你努力賺錢,因為你相信只有學校能夠讓他們具備競爭力。即便現在的學校教師資質參差不齊,而且大多只會教你考試,那考試及成績一定能夠適應職場嗎?水電工不是靠學歷,而是經驗技巧。網路上一個筆電達人也不是從教科書讀來知識,而是因為他修過近千、萬台筆電。所以以適應力而言,似乎也不一定學歷能夠教導阿。
然後回歸我們人性、心問題
其實我們人類一向自顧不暇,也有許多人嘗試解決高低差距造成的身心傷害,因此有人覺得社會主義將是不錯的方法,拉近每個人的距離,讓人受同等教育,一起貢獻國家。這樣就不會因為撫養難度而不願生小孩。但這樣仍然無法解決人根本上差異不重視,資質不被鼓勵的問題。這世界上怎麼可能每個人都一樣呢?
其實在早期社會,在部落的時代,分工的形成是個人基於“貢獻”為目標,而形成相互合作,是利他為主的,而進而思考除了物質上、生活心情上的利他,是否還有更加珍貴且根本的利他,從而發現脫離苦海的最終方法。
所以也許我們也能想想,如果讓一個人發現他自己的價值,發現他可以貢獻什麼珍貴的東西,好比這個少年,他的文字也許能夠療育人,也許能夠提供從歷史學來的宏觀,結合他接觸的領域,給別人不同的視角及聆聽,也沒有違反他自己的特質阿?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走心少女Maya
走心少女Maya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格特色社會主義哲學初學者,會放些筆記。已吼可能有些會沒放到,請去我的LOFTER: https://www.lofter.com/collection/momo632317/?op=collectionDetail&collectionId=8211738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