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商》帶你了解大數據時代的生存之道

《數商》帶你了解大數據時代的生存之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大數據時代來臨,身為數學腦殘的我一直都有種焦慮感,最近感觸更深,比如說前陣子在吵的新冠肺炎確診人數以及疫苗副作用,為什麼大家資訊理解程度如此不對等,其實一部分就是因為目前社會上會解讀數據的人相當少,不理解數據的人各自解讀、互相爭吵。

如今已是什麼都會成為資料、數據的年代,不了解如何解讀數據的人,在社會上只能被動接收他人主觀意識轉換後的資訊,在獲取資訊上只能屈於劣勢,影響判讀真偽的難度、獲取資訊的速度以及決策的好壞。

這本《數商》由阿里巴巴前副總裁徐子沛所著,他認為:「數據不是黃金或石油,而是一片沃土,孕育我們未來發展的一切所需。」書中用了許多古往今來的真實故事,帶出高數商的重要性,說了這麼多,究竟「數商」是什麼呢?


raw-image

是的,數商就是衡量數據科學運用能力的指標,目前還沒有一個標準可以去衡量,但這是大家需要先瞭解的一個概念,人類歷史上是先理解學習數字,後面才發展出文字,也因為有了數字才能衍伸出商業行為、貨幣等,可以說數字是人類文明的基礎。

raw-image

遠古人類會使用刻痕在牆壁上留下數量記號,以表示今天的成果,不僅省力氣也一目了然,我們到現在還在使用的「正」字記號也是同樣道理,後來因為繩子的出現,就開始在繩子上面打結以表示數量的多寡,累積一多就可以從中找出規律,那可以做什麼用呢?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除了上述,還可以運用在觀測天文、戰爭、農業、辨認情緒等等,即便目前有什麼是不會運用到數據的,未來也會被紀錄成數據,如果你覺得講天文戰爭太遙遠,那我們講一個每天都會接觸到的東西:搜尋引擎。

我們每天上網尋找資料,通常第一步會先打開搜尋引擎,輸入關鍵字很快地在一秒內就可以找出幾十幾百萬筆資料出來給我們,在享受便利的同時,大家有想過為什麼它會這麼快嗎?

raw-image

沒錯,搜尋引擎已將所有資料、內文、圖片、影片等所有文字紀錄下來,統計出現頻率、將其分類,沒有紀錄與量化為基底的數據思維,就沒有搜尋引擎的誕生。

raw-image

人類歷史上透過這些過程,誕生了地球繞著太陽轉的日心說、發現了太陽系其他行星、發明了會計、遏止了傳染病蔓延、發展出醫療也改善品質,我們所處的社會都是由數據建構而成、所做的一切也會成為數據,我們該如何適應這樣的數據社會、培養高數商呢?

這裡作者提供了十大原則給大家參考:

raw-image

老實說,光是第一項就打趴我了,作者講得很好,有些人不是不肯記錄,而是不敢記錄,為什麼?因為不想面對現實(就像我),把事情如實記錄會讓自己沒有藉口推託,然而這就會成了「差不多就好」或是「沒差啦」的心態,很多時間、資源、心力就從這個「差不多」黑洞中流失,除此之外:

raw-image

什麼是隱性知識?就是「會做但不會教」的知識,比如中式料理老廚師,會憑藉手感煮菜,但他無法告訴你精確來說哪裡要加多少鹽、拌炒要幾次,而顯性知識就是可以精確說出SOP,讓所有人都可因為SOP而做出一樣的水準,能將隱性知識數據化使之傳遞出去,是非常厲害且吸睛的一個能力。

不過光能數據化還不夠,如果只是枯燥乏味的將所有數據唸出來,不是每個人都聽得下去,所以更重要的是:

raw-image

這也是為何現在越來越多懶人包在網路上瘋傳,人的大腦非常耗能,很多時候都會自動幫自己「省電」,看到一堆文字數字會直接跳離,曾經有一個人發現了三大遺傳學的其中兩大定律,但因為沒有視覺化、沒有用他人能理解的方式傳播,因此埋沒了四十多年,那人就是現代遺傳學的奠基人-孟德爾。

想想也是,我自己就是圖像腦的人,看到圖片會停留,雖然對文字不排斥,但看數字會感到吸收困難,而周圍有些朋友甚至是連文章都不想看的,這也是為何我會製作漫畫簡報的原因之一,雖然主要是幫自己吸收統整,但也可以順便幫助他人吸收好閱讀抓重點。



這本書卡了我好一陣子,不是因為不認同,而是因為他的故事與資料多且廣泛,忍不住讓人一看再看下去,原本是一次講一章節的,卻默默把書都看完了,作者很用心,不僅安排題目給讀者自測程度,後面也告訴大家如何在網路上聰明搜尋自己想要的知識,以及面對這時代該具備哪些能力,誠心推薦《數商》給大家,希望大家都能在大數據時代安然度過。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按個愛心讓我知道哦^_^




avatar-img
陳沛孺的沙龍
145會員
57內容數
用手繪漫畫型態分享知識心得,每次只講一本書的其中一章節,挑起你對書籍的興趣,一三五更新,和我一起踏入書中世界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陳沛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自從FB更名為Meta之後,越來越多人認識元宇宙,進而認識區塊鏈、比特幣、NFT等,但願意深入研究的人們相比之下仍是少數,多的是因為看到好多人因虛擬貨幣翻身致富,於是好奇想透過買幣、炒作、玩遊戲來賺錢的投機者,只是在不清楚市場與背後機制就貿然闖入,自然可能會被當成「韭菜」來收割,或是遇上詐騙
創作者經濟、斜槓等概念興起,越來越多人希望能用興趣來變現過喜歡的生活,因此大家希望在社群媒體上創造聲量,才能吸引人流、進而獲取金流,但目前平台上吸睛的話題早已被講爛、晚期進入者也難以超越前人聲量,加上抄襲、社群媒體演算法影響能見度、創作被抽成種種已是目前常態,感覺變現之路越來越窄,而此時出現了NFT
在商業世界中,這是一本人人都需要試著理解的書,怎麼說呢?​ 商業世界是以物易物、以技能換金錢、以oo換xx,總之就是有給有得、交換才能過活的概念,但世界很複雜,並不是給多少就獲得多少,可能給了100只獲得50、20、甚至是負的都有可能... 遊戲規則是什麼呢?我們每個人生活中有許多目標,每個目
自從FB更名為Meta之後,越來越多人認識元宇宙,進而認識區塊鏈、比特幣、NFT等,但願意深入研究的人們相比之下仍是少數,多的是因為看到好多人因虛擬貨幣翻身致富,於是好奇想透過買幣、炒作、玩遊戲來賺錢的投機者,只是在不清楚市場與背後機制就貿然闖入,自然可能會被當成「韭菜」來收割,或是遇上詐騙
創作者經濟、斜槓等概念興起,越來越多人希望能用興趣來變現過喜歡的生活,因此大家希望在社群媒體上創造聲量,才能吸引人流、進而獲取金流,但目前平台上吸睛的話題早已被講爛、晚期進入者也難以超越前人聲量,加上抄襲、社群媒體演算法影響能見度、創作被抽成種種已是目前常態,感覺變現之路越來越窄,而此時出現了NFT
在商業世界中,這是一本人人都需要試著理解的書,怎麼說呢?​ 商業世界是以物易物、以技能換金錢、以oo換xx,總之就是有給有得、交換才能過活的概念,但世界很複雜,並不是給多少就獲得多少,可能給了100只獲得50、20、甚至是負的都有可能... 遊戲規則是什麼呢?我們每個人生活中有許多目標,每個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