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rasayrou Green
Green和Dennis在八年前大學畢業,每年到了這個時候就會在歷史回顧裡面看到自己穿著學士服的照片。當時為了,Green寫了一個連載系列名為《畢業倒數》。記載著一些大學生們的共同回憶。算是人生第一個開始寫的連載。在畢業時節的現在,似乎很適合拿出來和大家分享。也希望可以透過這個系列的分享,一起感受畢業生的那股欣欣向榮卻又不捨的離別心境。
那股青春的氣息在多年後回味,仍然像當時學士服下蒸騰的汗水、以及大家顧不了形象到處合照的心情一樣,讓人難以忘懷。
-
《畢業倒數》離別,使我們溫柔。
「失去,才讓人開始想珍惜。」這是陶喆的《飛機場的10點半》的歌詞。
No shit, we are just that pathetic.
-
進入大學後我們帶著高中的銳氣在陌生人群中尋找著同好,透過和臭味相投的朋友聚在一起,去形成自己的舒適小圈圈。然後,藉由和小圈圈一起參與每次系上的、社團上的活動,間接地強化、弱化每個群體之間的關係,也不斷地強化著群體間那道城牆的隔閡。和要好的朋友變得親密,和不曾說話的朋友變得疏遠。
那不是一種主動排斥、歧視。
而是年輕的你,雖然無法言喻,但你曉得自己不屬於那群人你不熟的人,為了避免尷尬就選擇避免主動加入。然而日子也就這麼過下去,彼此在同個群體中若有似無地感受著彼此的存在學習、成長。
大一大二正值辨別他我的期間,大家參與的活動也都大同小異:迎新宿營、辦企管營、跑系學會、制服趴。害怕自己被淘汰或排擠,因此就算把自己的行程塞到滿出來也會湊上一腳。因為,這個時期的自己如果沒有參與大團體中的活動的話,有時候會被標籤上「特別的傢伙」、「不曉得在做啥的傢伙」。
然而,對於這樣的標籤文化,其實不能怪我們膚淺,而是因為我們忙到沒時間關心,沒有機會去認識「群體之外」的他們。所以只能用最表面的觀察去定義身旁那群陌生的同學。
而「這些陌生的朋友」在你大學的前兩年,也會在你的世界裡背負著這些「標籤」默默地過。這些在彼此身上的標籤是中性的,因為你了解被標籤的原因,於是也選擇默默地接受。
大三是個分水嶺。
到了大三,每個人的形體逐漸被型塑了出來,開始能夠用表面的解讀去發掘每個人的成就。此時的大家又回到了社群上的原點,透過這些成就讓大家再一次的認識你。說也奇妙,此時群體和群體之間,沒有了系學會、企管營、迎新宿營等共同大活動的關係,當年藉由「有參加、沒參加」區隔著彼此的那道牆,也逐漸被瓦解。
到了大四更妙了,因為你會突然開始想珍惜自己身邊的人脈。意識到了第四年是大學生涯的盡頭,於是我們開始回首來時路,你開始主動的找不是很熟卻不斷碰過面的朋友聊天。當年群體之間「他我的界線」還在、隔閡依稀還在,外在環境的條件也沒有差太多,然而產生變化的是你自己的內在開始產生擁抱陌生的想法。
畢業一直是一場大儀式,透過這場儀式區別著兩個時期。而儀式的另一頭,是我們陌生的一切,而讓我們徬徨的心情,也開始使我們當年大一大二時的「警戒和銳氣」軟化,又或許是我們不甘心大學四年就這樣結束。而對於那群不認識的那群人,在過往四年裡我們總抱著「總有一天會認識吧」的心情對待,進而不去理會。然而隨著畢業的靠近,那個「總有一天」的期限,竟然已經快要到了。自己對未來的打算、展望都沒還準備好,所以我好想要問問看那個不熟的朋友,那個大學四年都「不曉得在做啥的傢伙」的想法,因為他最近看起來好像過得不錯。
而這樣的歷程與轉變,在小六、國三、高三甚至到了大四不斷地畢業的過程中我得到一個證實,就是...
「離別,使我們溫柔。」
-
祝福所有在2021年畢業的畢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