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
在「投資系列文章(1)-序」中,
(1)首先定義了投資;
(2)定義了投資分類,簡單拆分成初級市場和次級市場;
(3)簡單描述投資需要考慮的item
本文主要就是從次級市場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
次級市場其實範疇很大很廣
涵蓋了許多商品
除了企業籌資常用的公司債和普通股之外
還有許多介於中間的商品
例如可轉債、次順位債、各種特別股形式等
上述簡稱是第一層商品
也有許多基於第一層商品所開發的金融商品
這種類就更多了
一般散戶通常能知道的是期貨、選擇權、權證、共同基金、ETF
之前鬧過世界金融風暴的CDO、CDS
基於可轉債開發的CBAS
將實體資產的收益切分讓更多人能參與的alternatives
例如基於房地產的Reits和Reats
更別說還有惡名昭彰的連動債
還有各式各樣新潮的新工具, 不勝枚舉
以CFA(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為首,
各大財金系所會花大量的時間介紹各種商品的評價方式
例如股票的Gordon model, DDM等
選擇權的Black-and-scholes model
或是各式各樣金融商品的價格制定機制等
這些通通都不是本篇文章希望探討的東西
那,到底本篇文章想聊什麼呢?
基於小弟過去的經驗, 大部分是在"股票"的參與
無論是在私募基金中擔任股票研究的實習生
在知名投顧擔任研究員助理(research assistant)
或是在大型外商中擔任企業投資
平常跟VC、PE的朋友互動
都是在股票的範疇中
當然不諱言的可轉債、特別股這類比較"特殊"的股票商品也是會接觸
因此, 本篇文章主要是就次級市場的股票來聊聊。
次級市場的股票分類
儘管前一篇文章簡單的將資本市場進行2分法
也就是看公司是否掛牌上市, 分成初級市場和次級市場
但實際上次級市場也是有很多種類的分類
我通常是從投顧研究員的工作安排出發
將股票拆成2大類別:
1. 權值股
2. 非權值股
這乍看之下是廢話, 但實際上卻是有其道理在
因為資本市場參與者的特性
一些大型的共同基金基於該檔基金募集的條件
以及資金規模不適合參與交易量太小的標的
因此投顧在進行股票分析時
權值股一定是要分析的
當然也是因為權值股通常就是該特定產業的領頭羊
(例如台積電)
想當然耳要cover一個產業, 直接pick up領頭羊最快
可是當越多研究員去挖公司資訊, 進行產業分析
公司的秘密自然而然會越少(別小看市場上的鯊魚們)
也因此可能的超額報酬自然也會越少
所以在次級市場的股票研究名單中
權值股是一定會研究, 但其實大部分的內容大同小異
比的只是誰最先知道, 誰對資訊最有把握
那研究員要怎麼產生差異性呢?
自然就是要從非權值股中挖名單
這時候專業投資人通常是不會有更細緻的分類
最常講的大概會是能賺錢的就行
但事實上仍有部分會賺錢但投顧不太願意碰的
我對這樣的情況分類成:
1. 產業是對的且有題材的
2. 殖利率
3. 一次性收益
這分成幾個子段落細細說明一下
1. 產業是對的且有題材的
通常投顧研究員放大量的心力也是在這個分類中
主要原因是該研究員主要研究的權值股所屬的產業
一定會有供應鏈上的其他合作方或是競爭方
這些合作方、競爭方在做產業研究的時候一定會一起比較
無論是技術、產能、未來策略、存貨等都是必要的研究內容
如此產業分析可以互相leverage的情況下
再多做一些財報預測、財報分析、估值等工作
又可以出一篇報告
在產業是對的前提下
通常都能找到具備投資價差的股票
在maintain的過程也不會因產業分散而花費過多的心力
因此這是大部分投顧研究員會去cover的分類
2. 殖利率
這個分類通常比較少研究員願意cover
原因很簡單, 這個題材算是簡單易懂, 也不是太需要下功夫
再者共同基金也不會太希望投顧推薦這類的商品
在對的產業有題材的股票, 可能價差就是15-20%以上
殖利率股票有時頂多5-10%
會覺得賺頭不夠大
加上大部分公司一年配息一次
(公司法於2019年修改可不只配發一次股息後才有部分公司調整)
反而造成資金積壓
這也是共同基金不太喜歡這類型標的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在市況很糟的時候
反而殖利率是一個很好的防守型策略
這也是近年殖利率分類也是散戶的主流策略之一的原因
那, 到底殖利率是怎麼分析的?
假設存了100萬元在定存中, 利率1%
一年後將可取得101萬元本息
這時候就可以將100萬元的投入, 當作買"定存"商品所投入的資金
1萬元利息當作賣掉"定存"商品的獲利
此時1%就是投資"定存"商品的報酬率
套用到股票市場上, 概念有異曲同工之妙
假設某公司每年穩定配息都是3元
在目前定存利率1%的前提下
投資人願意支付在該股票最高的價格就是300元
低於300元買的, 在3元股息配息的當下, 報酬率都是>1%的
(此處忽略股息計入個人綜合所得稅, 因為每個人適用稅率不同)
使用這個機制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
就是能確保該公司明年能配3元
假若前一年度買在300元, 等到公司隔年股東會通知書告知股息將派發1.5元
那此時報酬率只剩下0.5%
這樣乾脆去做定存反而更賺
更何況此時投資人還要承擔公司到配息前的營運與產業風險
事實上, 在台灣市場中
常用的殖利率頂標是5%
用前例3元股息說明
用殖利率策略進行操作的投資人, 最高的價格只能買在60元
但一檔適合用殖利率策略的股票
也不會只有這類型的投資人參與買賣
勢必也會有看好公司前景, 用P/E去計算合理價格的
也會有用技術分析、籌碼分析等方法作為投資依據的
因此次級市場的投資才會這麼有趣
3. 一次性收益
這個分類就真的比較不是投顧研究員比較願意去cover的
但卻是一些特定投資人比較喜歡的標的
原因無他, "安全"而已
一次性收益的操作, 是基於特殊事件發生時, 公司產生一次性收益
例如賣土地、廠房、設備、子公司、金融資產等
或是例如營建公司的預售屋認列
都是一次性收益
在一些耳朵很好的投資人(表示善於打聽)
或是願意去進行大量分析的投資人
能比別人早一步掌握一次性收入可能的金額
扣除必要成本後(這有時候也是關鍵)
就可以算出該公司可能因為此一次性收益所造成的股價漲幅
因大部分的一次性收益都是業外
建議是將本業跟業外拆開評估, 再加總
假設A公司本業過去是8-10X PE
明年EPS預計3元
如此正常的情況下給予的價格會是24-30元
(通常市場上交易的價格也會落在這個區間, 除非太冷門)
這時公司發布了重訊, 出售旗下子公司, 預計產生10元EPS的貢獻
這時我會直接將10元加上24-30元的區間(也就是給一次性收益PER=1)
變成34-40元的區間進行交易
聽起來方法簡單
其中的關鍵無他, 要比別人更優先掌握而已
你說這樣類型的標的多不多?
事實上, 還挺多的。
以上, 是本篇的內容
小弟基於過去在私募基金和投顧的實務經驗
加上後來當散戶自己從事個人研究與大量閱讀的心得
積累成上述的文字
我相信一定還有一些其他的分類沒有提到
或是我有疏忽講得太武斷的地方
但無論如何, 這些僅是我個人看法
能對讀者您產生發想
或是引起共鳴
那就再好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