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我愛上電子書的旅程——與翻譯書讀者的兩難

2021/06/28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本文屬於個人心得隨性分享。就不要求架構與圖文並茂,但期待類似的內容生產可以加速。如果喜歡的話,請多按讚支持鼓勵!)
前陣子工作之餘比較有時間,開始積極閱讀 non-fiction。於是本文紀錄一下自己這一陣子重新探索閱讀的心路歷程,包括:
1)為什麼我愛上電子書
2)我看電子書用什麼設備/平台—順便聊聊厲害的微信讀書
3)中文讀者閱讀翻譯書的困境


為什麼我愛上電子書

愛上電子書,其實是逼不得已、斯德哥爾摩式的愛情。即便無限懷念紙本書,但由於疫情嚴重,在國外取得實體書並不容易,中文書更是難上加難。後來發現大部分近年出版品都有電子版,決定開始把自己的閱讀習慣數位轉型,找尋適合自己的電子書閱讀方式。
重新開始這一段閱讀體驗,延續小時候的經驗,都是買——博客來。起初也是覺得 book.com.tw 神網址用得好好的,還能找回我國中註冊的帳號。想到多年來UIUX發展都飛天了,博客來介面竟然都沒改,居然還有股青澀懷舊感。
一開始沒想太多就用電腦打開閱讀。後來每次想要讀書,都得要正襟危坐在電腦前。這嚴重造成習慣的阻力,每次都是需要提起精神「好的這次要來看書了!」才能打開,加上博客來網頁版的體驗之差,導致每次打開頁面就煩了,閱讀進度不佳。
這才發現,用電腦閱讀的 UX 是個大問題。於是我嘗試轉移到手機,結果發現手機因為功能太多,簡直太容易分心了。而且因為螢幕太小,要嘛要瘋狂翻頁,要嘛就要縮小字級,最後差點要密集恐懼症。最後我終於轉移到平板,拿出了多年前買的舊版 iPad 和隨手購入 Amazon Kindle Fire HD,終於情況改善了不少,這時我才真的愛上了電子書的體驗。
電子書除了攜帶方便以外,把書籍內容數位化也讓人完全享受資訊流通的好處:
內容查核與資訊整理。
每次當作者提及另外一本書、或是其他作者的時候,從前看一本紙本書,對於這種引用總是記憶點薄弱,看過去就算了。電子書則不同,基本上讀者可以馬上複製 google 查核,除了發現新材料以外,還可以抓包——發現原作者敘述的與事實不100% 吻合的地方。能夠隨時 google / wiki ,真是感覺資訊量如同從消防水柱裡喝水一樣,排山倒海的湧來,知識圖譜的擴張極快,好不過癮。
另外一個亮點就是可以隨時筆記,我認真懷疑在紙本書做筆記,以後到底何年何月,會有機緣能夠再打開同一本書,翻頁找到自己做的筆記,覺得好有道理,被當時認真閱讀的自己感動一下?這個使用場景根本不存在啊!
而電子書做完筆記後可以馬上總覽輸出,對於回頭整理內容與重新吸收,或是下次無論要複習還是複製引用的需求,簡直直接 KO。而且... 其實看紙本書還要帶筆也蠻煩的。
這就是我大概再也不會回頭看 non-fiction 紙本書的兩大理由。

我看電子書用什麼設備/平台

我轉移閱讀陣地到平板以後,初嘗電子書的美好。平板的好處是還可以看漫畫,跟筆電和手機比起來,漂亮的螢幕和其一個爽字了得。
為了養成閱讀習慣,按照《原子習慣》的說法,我得要讓閱讀的阻力更低,體驗更好。想要進一步的升級,是否要買 kindle 這種專屬的閱讀器,我著實思考了很久。
做了一些研究後,發現市面上的電子書閱讀器不外乎強調使用時間長、防水、對眼睛好。對於宅在家又視力 2.0 的我來說,幾乎都用不到,反倒是我只需要可以在沙發上用五種不同的姿勢閱讀,然後看漂漂亮亮的圖表就好。全彩不是一個 21 世紀的基本需求嗎?我實在不能理解有人這麼喜歡黑白螢幕的理由,我連封面上作者的臉都看不清楚。要是我讀的書有顏色標示的圖表不就完了?
當然以上也有可能是為了看全彩韓漫找理由,總而言之我買了一台 iPad Air 4 。
發現跟蘋果產品一比, Android 平板完全是 LP 比雞腿,天堂與地獄。網上果粉已經滿天下了, 就不吹蘋果有多好了,只能說絕對是消費級科技產品的精品。狂推!

硬體的問題解決了,那該用什麼 APP 呢?

由於書源問題,光是想看中文書的電子版,就不是每個平台都有。所以我也只好作為數位閱讀的遊牧民族:讀 A 書用 X 平台(怎麼聽起來有點怪),B 書用 Y 平台。
就介面而言其實 Kobo、Readmoo 都很不賴。至於博客來... 本來想要大力鞭一下他們家的爛 APP——沒特殊功能外,連畫線筆記都反應超慢,不過他們竟然在這幾週更新了!相必隔離期間聽到大家的不滿,在此體認工程團隊的艱辛,就先 PASS 。
與 APP 相比更重大的問題是:以上平台的書源都是來自同樣的出版社。所以無論外殼介面怎麼換,內容都是一樣的。對翻譯書來說,最大的問題即是翻譯品質。
譬如我在此篇批評《致富心態》的翻譯講的,此譯者顯然就是丟 Google 翻譯以後,隨便看看沒啥破綻就出版了。而繁中讀者沒有機會一睹作者原文的文采,只好習慣於吃這種再製造的食物,也不管裡面是否被加料或是纂改成分了。
翻譯界其實也對於機器翻譯 vs. 純人工翻有所爭辯。但難得看到推出這麼不負責的作品,實在令人惱火。想起幾年前的經典著作《快思慢想》,翻譯也是嚴重為人所詬病。偏偏譯者又是學界大咖(可能是掛名的?),也沒有人敢不尊師重道,重新翻譯出版一次。於是想看中文就只能忍受糟糕的翻譯,沒有任何申訴管道。

被大陸同胞解救水深火熱的我

在大陸生活過的我,此時只能寄望廣大的簡體中文市場。14億人口,總會有人好好翻吧!而簡體中文市占率最高的平台即是微信讀書。
一用之下,沒想到對於願意讀殘體字的我來說,真是救星來了。
不得不說,微信讀書做的真是不賴。跟一般的閱讀器比,有三大特點讓我欲罷不能、連續讀了好幾本都停不下來。
1) 讀書社群:一個人讀書很無聊嗎?有著整合微信通訊錄強大的網路效應,讓我也可以沒事看看朋友本週有讀了什麼,讀了幾個小時。這樣的社群同儕其實蠻激勵人多多閱讀的。相較 goodread 的社群,雖然書評品質較高,但因為沒有實際連到內容本身,導致使用者還要回到平台去登陸看過什麼,friction就大多了。
不過對於沒有在大陸台商以外的職場工作的人,其實也不容易交到「正常」,就是非小粉紅的中國朋友,所以這點大概也不太成立吧。
2) 共享評論:這是延續社群讀書的概念,每個人可以在書的內容做心得筆記並公開分享,知名書的章節,隨便都一兩百則評論,搞得很像不同步的讀書會!這點其實跟彈幕一樣,時而有趣,時而影響閱讀體驗——雖然偶爾會看到特別好的註解,但大多數都是用非常中國的語氣無病呻吟一下,讓人覺得渾身不對勁。但遇到熟人評論的時候,會特別有天涯共此時的感覺。 算是瑕不掩瑜。
3)月卡隨便看:雖然用微信讓我在資安上和政治情感上很過意不去,但是微信讀書可以月卡吃到飽,大約九成的知名翻譯作品,都有在微信讀書上架隨便看,實在是—
這種閱讀界 Book on demand 的感覺,好像隨時都在逛誠品,可以坐下來隨便翻一翻,淺嘗輒止大概懂了就放回去。實在太適合有選擇困難的我。
想到用月卡以前,幾個月來瞞著老婆已經買了三四十本電子書,雖然書錢相較於提供的價值實在不貴,但畢竟對所剩無幾的台幣荷包也有點傷。
而且開卷需要成本,又回到讀紙本書的一大問題:還沒把書架上的待讀清單 backlog 掃完以前,實在不好意思再開新書單。可是新書看起來又好好看啊...
吃碗內看碗外,跟某人的衣櫃一樣,感覺自己的虛擬書架上永遠少了一本。
最大的好處是提供繁體中文爛翻譯以外的另一種選擇。簡體中文的翻譯,雖然並不能說是最好,但品質波動程度遠低於繁體。
以翻譯書名為例,這本 《Educated: A Memoir》 ,述說作者處於摩門教家庭,被父親迫害不准上學,而想辦法自學受教育,但直到成年仍受家庭教育之苦。台灣翻成《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從社會邊緣到劍橋博士的震撼教育》,中國書名則是《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夠有意境吧!並不是台灣劇透式的翻譯不好,而是這種翻譯勢必會吸引到錯誤的,被博士頭銜吸引的讀者。不僅是標題,甚至連內容都有許多譯者專業素養不足,而自認為的假設,而失去了原有的意義。台灣實在不該歧視人家,整天嘲笑大陸的電影翻譯了。
可惜,中國出版的圖書也有最大的致命缺點,或是說是舉國上下共產黨最大的缺點:言論審查。
翻譯者可以——也必須——自主性默默地把不受當局青睞的語句刪除,而讀者卻渾然不覺。you don’t know what you don’t know. 這點是翻譯作為作者與讀者跨文化語言「通靈」過程中,作為中間人對讀者的最大傷害。
因此,當我覺得翻譯不順時,就會警覺性地回頭看原文,結果卻失望地發現,大多不是原作的寫作問題,而是譯者確實有刪減。無恥啊!
我還意外的發現刪減的內容,其實直接和辱華有關的內容其實不多,通常只是一些髒話或黃賭毒的譬喻或描述。即使我讀的書原作大多正派(?),對於這種稍微違反善良風俗的擦邊球內容,大多持中立甚至批判的角度,但簡體中文的翻譯內容卻連討論都不行。譬如黑天鵝裡對於嫖娼,其實只是一個不能「規模化」的詼諧比喻,卻直接被拿掉。而英文寫作司空見慣的 Sh*t 和 F word 更是連「狗屎」都完全不能翻出來。導致簡體中文的書,彷彿塑造一股不認清事實,充滿虛假正能量的無毒空間,卻把原文作者想表達的,殘酷卻真實的世界樣貌給屏蔽了。
黑天鵝第三章「投機者與嫖娼」,章節標題直接被纂改,內容對嫖娼也絕口不提,對期待這方面內容的讀者(?!),實在是非常不尊重。

出版市場連結到資訊與人才市場

其實出版問題,其實也直接反應了更殘酷的人才流動與經濟問題。
在台灣的書市,有能力的人找不到舞台,因為市場不需要每一句都精雕細琢的信雅達語句。只要高中英文程度,機器翻完改一改,加上幾個聳動標題,網紅吹一吹就可以賣了。對譯者來說,反正賣不好也不是我的事,我是按字數收錢。如此劣幣驅逐良幣,誰要認真做翻譯?
而在中國,有能力的人才在廣大市場上肯定找得到舞台。只是他們得把心裡的一塊身為知識份子的自我意識給割除。大陸書比台灣便宜許多,會選擇來做翻譯,該是愛書人吧。而把原文一段精明的譬喻、或言之有理的嚴正討論給忍痛刪去,該是多大的惋惜?
對於一本書,那可能只是刪去幾段當局不想看到的篇章;
但對於一個愛書人,那可能是賴以維持理智的核心價值。

讀翻譯書的兩難

從繁體到簡體中文的書市走了一遭,發現一旦通過翻譯加工,就各有各的問題。這趟旅程,也證實了:若要吸收真實可靠的資訊,終究不能假他人之手。加工食品就算沒有毒,營養也在處理過程中,都一併揮發掉了。
回頭想想,作為一個能閱讀英文的人,要求翻譯要有產業知識,對於艱深專業的內容進行負責任的翻法,是否太過苛求了呢?
想到日前一位藝人分享自己與經紀人的不合。他說他回想自己也許太苛責經紀人了:
我作為一個藝人,我的演藝生涯如同創業,等於我的全部。我的整個人生都 all-in 了,我的榮耀與失敗也都自己負責。
但是對於經紀人來說,這可能只是一個朝九晚五、月薪三萬五的工作。我們活在不同的世界,怎麼能要求一個上班族跟你賣命呢?
從職場領導的角度,這就是對事有沒有 ownership 的問題。當環境與組織設計得讓人們的表現和報酬脫勾的時候,賣命又有何意義?虛應故事也變成必然結果,畢竟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優先順序。
如果自詡為一個要求嚴格的知識消費者,當我們在意自己花的時間,是否有獲得對應的「乾貨」知識的時候,卻不願意花精神讀原文書;怎麼又能反過來,要求一個字一個字辛苦校稿餬口飯吃的翻譯合約工呢?
於是我決定來訓練英文閱讀了。原型食物再枯燥,為了資訊健康著想,也只能吞下去。自己為閱聽資訊來源負責,才是可行之道。

以上就是我這幾個月閱讀的心路歷程。無論是書本或是網路文章,其實都是作者嘔心瀝血的結晶。喜歡大家都可以在這個資訊爆炸時代,重新愛上閱讀的美好!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MBA 的在美學習筆記
    MBA 的在美學習筆記
    Reside in the SF Bay Area, but live elsewhere.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