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開啟小鈴鐺通知
檢舉內容
新生命教給我:五件意想不到的學習

2021/12/02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2021 年,我們為這個世界帶來一個新生命!
「學習」是我寫作的一大目的,也因此將發表帳號取名為「在美學習筆記」,本來以為跑去生小孩會讓學習停滯,沒想到卻造就另一段全新學習旅程的開始——生兒育女,可以說是比 MBA 更大的 On-the-job training !
我努力設想過新手爸爸會是什麼樣子,於是在孕期小孩出世以前趕緊遍覽群籍惡補一番。然而那些的新手爸媽的天真想法,生完寶寶後卻被全面推翻了。
以下是幾個做人老爸前後,自己重新思考對生命的領悟:
  • 寶寶的可愛樣貌,不是爸媽最好的禮物
  • 生兒育女不是重新體驗,而是唯一體驗
  • 父母的愛不一定無私,但無私的最好
  • 對世界有最自私也最無私的期待
  • 成為負重前行的一群

我的寶寶,夠可愛嗎?

每個新生命降臨前,都有十個月的準備歷程。作為父母,最大的期待,就是生出一個身心發展健全的孩子。最大的恐懼,就是生出來的孩子要是有什麼不如人的地方,做父母的讓他「輸在起跑點」,對不起他這一輩子!
剛出生的孩子還不知腦力如何,所以眼見即所得的新生兒,長成什麼樣子是圓是扁,大概是新生兒父母最在意的問題。一對大眼睛、小嘴巴、俏鼻子,是我想像中父母能贈與孩子的一大禮物。
於是在寶寶出生前,不免有些擔心:寶寶要是長得眼歪嘴斜,作為父母該情何以堪?
出生前對於未出世寶寶的顏值擔心,對比出生後不忌諱外人眼光瘋狂曬娃的朋友寶寶,說著自己的寶寶是「全世界最可愛」。從自慚形穢到自信爆棚,有著讓旁人難以理解的心態轉變:難道是看到新生兒後,對子女的愛讓父母蒙蔽了雙眼,情人眼裏出西施,敝帚自珍到不能公正公允的接受自己的小孩長得如何嗎?

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寶寶出生以後才發現,擔心寶寶長成什麼樣子,實在是杞人憂天。
因為在長相之前,還有一千萬件事情可以操心:寶寶不喝奶,寶寶過敏、寶寶哭天搶地、寶寶拉屎顏色頻率不對、寶寶全身長疹子、寶寶腸胃炎脹氣,還有數不完的小病小痛、每一個發生機率都不高,可能是 1%、5%、10%,但機率理論告訴我們:每種可能林林總總乘起來,總有一個逮到你家寶寶的機會可是不小。
雖然我們也會期待寶寶長得像金城武、頭腦如愛因斯坦,也不免擔心孩子天賦不如人。但原來這些表面上的「指標」都不是養育的重點。
回頭想想,作為父母的角色,我們究竟想給孩子什麼呢?
該是一輩子的幸福快樂吧!
而輕易地將「天賦」與「快樂」之間,劃上因果關係,其實存在著巨大的邏輯謬誤。
我們很慶幸自己的爸媽生給我們還算靈光的腦袋,不太差的外表,讓我們可以遇見彼此,於是才一同有了下一代。如果寶寶一出世就擁有一副絕世美顏或天才頭腦,可能可以讓他使旁人稱羨,在社會上得到不對等的利益;但這些都絕不等同快樂,更不與生命意義劃上等號。
幸福快樂的很大要素,其實是來自「關係」,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從我的心底深處,我知道寶寶一定值得擁有一份真切的愛。因為他的爸媽(也就是我們自己)也不是彼此見過最聰明最好看的人,而當初也歡歡喜喜的決定一起度過餘生。如果有人因為咱家孩子腦袋不夠好、顏值不夠高而嫌棄他,這肯定是人家的損失。
無論寶寶的生下來是如何,他都會得到我們身為父母 100 分的愛。強壯的人格來自於穩固的關係。所以爸媽承諾,會讓寶寶有個值得被愛的心靈。與長相與智商相比,將孩子的價值觀與人格培養茁壯,才是生為父母最大的責任。
這才理解:對自己孩子的信心,源自於父母自己,對於掌握人生的自信。
而一份值得被愛的心靈,才是爸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從這點看來,我家寶寶絕對是全世界最值得被愛,也就是最可愛的,不服來辯!

不是重新體驗,而是唯一體驗

很多人說,陪伴孩子的過程,猶如重新過一次童年。
事實上,作為成年人的我們,從來不知道生命的起源,是這麼的脆弱而哭啼焦慮。全面轉換了角度,成為了全新世界的領路人。如同從上帝視角,臨場目擊所謂「成長」的全新體驗。
人類一生的開始,從出生以後到真正學會掌握語言前的嬰幼兒時期,對世上發生的事情都沒有認知,在腦中的錄像是零,有如「史前時代」。就算父母提及當時的往事,但對當事人來說毫無連結。而一切記憶,似乎都要從三五歲才恍如隔世般地開始。
史前時代的期間,對於每個新手父母來說都非常奇特的歷程。父母盡力給予新生兒愛與溫暖,但這一切只有天知地知我知你不知,孩子不會有任何實質的記憶,長大也簡直換了個人。身為父母我們能做的,也只不過是讓鏡頭捕捉一切。但即使現在拿我小時候的照片來指認,我也打死不會承認那個愚蠢的嬰兒就是我!
所以說,在把自己兒時的記憶,把如今育兒的經驗連結起來之前,是作為人類,我們第一次,也是唯一可以體驗新生命起源時刻的機會。而兒時的記憶,和如今父母像是上帝全知的觀點去看待,又是完全不同的體會。
所以生孩子並沒有人生重來,而是唯一一次,真實體驗成長的機會。

父母的付出,是最無私的嗎?

生活在世上,每天總是在資源交換 Give and Take ,對於自己的父母,我們習慣了二三十年作為一個 Taker ,從新生兒出生後全面轉換為 Giver。不禁讓人深思:
父母真的不求回報嗎?當我們含辛茹苦付出資源的同時,我們期待的是什麼呢?
不如來看看在西方社會怎麼看待這個問題。東西方教養存在巨大的差異,在個人主義盛行的社會,許多傳統觀念都受到挑戰。
聽著美國同學敘述自己的家庭環境,確實感覺成年以後的親子關係相當微妙。除了從小就把孩子當作成人一樣看待,尊重他們的決定,在孩子長大期間,往往孩子也可以參與家中大事件。在資源分配上,西方的個人獨立與東方家傳 N 代,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觀念更是大相徑庭。
從功利與資源交換出發,即使兩邊父母都自詡要給予子女無限的「愛」。
在西方個人獨立的社會,除了愛以外,卻沒有更多「承諾」。
同時子女對父母也沒有「孝順」的觀念。
  • 「家庭感情」層面,譬如華人世界父母感情不佳,許多人會忍辱負重,為了給孩子好的家庭而不輕言離婚。美國這樣的禮教拘束就顯得薄弱許多,婚嘛說離就離,孩子就一人看顧一半。去前夫前妻那兒接小孩,變得平常不過的情景,在電影中也屢見不鮮。聽著許多同學說著自己複雜的家庭狀況,離異後感情不差卻各過各的,似乎成為許多美國人的日常。
  • 「物質財產」層面,即使家中有錢,會讓孩子住最好的區,上最好的公立學校,但往往卻不願負擔大學學費,而是讓子女就學貸款。很多同學顯然家境尚可,也卻也因為財務關係,選擇上有獎學金而排名較差的學校。似乎隱含的道理是:讓你上好的學校,是因為你是我的孩子,應該和我一同享有資源,並不是因為我要竭盡所能的栽培你。我存的錢,是要自己養老用,不是給兒女揮霍的,而你的生計還是自己想辦法吧。美國的稅制也將遺產繼承定的非常嚴格,好像在說:階級世襲我們改不了,但想直接拿爸媽存款,至少得噴一大部分給國家社會。我們不鼓勵。
由此可知,在注重家庭的同時,在西方的父母和子女之間,仍然保有很強的個人主義。成年人給予子女愛與關懷,但人生計畫卻不會委曲求全,因為子女而改變。東方做父母的隱約「父母恩情大過天,當初不求回報、但兒女自然該好好感激我」的心態,在西方不復存在。造成親子成年後情感依賴但生活獨立的情景。
在台灣常聽到親近的友人中出現的家庭間「情緒勒索」,在西方社會人與人距離拉大後就沒這麼常見了,彼此的共識卻是各自尊重獨立。
東西教養與親子觀念孰優孰劣?我沒有答案。但是要避免過時的「養兒防老」計劃失敗,最好就是沒有期待、沒有傷害。
我這才發現,把「付出」的過程其中的成就與踏實感,當作獲得的回報,才是對自己和孩子最好的育兒心態。

對「更好的世界」有最自私、也最無私的期許

自己成長在台灣受東方觀念與教育,當然還是得竭盡所能的給予孩子最好的。然而孩子的感官雷達,接受的不只來自父母,更多也在於社會耳濡目染之間,教了什麼給孩子。
即使我們能把寶寶關在家裡幾年幾個月,遲早有一天他還是需要走出家門,被社會這個大染缸給沾染上色,甚至承受人類的歷史共業。作為父母,我們的選擇會決定孩子的未來世界,我們自然從關心自己過得爽不爽,走向關心社區、關心學校,甚至關心氣候變遷,關心海平面會不會又上升了。
培育下一代的擔子實在太重,遠遠超過一個家庭所能承擔的。而身處的國家與周遭群眾,是否願意共同承擔人類集體生命的延續,倒是很容易從政策和風氣看得出來。
寶寶出生前,我幾乎無限支持自由派。向來是秉持「自由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為前提」。有了孩子,這麼理想化價值理念也有所動搖。
從前作為一個可以選擇環境的成年人,他人影響自己的程度確實有限:鄰居不好,搬家不就行了?看不爽的事情,眼不見為淨就避開就好了?但生完寶寶後,隔壁鄰居抽菸,煙味飄進來影響寶寶健康,我都恨不得衝過去把對方暴打一頓,但人家在自家陽台我又能奈他何?即使家門深鎖,又能保住這個溫室多久?以至於滿街的大麻、槍械和治安問題,瞬間也從「干我屁事」到變成值得憂心忡忡的問題。
社會該分配多少公共資源給小孩和父母,群眾該做多少讓步,如同該不該打房一樣—沒房的深怕不打,有房的覺得沒道理被打壓—是個標準的立場問題:
沒生的人覺得是 0% ,有小孩的覺得該是 120% ,也幾乎是無解了。
在競爭激烈、資源有限的華人社會,即便政策制定時喊得動聽,社會多少卻仍瀰漫一股「別人的小孩死不完」的心態。在擁擠的生存環境,捷運上、餐廳裡,還要接受熊孩子的作亂,因此「自己要生的自己顧」、「地球人口不差你一個」、「不爽不要生」的這種令人傷心的言論,在公眾媒體仍是屢見不鮮。
但保證一個新生命身心靈健康成長是極其困難的,沒有好的環境,兩個人是絕對做不來。想到新生兒的對於人類的意義,就由衷的希望整個社會能夠多歡迎這個新生命一點。
畢竟百年以後,我們這代所剩下的,就只有後代對我們的記憶而已。

成為負重前行的一群

孩子的誕生,可以說是一個是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再造。生寶寶前,當我們思考什麼是努力奮鬥的意義,可能說是事業上的成就、實現自我價值,或是更富足物質無缺的生活、更輕鬆地遊覽世界。
生完寶寶後,這些所有的意義的排序,都有著天翻地覆的改變。在追求享樂之前,照顧好下一代了嗎?自我價值實現之前,孩子得到關愛了嗎?
我才知道,都會裡的公園地怎麼沒有拿來蓋大樓,為什麼無障礙和電梯需要這麼密集,一間比廁所還大的哺乳室有多重要、多少人為了孩子放棄自己的事業、多少偏激的保守立場其實都只為了下一代。
因為地球有快 80 億人,這 80 億人要嘛經歷過襁褓脆弱的「小時候」,要嘛可能現在還是個寶寶呢!
沒生都沒察覺,原來整個世界與人類社會是承載著下一代的重量在前進的。
是一份使命感,也是一次全新視角,看待世界的真實模樣。
很高興加入同甘共苦、負重前行的這一群。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Cristabel Yang
    Cristabel Yang和其他 12 人喜歡這篇
    illustration
    贊助支持創作者,成為他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MBA 的在美學習筆記
    MBA 的在美學習筆記
    535追蹤者
    26內容數
    Reside in the SF Bay Area, but live elsewhere.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