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系列:柯文哲防疫問題提到同志團體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個人認為的價值觀VS社會賦予的價值觀》
今天LINE上高中朋友分享了一個小故事,是他在搜尋另一個同學的相關視頻(也算是一位公眾人物,在他的領域經營得有聲有色)的時候,意外發現該同學也有逛甲甲版的習慣。
雖然會上甲板不代表就是甲甲(只是身為非甲類的人,我也找不到什麼理由要上甲版),但為了廢文的連貫,所以就假設他「原來」也是一位蕩氣迴腸的優質甲甲(純中性,我愛甲甲,甲甲人幾乎都很好相處很好笑)。
然後又掉入了回憶之中(藍色蜘蛛網的波浪轉場效果)…。
那年,還在高三的時候,日子是悶熱的夏天(這麼細的早就忘了,這個鋪陳純唬爛),課堂之上正在上著無聊的地理課。
地理老師是一位綽號橘皮(屁孩對外觀上的戲稱)的基督教信仰者。當天課堂上,不知道她哪根筋不對,上課上一上突然就公開地對著一位個人特質較為陰柔的同學說(男校普通班,當然都男生),「欸欸欸,XX,你要不要承認你是同性戀啊?」(大意大概就是這樣)
「哇靠,這麼機掰?」當時聽到的心中OS。(雖然老師是笑笑地說,但究竟這個笑笑是善意還是惡意,只有本人知道)
然後事隔多年後,前幾年再看到XX的臉書,才發現他真的是甲甲(應該是0號吧,自己人生中怎麼遇到的甲甲都是0號,蕾絲邊都是1號,這比例真是耐人尋味):看到當下除了給予滿滿的祝福,但也突然想起久遠以前自己的反應。
當年會覺得地理老師那樣說很機掰,應該是心裡覺得被認為是甲甲,是件負面的事情。
明明自己覺得同志很OK,但同時又會覺得被說同志是負面的,這是兩種價值觀的衝突:一個是來自於社會氛圍下的建構,一個是來自於自己認為該是如何的。

適逢柯文哲昨天在記者會上,在說明疫情控制時,說了以下這段話:「『廣義家戶感染』不一定是有親戚關係,像是聚在家裡打麻將、同志團體、合租公寓都是問題。真的在社區感染的不多,現在每一個確診案例,盡量擴大疫調範圍,看有沒有可能隔離更多人,也需要很多的篩檢才能抓到一個確診。」
有人說因為是「廣義」,所以「同志團體」可能是「同住團體」的口誤;又如果真的是「同志團體」,是因為同志團體在警戒期間還是有不少案例會聚集在一起做什麼相關活動的籌畫(for解封後)嗎?(其他地方是不常見,但在某一年的同志大遊行之後,之後台北還是常常有同志遊行,只是新聞曝光度少很多)
但這個腦補也說太不過去,除非真的有數據說明同志團體申請在解封後舉辦的活動很多,不然整個國家社會運動的團體這麼多,怎麼偏偏會提到「同志」。
在讓文章繼續下去的前提下,做個假設:柯P也覺得同志很OK。(後續柯P自己說的,自己只是平鋪直敘地說明疫情控制的項目,沒歧視意思)。
當年自己一方面覺得同志很OK,一方面又會覺得被分類成同志不OK,想想後面的價值觀是來自於社會的負面累積;而如果假設柯P也覺得同志OK(中性)的話:
那這種許多人會覺得「刻意提到同志是汙名化」,反映的也算是一種社會價值觀長期累積的負面吧?
同樣的一段話,「合租者」、「打麻將者」的分類,一樣被指出是群聚疫情的可能問題,可是大家都沒什麼感覺,就是因為社會價值觀挹注在「合租者」、「打麻將者」上頭的價值,是一種純粹的中性。
PS:現在打「價值」兩個字,都想到被濫用的「臺灣價值」。
一直覺得社會處理「同志歧視」的問題,其實有點「強化」印痕:越是認為刻意被提到是一種歧視,那本身就會讓歧視(負面)又根深蒂固不少在這個社會價值觀之中(結果要擺脫歧視又要花更多時間),而就是不喜歡同志的人,也更開心隨便講一些話就可以讓同志或同志擁戴者生氣(更火上加油)。
今天就算是說「同志特別容易考100分欸,強」,也相信不少人會覺得「你TM又在搞歧視」。結果,明明是要把同志跟「正面」的事情連結在一起,但站出來反對這種歧視的人,又會把「他們覺得的歧視,所流露出的負面」,又再加了一些到「同志」這個分類之中。
人類社會,只要是相對少數人的分類,像早期的原住民、客家人、外省人,就曾存在被歧視的問題,在年紀頗大的長輩口耳之中,也多少還是可以體會一點點。
不過,至少在自己這一輩,歧視原住民和客家人這件事,也不太是一個課題:因為就沒有歧視了。
所謂的「欸你客家人喔,是不是很小氣」、「欸你原住民喔,是不是都會打山豬」。也只存在迷因世界的一支,現在越來越少客家人或原住民,會因為被這樣說而真正發怒、認為是歧視。
「人生最大的幽默,就是拿自己開玩笑。」
沒事不要特別強調,久了,一代又一代下去,歧視的問題就只會越來越淡。
真正要處理的「歧視」問題,是實質的損害或權利的喪失(缺乏):是美國那種真的會造成損害的歧視,部分警察看到你是黑人,就算你沒有反擊,他就還是要給你逾越法律的臨檢程度和致命的壓制;而「同志歧視」也是,實質上刻意針對個人的言語或肢體暴力,真的造成實質損害,才要把「所謂的」歧視者,好好處理;而前幾年臺灣同志婚姻合法化,也是處理實質問題的很好一個典範,憑什麼異性戀有XX權利,而同志沒有?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黑仔.憨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新聞來源:https://www.storm.mg/article/3805228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四 看這篇新聞之時,又聞到了濃濃的「本位主義」。 新聞片段:國內各縣市疫苗施打作業已開始進行,日前傳出不少不良反應事件,加上網路上出現汙名化謠言,使部分長者接踵意願降低,施打速度變緩慢。對
計中計 (圖片來源:陳某的《火鳳燎原》) 不知道看到民國幾年才看得到完結篇的陳某的《火鳳燎原》,最為津津樂道(?)當屬漫畫裡頭的計中計中計中計中計中…計中計…(?)的部分。   每個出場的人都有一個高光特寫帥畫面,但有可能幾話後臉就烙賽了(中計了),換另外一個人帥一波。     疫情爆發以後,臺灣
 (0703發布的文章,有提到這個問題,但想要說得更多,所以就再打一篇) 最近在臉書和新聞媒體看到不少同為醫師職業的人,火力都在轟炸柯市府防疫做得很爛,「疫調、匡列、隔離、篩檢」都沒有做確實,導致台北至今還是不斷有群聚感染的事情發生。 其他還有拿高雄、屏東的案例,說人家靠著「疫調、匡列、隔離、篩檢」
社群媒體同時追蹤不同「同溫層」的政治人物,是一件很特別的事情:因為大家都知道,同一個社會議題,不同支持者(同溫層)說的話和強調的方向,有時候是「完全」不一樣。 雖然,短時間內密集看到不同風向,會有人格分裂的感覺,但分裂歸分裂(?),還是傾向多看看不同「同溫層」裡說的話:因為同溫層不僅很容易看不到危
人,話說越多錯越多(事情也是一樣),就算是傳統觀點譽為「聰明」的醫生,所說所作所為,也不可能獲得所有人(或論點)的支持。 應該說,人光是站在原地什麼話都沒說,這本身的行為就可以拿來作文章挑錯。 回到「說話做事(表達觀點)」,之所以會「多說多錯」(多做多錯),還不是因為這世界就是很複雜,藏著許多肉眼
比較會看的有關社會議題的頻道,大概都是「對事不對人」的(不同黨都提出質疑): 昨晚看到一個影片,內容提到民進黨近期否決的提案,其中有一個是「查范綱皓造謠」。   看到這名字的當下,從記憶裡挖出來的是高中的一個人。 把資料拿去餵狗(google)後,還真的是記憶中熟悉的那個人:沒想到去年開始擔任民
新聞來源:https://www.storm.mg/article/3805228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四 看這篇新聞之時,又聞到了濃濃的「本位主義」。 新聞片段:國內各縣市疫苗施打作業已開始進行,日前傳出不少不良反應事件,加上網路上出現汙名化謠言,使部分長者接踵意願降低,施打速度變緩慢。對
計中計 (圖片來源:陳某的《火鳳燎原》) 不知道看到民國幾年才看得到完結篇的陳某的《火鳳燎原》,最為津津樂道(?)當屬漫畫裡頭的計中計中計中計中計中…計中計…(?)的部分。   每個出場的人都有一個高光特寫帥畫面,但有可能幾話後臉就烙賽了(中計了),換另外一個人帥一波。     疫情爆發以後,臺灣
 (0703發布的文章,有提到這個問題,但想要說得更多,所以就再打一篇) 最近在臉書和新聞媒體看到不少同為醫師職業的人,火力都在轟炸柯市府防疫做得很爛,「疫調、匡列、隔離、篩檢」都沒有做確實,導致台北至今還是不斷有群聚感染的事情發生。 其他還有拿高雄、屏東的案例,說人家靠著「疫調、匡列、隔離、篩檢」
社群媒體同時追蹤不同「同溫層」的政治人物,是一件很特別的事情:因為大家都知道,同一個社會議題,不同支持者(同溫層)說的話和強調的方向,有時候是「完全」不一樣。 雖然,短時間內密集看到不同風向,會有人格分裂的感覺,但分裂歸分裂(?),還是傾向多看看不同「同溫層」裡說的話:因為同溫層不僅很容易看不到危
人,話說越多錯越多(事情也是一樣),就算是傳統觀點譽為「聰明」的醫生,所說所作所為,也不可能獲得所有人(或論點)的支持。 應該說,人光是站在原地什麼話都沒說,這本身的行為就可以拿來作文章挑錯。 回到「說話做事(表達觀點)」,之所以會「多說多錯」(多做多錯),還不是因為這世界就是很複雜,藏著許多肉眼
比較會看的有關社會議題的頻道,大概都是「對事不對人」的(不同黨都提出質疑): 昨晚看到一個影片,內容提到民進黨近期否決的提案,其中有一個是「查范綱皓造謠」。   看到這名字的當下,從記憶裡挖出來的是高中的一個人。 把資料拿去餵狗(google)後,還真的是記憶中熟悉的那個人:沒想到去年開始擔任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系列文章發佈於與 說土語的臺灣菸酒生合作的專題 打開天窗。主要討論男女價值觀上的異同。 『綽』,在字典解釋上有 “寬裕” 的意思。 今日社會依舊很多既有觀念要求台灣男生,期待他要有錢、有事業、有責任、有閒、有打扮、愛家......。 不夠寬裕的台男都是有問題的
Thumbnail
台灣社會對於同性戀的態度,我覺得隨著時代演變,是有些變化的。 我記得幾年前同性婚姻請願議題曾讓社會輿論沸揚,我也激動不已。但課堂單純,不便談論個人主見,尤其是這種敏感議題。 但或許腦波所想,在宇宙間還是有機會量子感應?! 某天課堂,小B竟恰巧提問:「老師,你對同性戀的看法是什麼? 」 菜b導
Thumbnail
比起女同,我跟男同的感情會好一點,也許是因為女同內心是男人,所以是用男人的邏輯看事情,雖然很照顧女生,但就是會有距離感;而男同內心是女人,心是軟的,心思細膩又愛美,所以聊的話題就很廣泛,可以從感情聊到保養品,再從保養品聊到家裡的小貓小狗都不嫌累。 L是個長的高高帥帥,身高180一臉陽光,有著健
因為社群接觸愈來愈頻繁,在Thread、X(Twitter)...顯示男生在表達喜歡上的笨拙與不懂,就像是國小男生會故意捉弄喜歡的女同學。如果在學習成長時能有更多舞會的社交參與,想必大家會更懂得彼此的界線,慢慢能接受正常的搭訕增加一點浪漫情懷,而透過媒體社會的討論男女亦更能夠瞭解彼此的喜好差異。
做為一個異性戀女性,我也曾有過「影視圈也太愛同志題材了吧」的喟嘆,我迷上的第一部同志作品是「孽子」,我心目中的名場面是李青跟趙英在實驗室的那場吻戲,原著裡跟李青有不當關係的並不是他的高中死黨,改編之後所呈現的效果,很有BL的CP感,當時BL這個用語大概還不盛行,我對自己熱愛那場男男吻戲感到不解,想起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臺灣言論自由的基本人權, 以及對於毒舌和濫用言論自由的批評。文章中提到了同性婚姻案例,店家拒絕服務同性戀者的爭議情況。同時也提及了社會對於網紅毒舌言論的矛盾看法和文化素養的探討。
Thumbnail
我很直白地指出了,對方就是個充滿性別刻版印象與歧視的人。 事件發生在我和那位不放棄跟他和睦共處的同事從聚餐地點走回辦公室的路上。其實在吃飯前,大概就預料到氣氛應很難熱絡起來,因為無論是工作事務的合作,還是私下相處的閒聊,我都明顯感覺到自身與對方的不契合。
或許,在試圖與《同志文學史》互相拆解、檢視「台灣的發明」這問題時,仍會不自主地被另外一個主張所吸引:「『同志文學』不只是一種『文類』(genre),而更是一種『領域』(field)」。我們熟悉波赫士如何談論分類:任何一種想完美又無所不包的分類意圖,最後終將朝向一種自我矛盾的、阻斷思考(如此完全違反一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系列文章發佈於與 說土語的臺灣菸酒生合作的專題 打開天窗。主要討論男女價值觀上的異同。 『綽』,在字典解釋上有 “寬裕” 的意思。 今日社會依舊很多既有觀念要求台灣男生,期待他要有錢、有事業、有責任、有閒、有打扮、愛家......。 不夠寬裕的台男都是有問題的
Thumbnail
台灣社會對於同性戀的態度,我覺得隨著時代演變,是有些變化的。 我記得幾年前同性婚姻請願議題曾讓社會輿論沸揚,我也激動不已。但課堂單純,不便談論個人主見,尤其是這種敏感議題。 但或許腦波所想,在宇宙間還是有機會量子感應?! 某天課堂,小B竟恰巧提問:「老師,你對同性戀的看法是什麼? 」 菜b導
Thumbnail
比起女同,我跟男同的感情會好一點,也許是因為女同內心是男人,所以是用男人的邏輯看事情,雖然很照顧女生,但就是會有距離感;而男同內心是女人,心是軟的,心思細膩又愛美,所以聊的話題就很廣泛,可以從感情聊到保養品,再從保養品聊到家裡的小貓小狗都不嫌累。 L是個長的高高帥帥,身高180一臉陽光,有著健
因為社群接觸愈來愈頻繁,在Thread、X(Twitter)...顯示男生在表達喜歡上的笨拙與不懂,就像是國小男生會故意捉弄喜歡的女同學。如果在學習成長時能有更多舞會的社交參與,想必大家會更懂得彼此的界線,慢慢能接受正常的搭訕增加一點浪漫情懷,而透過媒體社會的討論男女亦更能夠瞭解彼此的喜好差異。
做為一個異性戀女性,我也曾有過「影視圈也太愛同志題材了吧」的喟嘆,我迷上的第一部同志作品是「孽子」,我心目中的名場面是李青跟趙英在實驗室的那場吻戲,原著裡跟李青有不當關係的並不是他的高中死黨,改編之後所呈現的效果,很有BL的CP感,當時BL這個用語大概還不盛行,我對自己熱愛那場男男吻戲感到不解,想起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臺灣言論自由的基本人權, 以及對於毒舌和濫用言論自由的批評。文章中提到了同性婚姻案例,店家拒絕服務同性戀者的爭議情況。同時也提及了社會對於網紅毒舌言論的矛盾看法和文化素養的探討。
Thumbnail
我很直白地指出了,對方就是個充滿性別刻版印象與歧視的人。 事件發生在我和那位不放棄跟他和睦共處的同事從聚餐地點走回辦公室的路上。其實在吃飯前,大概就預料到氣氛應很難熱絡起來,因為無論是工作事務的合作,還是私下相處的閒聊,我都明顯感覺到自身與對方的不契合。
或許,在試圖與《同志文學史》互相拆解、檢視「台灣的發明」這問題時,仍會不自主地被另外一個主張所吸引:「『同志文學』不只是一種『文類』(genre),而更是一種『領域』(field)」。我們熟悉波赫士如何談論分類:任何一種想完美又無所不包的分類意圖,最後終將朝向一種自我矛盾的、阻斷思考(如此完全違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