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調查的結論很清楚,愈早退休活愈久,超過五十五歲,每晚一年退休就少活兩年
曾經有個研究,調查了美國大型企業的員工退休年齡與壽命的關連性,發現六十五歲屆齡退休的員工,平均壽命不到六十七歲,也就是退休後平均只再活十八個月。
若是提前在五十五歲退休,平均壽命是八十三歲,也就是退休後再活二十八年,如果再早一些,五十歲就退休,那平均壽命是八十六歲,也就是退休後再活三十六年。
這個調查的結論很清楚,愈早退休活愈久,超過五十五歲,每晚一年退休就少活兩年!
這則報導在網路上流傳,但是我找不到詳細出處與調查的樣本數,不知道是不是假新聞,因為結論實在太誇張了,也應該不符合台灣普遍的現況,不過之所以會引起廣泛流傳,也透露了人們內心的憂慮,如果所做的工作始終太忙壓力太大,若撐到屆齡才退休,會不會到時候已把身體搞壞,剩下的日子只能跑醫院治病?
不過事情也可能朝向不同方向發展,如果太早退休,退休之後又找不到什麼讓自己有動力有熱情可以投入的事情,然後生活作息混亂,喪失有意義的人際互動,反而會陷入活不好又死不掉的困境。
也許裡想的情況是不斷省視與盤點自己的情況,除了工作與身體狀態之外,也要以百年人生多段生涯的目標來想像,主動轉換而不是被逼迫離開自己熟悉的戰場,因為因應變化需要預先作準備,也要有調適的能力,若我們擁有自己主動的操控權,這對身心健康是一大助力。
退休的準備.
在一九八0年前出生的人,大概都習慣有一個正職工作,不管是不是換過不同公司或轉換不同的產業,大部人都有機會從某個機構中退休,因此面對退休前內心的惶恐與準備,也是進入中年後期的人生課題。
那時候可以申請退休,或一定被迫得退休絕對是能夠預期的,因此可以提前規劃,以便無縫接軌到退休後的另一個新人生階段。
不要天真地聽同事部屬或長輩稱讚你是組織裡不可或缺的人才,通常那只是好聽的話,事實上是你離開後組織仍然會運作正常,有你存在跟沒有你存在其實是沒有任何差別的,這個體認是退休後的第一大失落。
因此,退休的第一個心理準備是你一定會離開這個可能是你奉獻了大半生,有許多引以為豪的成就的公司,轉換生涯是必然的,除非你是企業的創辦人,但是殘酷的現實是,即便是創辦人也必須交給接班人。
趨勢科技的創辦人張明正把他負責人的職位交班給他的小姨子時,是在日本跟經銷商開會時宣布的,當他宣布完下台,數十位跟他合作了幾十年的老朋友立刻爭先恐後的排隊等著跟新的總經理換名片,把他一個人晾在旁邊,居然沒有一個人理他。張明正回憶當時的心情,雖然退休是他期待多年並且已做好新的人生規劃,但是在那一剎那,內心還是很失落的。
的確,不管是不是大權在握的負責人或高階主管,任何一個職業與最基層職位,都有他個人必須負責的工作,也就是屬於他掌握的權力,我們已經很習慣這種權力或從職位而來的頭銜時,當我們離開公司,往往我們也不知道自己是誰了。
退休的第二大失落是因為我們沒有了名片與頭銜,我們不知道該如何跟新朋友介紹自己,換句話說,我們必須重新定義自己是誰。
因此就要在失去名片之前,先練習遇到新朋友時不要急著掏出名片,換句話說,要克制自己遞名片的衝動,嘗試看著對方眼睛跟他打招呼,不談自己公司看是不是能夠在短短一兩分鐘之內跟對方產生連結,讓對方印象深刻並且記得你。
老實說,這很不容易,因此要在退休前就開始準備。假設你到一家小酒吧喝酒,左邊坐著一個泥水師傅,右邊是一位沒上班在家啃老的年輕人,你是不是能夠跟他們聊得很愉快,引起他們對你這個人的興趣?換句話說,我們平常的人際往來是基於我在某個公司上班,還是對什麼有興趣,我有什麼專長來當作自己在社會存在的憑藉?
退休的第三個失落是以前上班時很忙,雖然我們嘴巴會抱怨,但是忙其實也彰顯了自己存在的價值,當退休後,所有的時間都是自己的,可以睡到自然醒,雖然我們會說好開心喔,自由了,不必看人臉色,但是當無事一身輕久了之後,難免會懷疑自己生命的意義何在?
因此,一定要提醒自己,退休前的生活作息必須一致,已經找到足以取代原本工作時類似作息的例行活動,不管是參加社團當志工,重拾過往興趣與才藝,甚至找到兼職的工作,總之,一定要有事情做,維持退休前一貫而類似的時間安排。
而且這些事情不能等到退休之後才開始找,因為即便參加的社團只是樂齡退休族的聯誼活動,要融入新的人際關係是需要時間的,如果不提早「適應」,是會挫折的。退休前一邊忙碌的工作,一邊撥出空檔時間參與,內心因為不急,而且還有職場上所帶來的自信或光環,在充裕的心境或時間下得以慢慢融入新團體。否則以為退休有很多時間可以經營人際關係,到了新團體因為與原本的期待有落差甚至挫折而退縮,這種情況很常見。不要以為這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有非常高百分比的人,尤其男人,在退休後變成足不出戶的孤獨老人。
這些人並不見得是不喜歡人或人緣不好的人,往往他們在公司也都還算是很正常的人,只是上班時如果你所有與人的互動都是跟工作有關,不管是同事,客戶或上下游廠商,這些關係會在你退休之後全部失去連結。不是別人翻臉無情,而是只有你退休,你有時間,其他人還在為工作為業績而忙得焦頭爛額,沒有空理你這個跟業務無關的人也是人之常情。
因為退休的最大失落,或許就是這種人情冷暖所帶來的滄桑感。要記住,公司不是記憶人類情感的地方,公司唯一的使命與功能,就是賺錢。你一離職,新的人遞補,單位裡的人來來去去,誰能記得以前的人做過什麼呢?
我們要知道,保留人類情感與記憶的地方是家庭裡的家人,親朋好友以及社團裡有共同興趣或志同道合為公益而付出的伙伴。因此,只有在退休前就花時間在這些地方,才能累積並擁有許多共同記憶。
因此,工作再忙碌也要留下時間為退休預作準備,退休後也不能無所事事而要保持積極動力,清華大學校長劉炯朗退休之後主持廣播節目、出書、演講、創業,生活得更緊湊而多采多姿。
他就主張,我們平常說的「退休」與「進修」,應該改成「進休」與「退修」,也就是進中有修,退中有修。通常我們為了進步需要去修,也就是努力的學習和練習,因此為了工作與賺錢,我們不斷的進修,但是在進之中,要記得休息,保持生活的平衡與整個生命的圓滿;相反的,當離開賺錢職場退休下來,生活步調變得緩慢之後,仍要保持積極的態度去學習,也就是退修。
而且我們在「進中有休」,「退中有修」時,才能很順暢地融入這個既長壽卻又變化快速的時代,活出多重的人生。離開正職的工作,轉換兼職有薪水的工作,或利用自己的專業與經驗擔任顧問性質的職務,或者重拾自己荒廢多時的興趣,當然,更好的是從不間斷的社會參與中找到自己生命真正的職志,完成自己的生命意義與價值,我相信都要從「進中有休」「退中有修」開始。
其實,我覺得面對退休前的心裡惶恐,最重要的就是把退休這個觀念忘掉,因為人生可以有很多組合,生命階段不斷在轉換,直到我們離開這個世界前,都應該沒有所謂退休這樣的心態,但是內心也要不斷的準備,這就是我一貫主張的「退休進行式」,永遠在準備與進行中,但是也永遠不該有真正的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