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神話裡的智慧女神在羅馬神話裡稱為密涅瓦,她的身邊總有一隻貓頭鷹跟隨,因此貓頭鷹也成為智慧的象徵。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密涅瓦的貓頭鷹總要等到黃昏到來,才會展翅翱翔。」這裡的黃昏象徵著生命的晚年,也就是經歷了人生各種遭遇,累積許多經驗,才揮動翅膀出發,換句話說,隨著歲月成長,我們才能將知識學問淬鍊成智慧。
這些話似乎有道理,但或許只能適用於社會人文這類領域,對於科技方面,年齡效應恐怕是相反的,法國哲學家巴金曾說:「大科學家的前半生對科學是有益的,後半生則對科學有損。」法國作家西蒙波娃解釋這句話:「老科學家為了護衛自己跟不上時代的觀念,他們往往會毫不猶豫地妨礙科學的進展,而且因為他們享有的聲望與掌握的資源,的確讓他們有足夠能力打壓年輕科學家的創意。有位學者在檢視了歷史上大量的案例後認為,這些已獲得名望地位的老科學家所宣稱不可能達成的發明,並不是因為他們不夠專業或缺乏必要的知識,而是因為缺乏想像力和膽識,因為大部分的人,即便是科學家,年齡愈大,想像力與膽識通常就會遞減。
教與學的心智
有個關於有效學習的理論認為,學生要能學得好,是他的心智要能夠融入老師的心智當中,換句話說,若是能設身處地去設想老師心裡所想的內容,建構類似的概念,他的理解就愈和老師一樣。同樣的,老師若能想像學生的思考脈絡,也就愈能以學生能理解的方式來說明。
因此,厲害的好老師不是似乎很認真,講得口乾舌燥,而是老師能同理學生,能察覺到他們的心領神會或是茫然放空,這其中有技巧,但是更重要的是用心,真誠的關心學生,他們把你當作自己人時,彼此的默契就會高,而所謂的默契,不就彼此內心能互相了解嗎?
因此學生上課時若能專注聽講,看清楚老師的有形肢體動作與無形的肢體語言,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大有幫助。
如何保持持續的專注力?
研究顯示,上課記筆記的學生比單純聽講的學生,在理解跟記憶的測驗都有較好的成績。因為記筆記會增加上課的注意力,而且一邊聽一邊還要在腦海中尋找詞彙然後將老師所說的話用筆寫下來,眼、耳、手、腦的並用,等於是同時對大腦裡多種神經的動員,對將來記憶提取的線索會多一點。
但是只是上課記筆記,並不見得能夠順利固化成長期記憶,因此在上完課後幾個小時內,把白天記的筆記再整理一次,而且不只是重抄,而是要用自己習慣用的語法與字詞去重述上課內容,才會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強調要用自己習慣語言的原因是如此才能有效地將新的資訊融入自己原有的知識架構,成為自己擁有且不易忘記的長期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