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之鍊金術師》──從不等價的等價交換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說起童年看過的經典動畫作品,不知道大家會想起哪部呢?今次我為大家介紹一部從未被超越的高分神作《鋼之鍊金術師》。《鋼之鍊金術師》是日本漫畫家荒川弘的作品,漫畫由2001年開始在《月刊少年GANGAN》連載。作品在2004年獲得第49回小學館漫畫賞,並於2003年及2010年由BONES動畫公司製作成動畫。《鋼之鍊金術師》的兩個版本有著不一樣的劇情與背景。2003年播出的動畫為改編作品,而2010年播出的版本為根據漫畫故事為藍本制作的版本,本文介紹的動畫作品為第一版,即2003年的版本。
《鋼之鍊金術師》故事講述愛德華·愛力克與阿爾馮斯·愛力克進行禁忌的鍊金術失敗後,為了恢復原來的身體,故踏上找尋賢者之石的旅程。在過程中,兩人遇上不同的鍊金術師,也見識到有些人利用鍊金術進行一些非法行為。在旅程中,他們慢慢加深對鍊金術的了解,也離「賢者之石」愈來愈近,但在這個時候,他們才明白所謂的「賢者之石」並不是讓他們夢想成真的法寶,而是招來所有災難與悲劇的源頭。
  • 形成生命的「圓」
伊茲米·卡迪斯:「只要活著,生命就會走到盡頭,肉體將回歸大地,在上面孕育出草木花朵,靈魂將化為思念,繼續活在人們心中,世上的一切就是如此流動、循環著,人的生命也是如此。」
等價交換」,所有看過《鋼之鍊金術師》的人相信都不會對這個詞語感到陌生。在鍊金術存在的世界中,所有人都相信任何事物都是依照等價交換原則產生的。最初愛德華和阿爾馮斯相信只用與人類同等的物質就可以把媽媽鍊成出來,但他們最後只發現鍊成出來的並不是人類。由此看來,生命並不能套用等價交換原則。在動畫中,愛德華·愛力克說過:「能和媽媽的靈魂等價交換的東西,也許這世上並不存在吧,而且,我不想連你都失去。」生命不只是以肉體的形式存在,也是以靈魂的形式存在。在《鋼之鍊金術師》中,愛德華和修·塔克都用他們的失敗來證明生命的奧妙。前者讓阿爾馮斯的靈魂寄宿在鎧甲裡,而後者則利用賢者之石,把女兒的身體成功人體鍊成出來,然而肉體卻失去了她的靈魂。生命無法用科學量化和計算,再怎樣運用鍊金術,也無法把一個人完整地鍊成出來,只有肉體或靈魂都不能說是一個完整的人。《鋼之鍊金術師》在作品中嘗試層層遞進地探討有關生命的議題。作品由一開始只用鍊金術去製造物質的存在,到後來慢慢演變成人體鍊成。從人體鍊成中又分化為肉體及靈魂鍊成。動畫改編團隊以阿爾馮斯的存在來引出人體鍊成的問題,到底鍊成出來的靈魂是否滲入鍊金術師的個人意志呢?被鍊成的靈魂是否被人抹去某部分的記憶?這一點在動畫中並沒有明顯說明,但的確也很難說明,因為每個人對於某個存在或事物的記憶並非完全相同,我們不能以兩人對於相同事物持有不同的記憶,而由此得出記憶被更改的總結。對於生命,動畫強調肉體和靈魂要相互產生反應才能融合為一,不然就會像但丁般,由於靈魂的劣化而導致肉體慢慢腐爛。
  • 所謂的「等價交換」
阿爾馮斯·愛力克:「人不付出任何犧牲便會一無所獲,若想有所收穫,即須付出與之相等的代價,這就是鍊金術中的等價交換原則。」
  除了生命,《鋼之鍊金術師》亦在動畫中對於「等價交換」原則作出一番討論。在資本主義下,很多東西都講求等價交換,我們用貨幣去交換同等價值的東西,又或是用勞力去換來同等的報酬。可是,在社會上卻有不少灰色地帶是無法以等價交換原則為標準。在動畫中,但丁對愛德華說過:「但很奇怪,畢竟付出同樣的代價,並不能得到同樣的東西。人的生命也不平等.....也有就算殺了人還是能繼續活下去的人,不管多麼努力活下去,死亡來臨時就得死,和那種不必付出任何努力就能擁有各種權力和財富的人比起來的話,真是不公平,這世界真是殘酷,但也因為如此才這麼美麗。等價交換只是弱者安慰自己的藉口,他們告訴自己只要付出代價,就能變得更加幸福。」但丁認為「等價交換」原則是大人們的謊言。他們想孩子們努力,所以積極地強調等價交換原則。有些人付出了努力卻沒有得到料想的結果,有些人付出絲毫卻能取得勝利。在這些時候,我們都會感到世上並不存在等價交換。然而,我們有沒有想過,我們的付出都是用在正確的方向上呢?若大家取勝的準則都是相同的原則下,為何別人能付出少許就能獲勝,而我們只能在後面仰慕?先不說別人是否如我們想像中付出的少,面對這個情況,我們更應該去思考他們在相同的準則下是如何準備和向哪個方向努力。可能在我們毫無方向地努力時,他們正細細分析取勝的最佳方向,並向著那個方向用盡全力地努力。這就像是學生們在選擇大學學系時,即使學校不同學系的入學分數一樣,學生的考試總分相同,但根據不同學系的加權或比重不同,便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即使我們付出相同的努力,但有沒有用對地方,也是相當重要的。有些人會說富人與窮人即使努力方向相同,也不一定得到相同的回報。的確如此,因為富人與窮人付出的代價並不相同。富人付出的代價是他們花的所有努力,再加以他們的背景資源,而窮人若沒有背景,那他付出的只有他的努力而已。再者,所謂的等價交換原則,當中的「價」是主觀存在,所以我們不能客觀地或主觀地去認為自己在這個「價」下能獲得多少,在我們眼中,我們付出了一百分的努力,所以值得一百分的回報,但在他人眼中,我們只有付出二十分的努力,所以只值得二十分的成果。在現實生活中,面對大家起跑線不同的局面,我們能做的只是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跨越起點線不同的設定。
  不知道大家相不相信等價交換的概念,在《鋼之鍊金術師》中,不少角色提出等價交換並不是衡量所有存在的原則。馮·霍恩海姆曾說:「我明白了等價交換並非真理時鬆了一口氣,不一定要付出代價才能得到東西,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不需要代價或報酬的。」一些人們心靈上的存在並不能等價交換,我們不能要求對方付出與我們同等份量的愛。這樣想的話,或許等價交換並不存在,因為等價交換的前提因人而異。你心中對「價」的衡量標準與我心中對「價」的衡量準則並不相同,在這個時候,我們要用哪個「價」來衡量呢?由此,對於一些在我們心中是「無價」的存在,我們又如何用等價交換原則來進行交易呢?
  • 不同的反轉
斯卡:「鍊金術師將原來的自然型態轉變成怪異的型態,也就是說這行為褻瀆了創造萬物的神。」
  《鋼之鍊金術師》在作品中出現了數次的反轉,第一次反轉是賢者之石,第二次反轉出現在鍊金術的存在。在動畫中,賢者之石可以說是鍊金術師一直追求的神器,它可以讓鍊金術師無視等價交換的原則,鍊出鍊金術師想要的東西。但隨著劇情的推進,我們可以發現賢者之石的製作過程超出人們的想像。製作賢者之石需要犧牲許多人的性命,而強大到可以無視等價交換的力量是以這些人的生命換取回來的。賢者之石既是神器,亦是把人們推向深淵的凶器。第二個反轉比第一個反轉更為有趣。鍊金術講求等價交換,但其存在並不符合等價交換。在動畫中,愛德華和父親有著以下的對話:
愛德華·愛力克:「在這個世界死去的人通過門成為了我們鍊金術的能量嗎?」
馮·霍恩海姆:「我們在心中都有一個小小的門,鍊金術師打開這個門和這個世界連結,並吸取那些生命,獲得能量。」
  鍊金術師吸收另一面門的生命,從而讓他們繼續使用鍊金術。在這一點看來,鍊金術師如同賢者之石,透過吸收生命來產生力量。在鍊金術師使用鍊金術時,另一面的人卻因此無辜地代為付出代價。由此看來,鍊金術的存在就是不斷在剝奪他人生存的機會。而這十分諷刺,或許他們也沒想到原來他們一直在轉用的力量並不是出於他們自身,而是依靠吸取無辜的性命才能使用出來。有鍊金術師運用能力把東西分解後再構築,亦有鍊金術師認為能親手做的事最好就親力而為,就如伊茲米·卡迪斯在修復小孩子的玩具時便親手維修。若我們把鍊金術等同於現今的科學時,我們是否可以理解為「可親力而為的事最好親手做,而不要依靠科學」呢?而我們在發展與運用科學時,是不是無形中也剝奪了某種生物生存的權力呢?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過兩個版本的《鋼之鍊金術師》。雖然我並沒看過《鋼之鍊金術師》的原版,但都有所耳聞第一版的動畫是更為黑暗且現實的。相比漫畫版的《鋼之鍊金術師》,第一版的動畫把內容與現實拉上關係,讓觀眾反思在人們過度發展下所引起的各種問題,科技猶如鍊金術,過度追求會招來禍患,或許對人類來說,不要習慣科技,可親自做的事盡量自己做,這才是對大家都好的結局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這個專題主要分享我對於不同類型的作品的所思所想,以及個人的情緒抒發。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不知道要賺到多少,才能讓我們說一句值得呢?不知道要為了甚麼,才能讓我們無私地付出呢?社會上,有些人為追求真相而努力,亦有些人為了掩藏事實而施以惡行。真相於部份人來說,值得付出所有一切;對另一部份人來說,值得拋棄所有的良知。而你,是屬於哪一邊呢?
在深夜感到寂寞時,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試過跟自己對話呢?《重慶森林》的故事講述的不只是故事角色的經歷,亦是在訴說香港人在城市中的沒有自我的生活。對於香港人來說,巨大的城市猶如一個「石屎森林」,到處可見的高樓大廈就是那些直插雲端的百年老樹,而人們只能在巨樹間遊走,然而卻找不到只屬於自己的樹洞。
  如果上天可以給予人們任意一種超能力,不知道大家會選擇甚麼超能力呢?這次筆者為大家介紹一部有關愛與超能力的電影── 《真愛每一天》。提姆·雷克從重過每一天到過好每一天,這個轉變實際告訴沒有超能力的觀眾們,獲得幸福的方程式其實並不需要超能力,而是人人都可做到的事。
   生活在忙碌的城市,一輩子都在為不可能的人生目標而努力,有多少人曾經想甚麼都不顧,就這樣浪跡天涯呢?被都市生活捆綁的你,有沒有想過另一種生活方式呢?以下筆者為大家介紹一部討論度非常高的一部電影──《游牧人生》。《游牧人生》的故事根據2017年傑西卡·布勞德的報導文學《游牧人生》改編,於2020
  說起以刑案為劇本藍本的作品,不知道大家會想起哪部作品呢?這次筆者為大家介紹一部非常優秀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作品由一件隨機殺人案為開始,由不同持分者的角度去看隨機殺人案。《我們與惡的距離》憑藉出色的劇本設計、演員們扣人心弦的演技,成為人們口中的佳作。
 韓國今年在疫情的打擊下,影視作品的水平並沒有受到影響。自《梨泰院Class》之後,又有一部作品登上熱話,那就是《雖然是神經病但沒關係》。《雖然是神經病但沒關係》在tvN播出,播出後便吸引不少人觀看。
不知道要賺到多少,才能讓我們說一句值得呢?不知道要為了甚麼,才能讓我們無私地付出呢?社會上,有些人為追求真相而努力,亦有些人為了掩藏事實而施以惡行。真相於部份人來說,值得付出所有一切;對另一部份人來說,值得拋棄所有的良知。而你,是屬於哪一邊呢?
在深夜感到寂寞時,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試過跟自己對話呢?《重慶森林》的故事講述的不只是故事角色的經歷,亦是在訴說香港人在城市中的沒有自我的生活。對於香港人來說,巨大的城市猶如一個「石屎森林」,到處可見的高樓大廈就是那些直插雲端的百年老樹,而人們只能在巨樹間遊走,然而卻找不到只屬於自己的樹洞。
  如果上天可以給予人們任意一種超能力,不知道大家會選擇甚麼超能力呢?這次筆者為大家介紹一部有關愛與超能力的電影── 《真愛每一天》。提姆·雷克從重過每一天到過好每一天,這個轉變實際告訴沒有超能力的觀眾們,獲得幸福的方程式其實並不需要超能力,而是人人都可做到的事。
   生活在忙碌的城市,一輩子都在為不可能的人生目標而努力,有多少人曾經想甚麼都不顧,就這樣浪跡天涯呢?被都市生活捆綁的你,有沒有想過另一種生活方式呢?以下筆者為大家介紹一部討論度非常高的一部電影──《游牧人生》。《游牧人生》的故事根據2017年傑西卡·布勞德的報導文學《游牧人生》改編,於2020
  說起以刑案為劇本藍本的作品,不知道大家會想起哪部作品呢?這次筆者為大家介紹一部非常優秀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作品由一件隨機殺人案為開始,由不同持分者的角度去看隨機殺人案。《我們與惡的距離》憑藉出色的劇本設計、演員們扣人心弦的演技,成為人們口中的佳作。
 韓國今年在疫情的打擊下,影視作品的水平並沒有受到影響。自《梨泰院Class》之後,又有一部作品登上熱話,那就是《雖然是神經病但沒關係》。《雖然是神經病但沒關係》在tvN播出,播出後便吸引不少人觀看。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作家 Morgan Housel 在《華爾街日報》中提出一個觀點:我們是用理解知識的方式在思考、學習金錢觀,而不是用理解心智與行為模式的方式學習理財。這段話讓我意識到,我們的財務決策並非總是理性的,情緒因素也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掌握金錢心理學,能夠幫助我們改善用錢習慣,使財務決策更為理性和長遠。
Thumbnail
拜現在網路技術飛快發展,我們能夠在短短的幾十秒內接收到數百萬計,從世界各地發放出的資訊,因此很容易得知一件事的真偽。而一個人在網路上的被信任度越高,理所當然越容易賺取他人給予的信用證明書(金錢),KOL(Key Opinion Leader)這個角色便從中誕生;相反的,如果哪天你做了某些事失去...
Thumbnail
距離上回認真追本土原創連續劇,已經是郭書瑤主演的《通靈少女》第一季。沒料到,在沒看過楊雅喆任何一部執導作品下,加上本身是 1990 年代生的,以為無法投入以 1980 年代為背景的《天橋上的魔術師》。看到最後,得說就連無法經歷那年代、只能單憑各方資料理解脈絡的小弟我,整體下來是輕鬆無礙地投入其中。
Thumbnail
不要怕,有時候從惡夢中醒來只是因為我們學會了面對自己的恐懼!魔術是什麼呢?是在害怕及恐懼中生出了一點點勇氣拆穿它本身替自己製造出不同程度的騙局!
Thumbnail
#44《人性鍊金術》(中):為什麼人類想要逃離不確定?流於講表面話?這些都是人類行為的慣性。今天這篇會延伸上篇所提到的理論基礎,以更應用的方式來看待人類的行為決策。
Thumbnail
我們都曾經在某些生命中難以跨越的苦痛裡掙扎著想要從惡夢裡醒來,但多有的都是經過時間的淡化而選擇慢慢的、輕輕的放下;我們都曾經想要掙脫時代替我們設下的限制,除了努力的對抗外,還得好好的活下去,等待從惡夢醒來的那一天,就可以笑著跟魔術師說:「我不用去九十九樓了!」
Thumbnail
天橋上的魔術師全書在第一頁就引了馬奎斯的一句話:「我真正想當的是魔術師,但我變魔術的時候會很緊張,只好避難於文學的孤獨中。」
Thumbnail
作家 Morgan Housel 在《華爾街日報》中提出一個觀點:我們是用理解知識的方式在思考、學習金錢觀,而不是用理解心智與行為模式的方式學習理財。這段話讓我意識到,我們的財務決策並非總是理性的,情緒因素也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掌握金錢心理學,能夠幫助我們改善用錢習慣,使財務決策更為理性和長遠。
Thumbnail
拜現在網路技術飛快發展,我們能夠在短短的幾十秒內接收到數百萬計,從世界各地發放出的資訊,因此很容易得知一件事的真偽。而一個人在網路上的被信任度越高,理所當然越容易賺取他人給予的信用證明書(金錢),KOL(Key Opinion Leader)這個角色便從中誕生;相反的,如果哪天你做了某些事失去...
Thumbnail
距離上回認真追本土原創連續劇,已經是郭書瑤主演的《通靈少女》第一季。沒料到,在沒看過楊雅喆任何一部執導作品下,加上本身是 1990 年代生的,以為無法投入以 1980 年代為背景的《天橋上的魔術師》。看到最後,得說就連無法經歷那年代、只能單憑各方資料理解脈絡的小弟我,整體下來是輕鬆無礙地投入其中。
Thumbnail
不要怕,有時候從惡夢中醒來只是因為我們學會了面對自己的恐懼!魔術是什麼呢?是在害怕及恐懼中生出了一點點勇氣拆穿它本身替自己製造出不同程度的騙局!
Thumbnail
#44《人性鍊金術》(中):為什麼人類想要逃離不確定?流於講表面話?這些都是人類行為的慣性。今天這篇會延伸上篇所提到的理論基礎,以更應用的方式來看待人類的行為決策。
Thumbnail
我們都曾經在某些生命中難以跨越的苦痛裡掙扎著想要從惡夢裡醒來,但多有的都是經過時間的淡化而選擇慢慢的、輕輕的放下;我們都曾經想要掙脫時代替我們設下的限制,除了努力的對抗外,還得好好的活下去,等待從惡夢醒來的那一天,就可以笑著跟魔術師說:「我不用去九十九樓了!」
Thumbnail
天橋上的魔術師全書在第一頁就引了馬奎斯的一句話:「我真正想當的是魔術師,但我變魔術的時候會很緊張,只好避難於文學的孤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