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因為流行性疾病持續加溫,不管是同事、朋友或家人,感覺心裡多了一層浮躁,少了一分鎮靜。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變得比較陌生,安全距離雖變遠了,但心與心的摩擦卻加劇了。這是一種不確定感所帶來的人性轉變,也是佛菩薩考驗眾生的心性,考驗在危及生命健康的環境下,我們是變得更自私自利,還是開始懂得捨己為人。病毒的手會不會放在我們身上,還是如同平行線,或許就看我們的心性是沈淪還是昇華。
甲同事在疫情開始升溫的某一天,接觸了外單位的同仁,剛好該外單位同仁的父親,曾經去過某個流行疾病較為嚴重的地方,但經過篩檢後並無狀況,甲同事告知我後,說該外單位同仁也去做了篩檢,或許當時我不夠機伶,覺得不需太過於緊張,僅通知負責的主管,並一起研議後,啟動限制外單位同仁進入辦公室的機制,以防止再發生類似接觸。
但甲同事隔日仍到辦公室上班,與我交情極深的乙同事知道此事後大為光火,認為我處理不當(至少沒有馬上告訴他),於是向其他同事數落了我一番。其他同事告訴我乙同事唸了我一頓的事,但我不想知道唸的內容為何,沒有多問,只是心裡已經受到影響,幸好外單位同仁經過PCR檢測後是陰性,事情才告一段落。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人的心境不要隨著他人的言語上下波動起伏,你要維持清淨自在,這樣修行才能更上一層樓;境隨心轉,不是心隨境走,否則你的心就像浮萍永遠都在漂流中,無法找到一個立足點。」
雖然表面上乙同事對我的不滿,隨著檢測結果落幕,但我的心就像阿伯說的浮萍一樣,乙同事的數落影像,早已經烙印在我的心上,讓我著境又著相。不久,乙同事對我處理一件有關其他同仁的事引用了他的寫法,用LINE通知我:「他的話不能引用,必須刪除。」此時心裡無名火一起,心裡想:「這是單位的公事,又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何必如此呢?」於是在乙同事來找我時,以從未有的冰冷語氣跟他說:「你有必要這樣嗎?」就沒有再跟他說過話,當然這句話一出口,我馬上就後悔了,但貢高我慢心一起,道歉的話語也說不出口。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人要修忍辱,不要常跟別人起口角;若會對別人所說的話非常在意,是因為心識產生作用,所以起了執心,有時會過度放大,或曲解對方的意思,進而產生誤會與爭執,若對方皆認為自己有理,並且據理力爭,就會造下怨結;所以為了避免這種陰錯陽差的因果糾葛,人要善護念,善護自己的嘴巴,並且要有包容心。」
阿伯的開示,真的是說到我的心坎裡了,我為何對乙同事的話這麼在意?是因為我的嫉妒心、貢高我慢心在作祟,所以一直放大、想像乙同事對我的批判。執心一起,火花又到,就爆發了。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遇到別人罵你,那是別人在幫助你提升心性,要去思考,是否自己還有不足之處,進而努力改進,增益自身的能力。還可以笑笑地跟對方說:『你說的對,謝謝你的指教,我終於發現我的缺點了。』」
行筆至此,心中一顆大石感覺已然碎裂,《六祖壇經》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口誦心要行,能知錯、也要勇於認錯,懺前愆、悔後過,待明日去跟乙同事道歉、賠不是,將碎石用懺悔機排出。修行是修理自己,修理好自己,才是真修行。
(分享完畢)
《六祖壇經》教導世人要「無念」、「無相」、「無住」,世人會有諸多爭執與煩惱,皆因「有念」生「有相」,爾後再將這個「相」刻骨銘心地放在心上,因此便成了「有住」、成了心靈垃圾,如此日積月累下,身體要不發出抗議、要不生病都很難!
六祖偈云:「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人腦海裡的念頭如潺潺流水般不止息,當念頭一起時,我們的心若順著此念頭一直走下去,則如有句台灣諺語說的:「講一個影,生一個囝。」意念才剛若有似無地起個頭,心便主動拉著它,不讓它走,更迫不及待地幫此念頭寫完後面的劇情,因此許多人終日惶惶不安,心無法平靜、干擾不斷的原因,正由此而來!
上述分享案例,同事間嚼耳根、說是非的場景,在每個人生活中其實很常見。大多數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很難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情緒問題如果得不到控制和處理,就會藉著話語發洩出來。很多時候是說者無心,但聽者有意,何況又經過第三人轉述,再搭配轉述者的表情,更會讓聽者火冒三丈,從此為雙方關係埋下後患。
上述案例乙同事說的如果是讚美、稱頌有緣人的美言,有緣人心中想必不會有這麼多不滿與不平。換句話說,人性就是如此,嘴巴喜歡吃美味的食物、耳朵喜歡聽好聽的話、皮膚喜歡接觸柔軟的衣物……。人們喜歡對自己有利的人事物,聽見讚美,歡喜若狂;聽到流言蜚語,氣憤難當:有緣人一句「你有必要這樣嗎?」包含著疑問、指責、批判、負能量爆棚,足以讓原本是好朋友、好同事的情誼劍拔弩張。說到底,雙方都沒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而是任由情緒帶著自己走,毫不思索地把那冷冰冰的話刺向對方的心臟。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誰都不想做別人的情緒垃圾桶,我們都要學會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任由傷害別人的話脫口而出。當你逞一時口舌之快,造成的後果不僅僅是一場爭吵、一次冷戰,更可能引發其他不堪設想的後果。人的六根無法避免不接觸六塵,當六根接觸六塵時,心中生起一個又一個的念頭,我們若要認真一一接招,當真是沒完沒了!
修行是「靜心」,安靜、平穩自己的心,當身體沒病沒痛、事事如意時,我們的內心深處自然而然會有一種輕安、自在的感受,有一種淡淡的喜悅,莫名的感恩充滿全身,這種感受無法用意識去分辨它,一認真仔細分辨,妄想、雜念就出來了。這種輕安、滿足的感受,是人們終日在物質世界裡尋尋覓覓的東西,但它原來就在我們心中!記住這種輕安、滿足的感受,然後讓自己在擾嚷紅塵、疲累不堪時,還能守住本心,不被影響。
當心中的念頭一個接著一個出現時,不理會它,念頭過了就過了,自己會消失。修行,是修正自己累世以來諸多的惡習和自以為是。人會有貢高我慢心,正是因為自我意識高漲,當我慢心高漲到漫溢出來時,便會做出許多讓自己後悔莫及的傻事。
修行更是改變故有的習氣,自己做了好事,不要逢人便說,要學會謙卑、密而不宣,這才是俗話說的「陰德」。自己有過錯,或確實事情處理不當時,一定要有勇於認錯的勇氣,不逃避、不推諉,盡力將事情做到圓滿,千萬不要你惡言、我惡語,你來我往,最後將事情攪得面目全非。
《菜根譚》說:「蓋世功勞,抵不了一個矜字;彌天罪過,當不得一個悔字。」一個人不怕犯錯,只怕不知道錯在哪裡,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犯錯後,能知道反省、知道檢討,智慧由此而生,能漸漸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反之,假如護短,掩蓋自己的過錯,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自己永遠都沒錯,不知道反省、檢討的後果,人際關係必定越來越糟糕,人生格局越走越狹窄。修行,除了口唸經,還要行經。「行深」,確實去實踐,才能有領悟,才能得般若智慧。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這世上沒有化解不了的紛爭,端看世人用「改過」或「護短」的心態去面對。認錯,絕不是弱者的行為,而是對自己的言行勇於負責任。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人就是要遇見挫折,才會思考自己的盲點;人就是要歷經風霜,才會感恩身邊的人事物;人就是要走過千山萬水,才能逐漸累積智慧;人就是要通過與人的磨合,才能磨平個性中尖銳的稜角。打開心房,歡喜接受人生中的種種安排,心開,命就開;心寬,人生終將否極泰來!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韋馱菩薩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以下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為人父母,要將心力重點放在小孩的品德教育上,因品德是做人的核心,比學業更爲重要。」   女兒這個月2歲了。回想起這幾年,懷孕前補了《金剛經》、《藥師經》、《地藏經》各220遍的福德資糧求子,孕期補了《金剛經》、《藥師經》、《地藏經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最近一直在忙校稿和摘要,已經一個月,除了工作、吃飯、唸經、睡覺,大多數時間,就是在做渡眾方面相關業務。   偶爾看社群平台,因為很多舊識朋友都在北部,在社群平台的貼文真的很有感。偶爾看著新聞,有時候我會流淚,因為真的有人在受苦,真的很多人在犧牲。有時我會入戲,和他們同悲同
以下一位有緣人來信分享,來文照登:   學習佛法之後雖然明白了三世因果的道理,但是對靈界的事情不甚了解,直到接觸精舍,讀《因果濟世集》的案例以及師兄姐的分享文後,才慢慢學習到累世修偏的業力(外道願)、魔性的干擾及業障討報等種種現象,也比以往較能觀察周遭環境所起的變化,可以即時先盡一己之力應緣處理。
以下文章為一有緣人分享: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受;沒有冤仇,就不會相互糾纏;一家人即是一合相,也是因果,彼此間不是討債就是還債,不是報恩就是報仇,故了結因果,解冤釋結,因果債功德還。」   上週母親透過微信向我訴苦,說父親和弟弟現在的父子關係越來越糟糕,
以下為二位有緣人分享:   近來工作地因耐震補強整日施工,我們辦公室前後都是工地,整日轟隆隆的噪音在耳邊作響,我的主管幾日就受不了,覺得精神耗弱。但我沒感覺,因專注在工作和度眾事務上,每日都覺得時間不夠用。某天我中午經過施工處,看到一位工人滿頭白髮、滿身髒塵灰隨處坐在樓梯間吃午餐,突然覺得心酸,感嘆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我算是個有福報的人,可以誦經銷業,也不太需要為經濟和生活煩惱。我從十年前得知精舍後開始唸經銷業,可能是我的表達能力差,所以先生一直不認同,他認為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怎麼可能會有人願意免費幫助眾生?先生怕我被騙,所以一直很反對。但我因親身試驗過,誦經銷業真的非常有效果,可以
以下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為人父母,要將心力重點放在小孩的品德教育上,因品德是做人的核心,比學業更爲重要。」   女兒這個月2歲了。回想起這幾年,懷孕前補了《金剛經》、《藥師經》、《地藏經》各220遍的福德資糧求子,孕期補了《金剛經》、《藥師經》、《地藏經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最近一直在忙校稿和摘要,已經一個月,除了工作、吃飯、唸經、睡覺,大多數時間,就是在做渡眾方面相關業務。   偶爾看社群平台,因為很多舊識朋友都在北部,在社群平台的貼文真的很有感。偶爾看著新聞,有時候我會流淚,因為真的有人在受苦,真的很多人在犧牲。有時我會入戲,和他們同悲同
以下一位有緣人來信分享,來文照登:   學習佛法之後雖然明白了三世因果的道理,但是對靈界的事情不甚了解,直到接觸精舍,讀《因果濟世集》的案例以及師兄姐的分享文後,才慢慢學習到累世修偏的業力(外道願)、魔性的干擾及業障討報等種種現象,也比以往較能觀察周遭環境所起的變化,可以即時先盡一己之力應緣處理。
以下文章為一有緣人分享: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受;沒有冤仇,就不會相互糾纏;一家人即是一合相,也是因果,彼此間不是討債就是還債,不是報恩就是報仇,故了結因果,解冤釋結,因果債功德還。」   上週母親透過微信向我訴苦,說父親和弟弟現在的父子關係越來越糟糕,
以下為二位有緣人分享:   近來工作地因耐震補強整日施工,我們辦公室前後都是工地,整日轟隆隆的噪音在耳邊作響,我的主管幾日就受不了,覺得精神耗弱。但我沒感覺,因專注在工作和度眾事務上,每日都覺得時間不夠用。某天我中午經過施工處,看到一位工人滿頭白髮、滿身髒塵灰隨處坐在樓梯間吃午餐,突然覺得心酸,感嘆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我算是個有福報的人,可以誦經銷業,也不太需要為經濟和生活煩惱。我從十年前得知精舍後開始唸經銷業,可能是我的表達能力差,所以先生一直不認同,他認為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怎麼可能會有人願意免費幫助眾生?先生怕我被騙,所以一直很反對。但我因親身試驗過,誦經銷業真的非常有效果,可以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這個忙碌的世界裡,我們常常因為別人的行為而心情波動,但我們對他人的態度,其實是我們自己內心修養的反映。別人對你怎麼樣,那是他們的因果,我們改變不了太多;但我們怎麼對待別人,那才是我們自己的修行。 當你遇到不公平或挑釁時,可以選擇用平和和寬容來面對,這不僅是一種內心的成長,更是一種生活中的修行
Thumbnail
別人的情緒是別人的,不必因為對方生氣就去討好。
Thumbnail
當我剛確診患有躁鬱症時,醫生提醒我「相由心生」,意味著我們的表情影響著我們的心情。透過一個朋友的故事,我們能深刻了解情緒疾患對患者的影響,並認識到患者的需要。在面對患者時,我們應該更理解、更溫柔、更體諒,而不是批評或評論他們。這篇文章深入講述了患有情緒疾患的人在面對社會壓力時的心情和需要。
Thumbnail
  原文: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勘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以此當說。   心不能住一所緣,當我們關注一件事的時候,非常專心,不為所動。反之,當我們心不能專注在善緣上,容易胡思亂想,亂想的時候就煩惱所在的根源。   從踏入社會工作開
Thumbnail
不是每件事都要進入自己的世界,也並非需要邀請每個人來到自己的生命。成熟的人只做篩選、不做教育。 有一段時間人際互動很困擾我,尤其是很一群很愛搞小團體的同事,可能聚會就是在道人長短,剛開始我隱約感覺不對勁,但也有種抱團取暖的感覺,我會說自己的困擾,但不太會跟他們一起講同事的閒話。
當心中有憤怒攢積的時候,通常不是事件本身引起;而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失去了信任與平衡。當雙方各持己見,而其一方用了拉攏第三方來贊同自己看法,再將第三方說法來決定事情的走向,這類人是否心機太深? 有必要活得如此虛假?當自己不斷地往這個方向思考就會阻斷自己的成長。而是接受對方的模樣,因為不過就是如此了,還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會因別人一句話而生煩惱心,或是別人一句不好聽的無心話造成我們的心受傷。老智者說,我們可以原諒一個因為無心之言而傷害人的人,卻不能原諒一個自願被別人傷害的人。這中間的差別是我們這顆心的自主性,心不堪承載他人的三言兩語,又怎堪承受更大的人生重擊。 有一位先生,教官退休,年輕時就對坐禪讀
在公司/社會裡,想要改變他人做認知上的改變跟覺悟真的不太可能,即使像傳道師苦苦相勸也是沒有用的,只會讓人覺得很煩很嘮叨。大部分的人出社會一陣子後,人生觀跟做事方式都逐漸定型,很難再改。我個人認為,人不是不能改變,是人自己決定不要改變,任他人說破嘴也沒用。
Thumbnail
我們都遇過有些人,一直在糾結瑣碎的小事,不斷詢問別人的意見,同樣的煩惱問了又問。   陪他講了一個晚上,好像暫時緩解了,隔天又傳來一大堆訊息說,他就是想不通,繼續在某個講過一百遍的點上,翻來覆去地較勁折磨。
Thumbnail
相信每個人在跟別人互動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曾有負面情緒的時候,書中說這樣的思考與念頭,引發心中不安、憤怒的情緒,交互影響下,進而形成「情緒化思考」,讓自己困在負面情緒中無法跳脫。但相對來說,只要改變思考方式,也就可以改變情緒的生成。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這個忙碌的世界裡,我們常常因為別人的行為而心情波動,但我們對他人的態度,其實是我們自己內心修養的反映。別人對你怎麼樣,那是他們的因果,我們改變不了太多;但我們怎麼對待別人,那才是我們自己的修行。 當你遇到不公平或挑釁時,可以選擇用平和和寬容來面對,這不僅是一種內心的成長,更是一種生活中的修行
Thumbnail
別人的情緒是別人的,不必因為對方生氣就去討好。
Thumbnail
當我剛確診患有躁鬱症時,醫生提醒我「相由心生」,意味著我們的表情影響著我們的心情。透過一個朋友的故事,我們能深刻了解情緒疾患對患者的影響,並認識到患者的需要。在面對患者時,我們應該更理解、更溫柔、更體諒,而不是批評或評論他們。這篇文章深入講述了患有情緒疾患的人在面對社會壓力時的心情和需要。
Thumbnail
  原文: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勘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以此當說。   心不能住一所緣,當我們關注一件事的時候,非常專心,不為所動。反之,當我們心不能專注在善緣上,容易胡思亂想,亂想的時候就煩惱所在的根源。   從踏入社會工作開
Thumbnail
不是每件事都要進入自己的世界,也並非需要邀請每個人來到自己的生命。成熟的人只做篩選、不做教育。 有一段時間人際互動很困擾我,尤其是很一群很愛搞小團體的同事,可能聚會就是在道人長短,剛開始我隱約感覺不對勁,但也有種抱團取暖的感覺,我會說自己的困擾,但不太會跟他們一起講同事的閒話。
當心中有憤怒攢積的時候,通常不是事件本身引起;而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失去了信任與平衡。當雙方各持己見,而其一方用了拉攏第三方來贊同自己看法,再將第三方說法來決定事情的走向,這類人是否心機太深? 有必要活得如此虛假?當自己不斷地往這個方向思考就會阻斷自己的成長。而是接受對方的模樣,因為不過就是如此了,還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會因別人一句話而生煩惱心,或是別人一句不好聽的無心話造成我們的心受傷。老智者說,我們可以原諒一個因為無心之言而傷害人的人,卻不能原諒一個自願被別人傷害的人。這中間的差別是我們這顆心的自主性,心不堪承載他人的三言兩語,又怎堪承受更大的人生重擊。 有一位先生,教官退休,年輕時就對坐禪讀
在公司/社會裡,想要改變他人做認知上的改變跟覺悟真的不太可能,即使像傳道師苦苦相勸也是沒有用的,只會讓人覺得很煩很嘮叨。大部分的人出社會一陣子後,人生觀跟做事方式都逐漸定型,很難再改。我個人認為,人不是不能改變,是人自己決定不要改變,任他人說破嘴也沒用。
Thumbnail
我們都遇過有些人,一直在糾結瑣碎的小事,不斷詢問別人的意見,同樣的煩惱問了又問。   陪他講了一個晚上,好像暫時緩解了,隔天又傳來一大堆訊息說,他就是想不通,繼續在某個講過一百遍的點上,翻來覆去地較勁折磨。
Thumbnail
相信每個人在跟別人互動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曾有負面情緒的時候,書中說這樣的思考與念頭,引發心中不安、憤怒的情緒,交互影響下,進而形成「情緒化思考」,讓自己困在負面情緒中無法跳脫。但相對來說,只要改變思考方式,也就可以改變情緒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