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城記》深夜,站在臨溪路口

《台北城記》深夜,站在臨溪路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因為參加社團的關係,常常三更半夜從士林那邊回東吳,每次走臨溪路都覺得疲憊大於害怕,如果我是一個女生,我大概會害怕走回宿舍。我記得有一次因為怕危險,載了一個女同學回學校,停紅燈時我從警車面前把機車騎上人行道,還很不識相地跟他說我要停車了,結果就被罵了,所幸沒有開單,不過真的是有夠尷尬。

士林的街道,晚上會有人收垃圾,有的是幫忙整理路邊垃圾桶、有的是公家垃圾車、有的是搬運回收物的貨車、有時候是成群結隊的野狗,從雙溪公園開始往仰德大道橫掃。

我喜歡在晚上騎微笑單車到錢穆故居公車站的時候,坐在腳踏車上面,看有多少人會在半夜闖紅燈,想東想西就是捨不得爬回宿舍睡覺,因為走一趟臨溪路到宿舍,約莫要12分鐘到18分鐘,只是無聊地走路容易感到寂寞。

從半夜的士林,一直走到東吳,還是很多人在活動,站在崗位上各司其職;我在做些意義不明的事,而其他人卻是這座城市的脈動之一,直到白天,我們看到習以為常的天亮;而努力的人,所擁有的成果,不也是來自這些晚歸的日子嗎?我是這樣安慰自己。


avatar-img
球的沙龍
3會員
30內容數
生活有感心情隨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元旦清晨的陽明山健行,捕捉自然中的ASMR聲景,從雨聲到步道上的聲音交錯,交織出一場感官與情感的旅程。在挑戰體能的同時,也沉浸於健行治癒力量,體悟到最助眠的方式是戶外活動。
本篇方格子將揭示我所見到的環團困境:社群操作的手法日新月異,傳統NGO該如何與時俱進?撇除以政府為對口的研究組織,根據自身待在環保團體的經驗,解析NGO組織文化,在何社群上為何難以施力。倡議的本質不變,但面目全非,令人遺憾的事實是:洋洋灑灑的千字倡議文,在社群軟體上竟連筆墨分數都沒有。
往北安路方向離去,看得更清楚了。這些公寓一棟棟都是暗紅色混著橘紅色的外牆,很像是台南安平的荷蘭古建築。從大面窗臺看進去,會看到住戶的吊燈,是那種彎曲金屬向五個角度輻射的爪子,爪的鏡頭是風鈴草狀的燈罩,我看不得更清楚了,但我掛保證,燈罩裡面一定是白熾燈泡。
元旦清晨的陽明山健行,捕捉自然中的ASMR聲景,從雨聲到步道上的聲音交錯,交織出一場感官與情感的旅程。在挑戰體能的同時,也沉浸於健行治癒力量,體悟到最助眠的方式是戶外活動。
本篇方格子將揭示我所見到的環團困境:社群操作的手法日新月異,傳統NGO該如何與時俱進?撇除以政府為對口的研究組織,根據自身待在環保團體的經驗,解析NGO組織文化,在何社群上為何難以施力。倡議的本質不變,但面目全非,令人遺憾的事實是:洋洋灑灑的千字倡議文,在社群軟體上竟連筆墨分數都沒有。
往北安路方向離去,看得更清楚了。這些公寓一棟棟都是暗紅色混著橘紅色的外牆,很像是台南安平的荷蘭古建築。從大面窗臺看進去,會看到住戶的吊燈,是那種彎曲金屬向五個角度輻射的爪子,爪的鏡頭是風鈴草狀的燈罩,我看不得更清楚了,但我掛保證,燈罩裡面一定是白熾燈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