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滑一滑,時不時就會看到又有新的日曆公開募資或發售,從國際時事、親子小語、文學作品,到漢方草藥、語言學習.......,幾乎你想得到的東西都可以做成日曆,究竟這個差點要被淘汰的東西,在數位化浪潮之下又再度復古流行的原因是啥,這邊分享我身為小小消費者的觀察。
從原本就喜愛紙張、喜愛文字的人開始傳播
印象中是從生鮮時書的讀曆書店開始,他們推出內含366位台灣作家金句的日曆,並且以「你擁有的是一整間書店,只是它剛好可以記錄時光。」,我也是喜歡看書的人,完全可以理解那種愛書愛到想要擁有一家書店,然後全天只看書度日的夢想,最好店裡還有一隻貓可以幫我沖咖啡、招呼客人(想太多)。
正所謂愛屋及烏(?),喜愛書、文字的人,有很高機率也會熱愛紙張製品。我出社會第一份工作是在設計印刷業打滾,每天上班就是可以接觸到各式各樣加工方法的紙製品和包裝,入職的前2個月還會想要把公司丟掉的樣品帶回家收藏XDD,在我從紙本書跳進電子書的坑之前,幾乎每兩周就會守滑買進一批筆記本、手札、不知道要做甚麼用但就先買再說的美術紙,現在想起來,當時的房間根本跟紙類回收場沒兩樣。
所以擁有一家書店,然後每天都有一位作家開啟你美好的一天,多麼浪漫文青又划算的產品啊!我還不先買再說!
然後是過日子的實感
也許是疫情,又或者是對社交生活的疲乏,某種程度都促使大家得在家裡度過大部分的時光,生活的速度慢下來,也就提醒了我們要去有意識地面對每一天,而每天撕一張的動作,正好陪伴我們去細數那些曾因為在外漂撇(phiau-phiat)而一晃就過的時光,提醒我們「親愛的,你今天又老了一天喔」(才不是這樣)
撕日曆這件事情變成每天的儀式感,也成為我們用實際作為,來說服自己踏實度日的pattern之一。
社群和美感的加乘效果
日曆通常會找專業的設計師來操刀,小小一張從排版、配色、字型,到撕下來的糊頭是否順暢,全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結果,所以成品都會美得不像話,好看到讓人覺得不得不立刻買下來收藏的程度,而隨著大家美感日漸提升,自然也會更加願意花錢買好看的東西,即便以往日曆只是用來計算日子、上面充滿風景圖或水果菜餚的免費工具。
至於拿到好看的東西第一個動作是什麼?當然是拍照發到社群上呀!關於這點,行銷人員也設想得很周到,除了實體日曆很好看,通常還會附贈給消費者一組電子檔,讓手殘黨或是沒有時間拍出好看情境照的朋友,也可以就電子檔直接傳到社群上,一樣有持續宣傳的效果。
撕下來還可以繼續發揮價值
以往的免費醜日曆,撕下來的最大功用就是墊便當,有時候太薄一張還不夠,油會趟軌(透過去),而內容經過悉心安排的募資日曆們,因為消費者會選擇自己有興趣的內容,所以撕下來之後,其價值並沒有隨之消失,發行團隊甚至會附贈一只收納盒,來讓你收藏撕下來的日曆,讓那些已經過去的日子,從小木架被撕下來時走進大家心裡,成為日子的一部份,接著它們就可以回到盒子裡安然靜候你的日後回味。
剛好的尺寸,提供對話的機會和未來想像
可以放置在桌上,真的是很完美的大小,對於像我這樣的租屋族來說,空間正是決定我買東西的一大因素之一,一個人住偶爾會覺得夜晚寂寥,當疫情又逼得我們不能出門,放在桌上的小日曆就成為我們對話的完美對象,有時候其實並不是真的要開口跟誰說話,只是心裡有個「陪伴感」的寄託,就像養寵物一樣,覺得每天有個可愛的小東西等著我去撕,是一種被依賴的責任感。
除了12/31之外,日曆永遠都會有下一張,我想這也有點像是寄託人類對未來的期待,即使今天一整天過得跟車輾過的屎一樣令人難堪,明天早上睡醒,又會得到一張完全不同於昨日的小語,一張小紙不多不少,給你剛好份量的心靈支持,只占桌面的一小角,卻可能是某些人開啟一天的踏實確幸,因為它不像變心的男女朋友一樣會突然消失,告訴你「我每天都會在」。
最後就是你所看到的,同樣型態的日曆傾巢而出,不僅是橫空殺出的募資,許多做內容的媒體平台也都下海參戰,但我會覺得這未必完全是彼此在搶客,比較像是用不同主題、新生活訴求的內容來滿足不同的族群,讓那些原本對日曆本身沒有興趣的人,從內容去注意到這個商品的存在,就像手搖飲料裡,奶類茶類各有各的擁護者,但總歸都是飲料的意思一樣。
真的很喜歡這種結合內容與復古生活用品的文創,不僅賦予那些經典之物新的意義,也藉由這個載體讓很棒的在地內容,像是台灣作家、圖文創作者、節氣食物或農業知識......,有太多太多值得大家去關注的東西,從網路亂流中過關斬將,直接來到你面前成為桌上小夥伴。
沒有人陪你沒關係,買本喜歡的日曆回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