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成髒或是出口成章-情緒篇(上)

出口成髒或是出口成章-情緒篇(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有種類型的人很特別,當我們想跟這類型的人溝通之前,就會不自覺開始擔心接下來的溝通是否能夠順利,因為這類型的人特別「難溝通」,而原因在於這類型的人,容易在溝通時候產生過多的情緒反應,比如說最常見就是生氣、不耐煩、口氣差等等。

這類型的人容易「出口成髒」,所謂的髒並非髒話,而是會讓整場溝通變得「一團亂」。就像原本清澈的池塘,經過一番「情緒攪和」之後,底下的泥巴不斷被翻起,讓整場溝通變得無比混亂。

當然也有另外一種類型的人,溝通時候會感覺到對方的穩重,一樣會表達情緒,但是在情緒的收放上不會給人感到過度張力,也就是「內斂」的感覺。像是一股潮流,也許海面上看似風平浪靜,但底下的能量卻很強勁。

情緒會激起對方的反應

對方明明說的是同一句話,從對方的神情、口氣、肢體等等判斷,同一句話可以有多種不同的表達。就像對方興奮的說「我很開心」,感覺是真的開心,但如果是帶著點翻白眼的感覺說「我很開心」,卻會令人感到是反諷。

在一場溝通之中,如果對方呈現高興的情緒,這樣的氛圍之下自己會不會感受放心好好談。反過來說,如果談話過程對方開始不耐煩甚至生氣,自己的情緒反應是否也會受到對方影響?

在我自己的經驗中,車禍調解會上最能感受到每個人的「情緒反應」。在調解會的場合,在理性上知道調解會的最大目標是「完成和解」。但在真實情況下,我遇過許多肇事責任較大的人,面對求償的時刻,情緒反應會馬上出現,用直覺性的展現防禦態勢,行為可能是質疑、拍桌子、甚至真的出口成髒。但是這些行為真的有助於和解嗎?

而這些反應看在肇事責任較小的人眼裡,會不會更加的不滿呢?大多數的人心裡可能都會想「明明對方肇事責任比較大,態度還這麼差」,受到對方的情緒刺激,自身的和解意願也會下降。一來一往的情緒,反而讓原本和解的目標越來越遠。

從理性的角度來看,我們可能會覺得這樣的和解過程簡直莫名其妙,但卻又是屢見不鮮,因為在過程中人性直覺反應都是用「情緒回饋」

情緒會決定溝通的品質

人類天生就很會察言觀色,我們會從對方的神情當中判斷。但反過來說,在溝通時我們是否有察覺到當下自我的情緒狀態呢?

我們是不是能察覺到說某句話,當下的自己是開心、生氣、不耐煩或是無感呢?可能大多數的人在說話的當下,是沒有知覺是用什麼樣的情緒說出一句話,然而從神情、口氣、肢體等等展露出情緒。

沒錯!說話時的情緒會反映出心裡最直覺的反應,我們在表達上就是會展現情緒,這是沒有問題的。但我們卻較少思考,「當下的情緒反應會有助於溝通嗎?」會讓場面變成一團亂狀況,主因可能就是「當下的情緒造成的」

在溝通中,「情緒是把兩面刃」能讓溝通更順利也可能毀掉一旦。所以在溝通中能夠察覺到自身情緒,是決定溝通品質的關鍵之一

大多數的溝通過程,都是任由情緒自由的發揮,那麼溝通的品質也會飄忽不定。發揮過頭的情緒,毀掉的不會只是一場溝通,更可能讓雙邊關係也一併埋葬。

下一篇會再更進一步談談,我們是如何在溝通之中,不知不覺的「透露情緒」

#出口成髒 #溝通 #情緒 #自我覺察

avatar-img
把自己當實驗品的人生的沙龍
12會員
68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如果要用一句話形容這本書,我會用「真實」來形容,甚至真實到難以面對。雖然每篇文章都不常,但是許多都可以引起內心的共鳴。 也可說這本書包含了許多書籍的重點,比如說我很喜歡的「1月13日 - 小事精通,累積自信」,看到這個標題我腦袋想到好幾本書都有提到類似的概念,甚至許多的Podcast也有提到。 建立
無論是新鮮人求職或是職場老鳥,面對職涯心裡總是會有個盤據已久的疑問「我的興趣能不能變成工作?」,你覺得呢?興趣該不該變成工作呢? 那麼我們用一個情境來做思考,大多數的人都會喜歡出國旅遊,如果有一個人非常熱愛旅遊,於是他依照自己的興趣找了一份導遊的工作,是不是就非常符合興趣呢? 這是在真實的情況下,我
閱讀對某些人來說只是一種「興趣」,但是能將書中的知識落地為實際的應用,甚至透過一連串的實驗之後,打造出專屬一個人的「夢幻工作」,這本書就是作者綜合了大量的閱讀以及實作之後,轉變自己人生的故事。 這本書是由閱讀前哨站的站長-瓦基所寫的第一本書,作者本身沒有特別的背景,前份工作是台積電的高階工程師。而是
如果要用一句話形容這本書,我會用「真實」來形容,甚至真實到難以面對。雖然每篇文章都不常,但是許多都可以引起內心的共鳴。 也可說這本書包含了許多書籍的重點,比如說我很喜歡的「1月13日 - 小事精通,累積自信」,看到這個標題我腦袋想到好幾本書都有提到類似的概念,甚至許多的Podcast也有提到。 建立
無論是新鮮人求職或是職場老鳥,面對職涯心裡總是會有個盤據已久的疑問「我的興趣能不能變成工作?」,你覺得呢?興趣該不該變成工作呢? 那麼我們用一個情境來做思考,大多數的人都會喜歡出國旅遊,如果有一個人非常熱愛旅遊,於是他依照自己的興趣找了一份導遊的工作,是不是就非常符合興趣呢? 這是在真實的情況下,我
閱讀對某些人來說只是一種「興趣」,但是能將書中的知識落地為實際的應用,甚至透過一連串的實驗之後,打造出專屬一個人的「夢幻工作」,這本書就是作者綜合了大量的閱讀以及實作之後,轉變自己人生的故事。 這本書是由閱讀前哨站的站長-瓦基所寫的第一本書,作者本身沒有特別的背景,前份工作是台積電的高階工程師。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