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涯

含有「職涯」共 2068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文章分享線上課程『現在開始復盤,為自己打造更好的職涯決策』的設計理念,強調個人化的復盤方法,以及情緒管理的重要性,鼓勵讀者找到適合自己的工具,拒絕精神內耗,提升職涯決策能力。
Thumbnail
▍每一份工作起碼做 5 年 ▍第一份工作跟此時此刻看起來有點餘裕的他,之前曾有 8 年每天平均工作 11 個小時,週工時 60 小時 ▍換到全新產業時不刻意求高薪 ▍重視結果,無所不用其極 ▍尊重別人的時間顆粒度 ▍永遠主動回報 ▍不讓老闆擔心 ▍練習站在老闆以及老闆的老闆的角度想事情
在上一回的文章中,我們解析了《就業服務法》第1至第6條的內容,本篇將延伸至第7至第11條,繼續透過「條文+舉例」的方式,幫助你從考照、實務或企業應用層面更輕鬆掌握。 第7條|多元代表參與就業政策諮詢 第8條|推動就業服務人員專業訓練 第9條|個資保密義務 第10條|罷工與勞資爭議期間的就業推介限制
Thumbnail
付費限定
開始找案子之前,我們要先來做個心理建設。 為什麼老是要先做心理建設呢? 因為你要走這行,除非原本就認識非常多業界的朋友,不然要開始接案維生,是需要花非常多時間去慢慢建立出你的不論是人脈、作品經歷、音樂技術的。 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心態,很容易在中途就覺得人生是黑白的、這條路真的有夠累有夠難走QQ
Thumbnail
國家尋寶記的一系列漫畫是我對考古學的第一印象,然而,上了大學之後才發現,考古學並沒有那麼單純。作為一門跨領域的學科,它提供了多重的視角協助人們探索沒有文字的世界,那麼,在這個領域耕耘的人們,究竟都在做些什麼呢?在實際走一遭前,先來看看我的觀展分享吧!
Thumbnail
「一邊思考著想離職的原因,一邊說服著自己再等等、再忍忍,心裡也在懷疑,這樣真的好嗎?」 「一邊瀏覽職缺,一邊在糾結到底要不要投遞?」 「一邊找工作,一邊懷疑真的會有公司要錄取自己嗎?」 我近期遇到不少個案有類似的困擾,會冒出非常多的問號,然後帶著它們來諮詢。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是否適合從事設計工作,列出五個關鍵問題:你真的喜歡「設計」而非單純「畫圖」嗎?你能接受設計並非完全為自己而做嗎?你是否會積極追根究底、探討原因?你能承受作品常被打槍嗎?你的耐受力足以應付不斷修改嗎? 文章強調設計工作並非全然夢幻,但只要能接受現實面並持續努力,就能在設計領域有所成就。
Thumbnail
張忠謀自傳中所揭示的幾個重要人生與職場教訓,都帶給我很深的啟發,尤其他在面對職業生涯中的低潮時,以理性和堅持克服困境的態度,讓我對成功有了新的理解。這些人生智慧不僅適用於職場,對於任何領域的人生挑戰都同樣啟發性強。
Thumbnail
6-avatar-img
5 天前
http://4ty.me/phafyl http://4ty.me/w5qndk http://4ty.me/joi8q6 http://4ty.me/g6ovy5 http://4ty.me/joiq7g http://4ty.me/fma9z3 http://4ty.me/2vh1hk http://4ty.me/fu3hx3 http://4ty.me/rngeqo http://4ty.me/7alpil http://4ty.me/mkorc9 http://4ty.me/ql303i http://4ty.me/dfqlxi http://4ty.me/e41rpc http://4ty.me/pyxwcg http://4ty.me/jfkcfq http://4ty.me/28vwsd http://4ty.me/2ragkx
Winnie C-137-avatar-img
發文者
5 天前
6 ?
src
投票
對於職涯發展,我是這樣做的
Joker-avatar-img
6 天前
感謝老查分享這麼實用的職涯規劃方法~ 覺得分享的就的就是「規劃職涯」 界的 Google 地圖~ 覺得「升遷制度圖」很讚耶~ 我自己是把它歸納成「職涯發展藍圖」: 1. 時間軸:在各職階間要學到的技能或專業知識~ 2. 技能地圖:除了必要技能,也標註可能的「加分項目」( 比如我這邊雖然是做設計的,還是我覺得會需要業務或是品牌經營思維 XD) 3. 資源盤點:找出目前就職可用的學習資源(如線上課程、前輩討論等~) 4. 階段性里程碑:設定短中長期的具體目標 ( 其實我如果夠迷茫的話會找我主管或同事討論 ) 我認為最中意的是!!! 那是自己喜歡做的事!!! 如果還是無感或是還沒找到熱愛的話 至少要找到能夠讓自己做下去的理由~ 個人感覺這樣不只能掌握「要去哪裡」,也能清楚知道「如何到達」~ 讓對於我自己的職涯一段時間還可以再計畫一次~ ( 比如再出去面是找其他間公司聊聊 XD,順便確定自己在市場的定位跟價值 )
這篇文章探討畢業後是否適合直接接案的議題,作者分享自身從大學、新創公司、傳統產業到自由接案的經歷,說明不同階段的學習和體悟。文中強調選擇沒有絕對的對錯,需視個人需求和目標而定,並鼓勵讀者釐清自身需求與理想。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