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臺灣私人美術館先驅@楊三郎美術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之前聽說臺灣漫畫家和博物館、美術館進行合作,其中有座私人美術館挺讓人好奇的,農曆年前(2021)去了一趟他老人家位於永和的美術館 — — 楊三郎美術館。

成立於1991年,是臺灣第一座私人美術館,或許正是在這個時間點才能讓從日本時代的臺灣美術慢慢浮現。解嚴是其一,這時候也是主政者的文化政策開始走向在地化,主政者的重視是其二,李登輝對楊三郎作品的欣賞,除了光臨美術館之外,也使用楊三郎的作品作為總統府賀卡的設計。

raw-image
raw-image

這座美術館的展覽空間主要由兩棟建築組成,一棟是楊家的網溪別墅以及一棟五層樓的建築。

raw-image

前者主要展示楊家在頂溪的生活痕跡,與楊家來往的政商名流、楊家招待客人時所準備的大菜佛跳牆,依據導覽員的介紹,楊三郎本人也是在這棟別墅裡出生的。在楊三郎結束旅日與旅法的求學過程後,他的畫室也在這棟別墅的二樓;一樓的空間改造成美術館的販賣部還有部分的餐飲空間。

raw-image

一樓的空間的視覺情報量太多了,除了前述關於建築與生活痕跡外,館內收藏的畫冊書籍等等,還有讓人不禁想吐嘈楊三郎的生平年表、楊三郎美術館在永和在地所做的社區實踐活動紀錄(除了美術繪畫之外還有日本文化的介紹)導覽員還會天外飛來一筆:「這是夫人(許玉燕)的畫作喔。」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二樓是楊三郎的畫室,是很奢侈的採光。
畫室裡也留著他老人家使用過的畫具以及收藏,畫室的牆上和畫架上還有作品的複製畫與部分原作。以往移地展覽的個人回顧展似乎很喜歡將「工作環境」挪到展間裡面,在個人紀念館/美術館裡面能保有這種空間真的很奢侈,但就是一樓讓我太焦慮了。

raw-image

導覽的動線是從五層樓建築開始,穿過一個階梯之後來到隔壁的別墅裡。我一直到導覽員說明這個入口之後,才驚覺我現在所處的空間正是在網溪別墅裡頭。所以別墅的入口應該是在這裡開始的嗎?這原本的室內外空間是怎麼區別的呀??這改成這樣是合理的嗎???在導覽的最後留下奇妙的疑問,結束在別墅空間的導覽。隨後,將我們帶到另外一棟五層樓的建築。

另外一棟的五層樓建築,整棟樓幾乎都~~~是展示空間,但因為不能拍照所以就不多做說明,總之,展出的點數很多、過往相關的報章展覽紀錄與畫冊也不少,甚至還有戰後楊三郎老師旅居海外的護照紀錄(上頭寫的國籍是中國,而不是中華民國也是蠻寫實心酸),因為空間夠寬敞再加上平日觀展的人不多,觀展的體感體驗相對好一點。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作品是1950年代,楊三郎老師與蔡瑞月老師合作的〈白鳥舞〉以及〈卡門〉這兩幅畫。長於日本時代的臺灣、吸收西方藝術的養分的兩人,在戰後的二次殖民與摧毀後,能用不同的媒材創作這麼一次藝術的美好相遇。

raw-image

翻閱以前的訪談時,楊三郎提到對二二八後的臺灣美術界(或者說整個臺灣社會的氛圍)也不免失望。

raw-image

之所以會偷偷把這段文字拍照存下來,該怎麼說,這對2021的我來說算是一種警惕吧,除了惋惜與憤怒之外,就是好好地看展覽、讀點書、做筆記記下這些事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嘛嘛吼mà-mà-háu
6會員
19內容數
偶爾看看展覽的快樂動漫迷碎碎念。
嘛嘛吼mà-mà-háu的其他內容
2023/07/19
六月底的時候去了一趟京阪,謝謝最罩的旅伴們。每次去日本會安排幾間美術館/博物館,真是沒想到這次會因為很莫名其妙的理由挑了這間 。
Thumbnail
2023/07/19
六月底的時候去了一趟京阪,謝謝最罩的旅伴們。每次去日本會安排幾間美術館/博物館,真是沒想到這次會因為很莫名其妙的理由挑了這間 。
Thumbnail
2023/02/18
去年11月開始到今年1月中上了一系列由火星童書地圖開的兒童圖書館培訓班的,心得拖拖拉拉地到現在才生出來。
Thumbnail
2023/02/18
去年11月開始到今年1月中上了一系列由火星童書地圖開的兒童圖書館培訓班的,心得拖拖拉拉地到現在才生出來。
Thumbnail
2021/05/27
(舊稿重貼,2021/05/27)最近因為疫情擴大,許多公立場館緊急休館,連學校也改為不到校上課。 自從上次進博物館、美術館不過是一個多月前的事,現在看當初的照片記錄,有種隔世的恍惚感。
Thumbnail
2021/05/27
(舊稿重貼,2021/05/27)最近因為疫情擴大,許多公立場館緊急休館,連學校也改為不到校上課。 自從上次進博物館、美術館不過是一個多月前的事,現在看當初的照片記錄,有種隔世的恍惚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六月底的時候去了一趟京阪,謝謝最罩的旅伴們。每次去日本會安排幾間美術館/博物館,真是沒想到這次會因為很莫名其妙的理由挑了這間 。
Thumbnail
六月底的時候去了一趟京阪,謝謝最罩的旅伴們。每次去日本會安排幾間美術館/博物館,真是沒想到這次會因為很莫名其妙的理由挑了這間 。
Thumbnail
會來到這個景點,其實是先生曾經到那裡面用餐過後就念念不忘,一直跟我誇讚說那邊很文青,餐點也很好吃,重點是『人很少』,趁著補班日來走一趟,才發現這裡真的不錯,假日甚至還會舉辦野餐,醃脆梅等有趣的親子活動,推薦喜歡日式風格的朋友來走走喔!
Thumbnail
會來到這個景點,其實是先生曾經到那裡面用餐過後就念念不忘,一直跟我誇讚說那邊很文青,餐點也很好吃,重點是『人很少』,趁著補班日來走一趟,才發現這裡真的不錯,假日甚至還會舉辦野餐,醃脆梅等有趣的親子活動,推薦喜歡日式風格的朋友來走走喔!
Thumbnail
近日確定於2022年完工的「桃園市立美術館」,未完工先造成轟動討論的藝術人文設施,尤以「山丘」造型的日式風格建築引人注目,吸引許多住客或遊客期待能在青埔來場「人文藝術」的美麗邂逅! 預計規劃「一大館三小館」,除了美術館母館外,還有兒童美術館、中路美術館和橫山書法藝術館,而美術館本身預計佔地9.8公頃
Thumbnail
近日確定於2022年完工的「桃園市立美術館」,未完工先造成轟動討論的藝術人文設施,尤以「山丘」造型的日式風格建築引人注目,吸引許多住客或遊客期待能在青埔來場「人文藝術」的美麗邂逅! 預計規劃「一大館三小館」,除了美術館母館外,還有兒童美術館、中路美術館和橫山書法藝術館,而美術館本身預計佔地9.8公頃
Thumbnail
上週五在閨蜜的盛情邀約下,來到位於和平東路一段巷子內的「大院子」欣賞知名作家劉墉先生的畫展。 到了現場才發現地點其實在溫州街附近,原址前身是日治時期的海軍招待所,光復之後移作臺大教職員宿舍,為了活化古蹟,原址增建了玻璃屋作為咖啡廳,微雨的午后,一壺香草茶配上甜點,姐妹倆先來上一小時的日常近況更新,再
Thumbnail
上週五在閨蜜的盛情邀約下,來到位於和平東路一段巷子內的「大院子」欣賞知名作家劉墉先生的畫展。 到了現場才發現地點其實在溫州街附近,原址前身是日治時期的海軍招待所,光復之後移作臺大教職員宿舍,為了活化古蹟,原址增建了玻璃屋作為咖啡廳,微雨的午后,一壺香草茶配上甜點,姐妹倆先來上一小時的日常近況更新,再
Thumbnail
森山松之助的多數作品,至今幾乎都被完整保留下來,甚至持續使用。臺北西區曾是日據時代許多政府機要單位及官署的聚集地,而現在一般民眾可在每月的特定日期,一次走訪三幢代表台灣曾經風華歲月的建築,無料聆聽館內的導覽介紹,更深入瞭解它們背後的歷史故事與設計特色。
Thumbnail
森山松之助的多數作品,至今幾乎都被完整保留下來,甚至持續使用。臺北西區曾是日據時代許多政府機要單位及官署的聚集地,而現在一般民眾可在每月的特定日期,一次走訪三幢代表台灣曾經風華歲月的建築,無料聆聽館內的導覽介紹,更深入瞭解它們背後的歷史故事與設計特色。
Thumbnail
台灣經歷過日治時期五十年歷史,日治時期老舊傳統日式建築說明日本式和風房子建築風格。很多這種日式和風老房子在日治時期都是日本在台灣相關政治人物所居住,時代演變下,現在下大多被拆光。台北市有許多日治時期遺留下來日式建築物,多作為當今中央政府機關與博物館用途,南門町三二三就是一棟保留完整日式建築物。 ​
Thumbnail
台灣經歷過日治時期五十年歷史,日治時期老舊傳統日式建築說明日本式和風房子建築風格。很多這種日式和風老房子在日治時期都是日本在台灣相關政治人物所居住,時代演變下,現在下大多被拆光。台北市有許多日治時期遺留下來日式建築物,多作為當今中央政府機關與博物館用途,南門町三二三就是一棟保留完整日式建築物。 ​
Thumbnail
用餐前的空檔,在巷弄之間意外發現到了這間老宅,門口的花窗和土磚牆,一下子就將我們的眼光抓走了。 一進來便能感受濃厚的老屋氣息,從門窗或者樓梯,能感受到用心維護和擺設的一切。 這樣的洗手台現在已有點難見到,加上一旁的椅子,在這裡坐上一晚看本書,就是簡單的幸福不為過了吧。
Thumbnail
用餐前的空檔,在巷弄之間意外發現到了這間老宅,門口的花窗和土磚牆,一下子就將我們的眼光抓走了。 一進來便能感受濃厚的老屋氣息,從門窗或者樓梯,能感受到用心維護和擺設的一切。 這樣的洗手台現在已有點難見到,加上一旁的椅子,在這裡坐上一晚看本書,就是簡單的幸福不為過了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