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課堂紀錄|談談教育偏見與完全中立

2021/10/27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今天的課程學到了兩個很有意思的觀點,一個是一門通識課的教授淺談的「教育偏見」,另一個則是社團在外擔任實習記者的學長聊的「新聞無法做到完全中立與客觀」這件事。
首先談談「教育偏見」,其實就是人們常說的頂大迷思。當你面前站著一位台大生或是哈佛生,心中難免感慨道:「這個人不是特別努力就是特別聰明」,也許會不由地升起敬佩心,這種現象到了亞洲更甚。在上個年代的普世價值觀:「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影響下,這個世代的學子被周遭長輩帶著期望式的脅迫,無意識地被植入「名牌大學即是你自身最好的名牌」這樣的思想,用盡全力考上好大學,當入學後,也許會因周遭校園風氣與身為頂尖大學學生的自信過剩影響,教育偏見便開始產生了。教授拿了一個大陸的新聞舉例,新聞大意是北京大學的一名保研生在貼吧討論博士班導師的學歷,字裡行間透露著嫌棄引發關注。底下也有不少學生反駁、替這位導師平反,但也出現了一些聲音,例如:「這位導師雖然只是地方大學畢業,但本身也有很強的實力!」「第一學歷不怎麼樣沒關係,這不代表是你人生最後的高光時刻。」......等。有趣的是,這些學生雖然正在為老師發聲,但這些聲音無形中也帶上了學歷、教育偏見。偏見的存在何其容易,根深蒂固地根植在人的腦海中,只需要把人丟進一個那樣的環境,再用一些武斷的價值觀去熄滅他的眼耳口鼻,至此他成了一位雖睜著眼睛,卻什麼也看不見的獨裁者。所以如何從偏見中跳脫出來,用第三視角看待問題也是值得我們去深思的事。
其次是從事新聞業的學長分享他印象深刻的觀點:「新聞無法做到完全中立與客觀,因為這件事本身即不客觀、中立。」聽起來有點繞口,但再多回味幾次慢慢地就能品出其中的意涵。常聽人把客觀掛在嘴邊,會否這些脆弱、太過片面的客觀無意中成了某人掩蓋其主觀的一層紗幕?又或者其實並沒有所謂的中立、客觀,只是每個人站在其自以為的客觀角度,而為了擁護這些「客觀」造成了許多不必要的衝突?學長最後也分享了一些話,例如:「新聞無法做到完全中立,我們只能盡其所能做到詳實報導。」確實,身爲媒體從業者的職業道德之一是誠實,但在這個假訊息氾濫的時代大家逐漸忘卻媒體應堅守的本分與其社會責任,亦或是為了兼顧點擊率,不得不對現實妥協。而「詳實報導」在這個大環境中顯得彌足珍貴,有太多現實因素導致真相無法被發現,或是淹沒了挖掘、紀錄真相的勇氣。於此,為那些在迂腐中也能守住自我的人致上敬意。
這些觀點給我帶來的反思挺多的,很有意思,常常會因為一些人不經意的話語震懾,果然我還是需要多加學習,充實自己,多多與自我對話,也期許能跳出思維慣性,運用第三視角看待問題,並尊重著。
Charlotte
Charlotte
傳播系在讀大一生,用文字紀錄自己的所見,所思,所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