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老越需要獨處能力
方格精選

越老越需要獨處能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等到我這個世代步入晚年時,都要有獨自老去的覺悟

等到我這個世代步入晚年時,都要有獨自老去的覺悟

最近常想起小時候對一些親戚長輩的印象,以當時自己的年紀反推回去,那些被稱呼為姑婆或姨嬤的女性長輩,大概60幾歲吧!以前要是活過70歲就算長壽了,因此那些60幾歲的姑婆姨嬤們,就人生的比例尺來看,已經是很接近生命盡頭的老人了。而她們身邊,往往有個「伴」,倒不是婚姻配偶或兒孫之類的家人,而是從遠房親戚或好友介紹的管道找來的女孩,提供食宿,但沒有薪水,主要就是陪伴家裡年紀大的女性長輩,替她們張羅生活起居,陪伴外出去美容院做頭髮,或去找裁縫量身作衣服,類似古時候的丫鬟吧!也有可能是跟著有錢人家的小姐出嫁,一路服侍生產、育兒,直到老年送終,女孩的人生就是陪著主人,若有機會,可能跟老闆家裡的長工或伙計結婚,繼續做著幫傭的事情。

可能親族裡面類似這種角色很普遍,譬如像香港電影裡的「桃姐」,或後來的外籍看護,因此我母親來到晚年之後,很渴望身邊有個人可以使喚,在她們那個同齡層的觀念裡,如果有人幫忙料理三餐、洗衣摺衣、陪看病、陪外出購物,甚至只是在家裡陪在一旁,隨時要拿什麼東西,買什麼東西,一出聲叫人,就可以解決,這樣的晚年,才叫做好命。

十幾年前,我辭掉工作,有比較多時間返鄉居住長天數,母親往往在那幾天特別開心,說有人可以使喚,真好。總之我那幾天大概就是不斷出門購買生活日用品,或是一個早上去好幾趟菜市場幫母親拿她忘記買的蔥,或遺忘在哪個攤子的一包排骨或一條魚。那時難免會抱怨,要她不要這麼懶惰,直到發現母親漸漸不知道要去哪裡買衛生紙或醬油的時候,才驚覺那不是懶惰,而是因為身心狀態慢慢走入老衰,才伴隨出現的依賴與求救。

母親偶爾會抱怨,一整天都沒有人跟她說話。我告訴她,我也常常一整天都沒說話,因為一直在閱讀、找資料、敲鍵盤,總之是忙著工作的事情。但她說,那不一樣。我大概知道她說的是孤單或寂寞的那個層次。

少子化與高齡化來勢洶洶,單身或即使結婚又因為離婚或伴侶離世之後又回到單身,甚至無法與兒孫晚輩同住的狀況會越來越普遍。大概等到我這個世代步入晚年時,都要有獨自老去的覺悟。總要學會自己照顧自己,自己去買菜,自己煮飯給自己吃,自己去逛街,自己去旅行,自己去看電影,自己去看醫生,去拿藥,去做檢查,甚至,自己簽手術同意書。社會福利或各種商業設施,也要有服務及應對「無人陪伴的一個老人」的準備。

我常覺得,對什麼事情都失去興趣,才是真的老了,但首先要顧好身體健康,雖然走入慢性病處方籤的不歸路感覺起來有些哀傷,因為身體狀況被迫放棄長久以來的娛樂習慣,或許更令人挫折,漸漸會渴望有人陪伴,可能是因為這樣的不安吧!

在人群或喧鬧之中感覺到的寂寞,往往比獨處更讓人孤單,只是世間輿論對於一個人,尤其一個老人,往往粗暴定義為「可憐」,這是最讓人厭煩的標準。

不過,人生就是這樣,沒實際來到那個階段,往往都說得出漂亮的大話,說不定等我老了,會希望有個人在身邊可以使喚,所以還是不要太嘴硬。但至少現在一個人已經有強大的獨處能力,希望可以一直維持下去。


avatar-img
米果的沙龍
1.6K會員
193內容數
完全不想走上勵志人生的光明大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米果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第56屆金鐘獎戲劇節目最佳女主角得主鍾欣凌在得獎致詞的最後,說她要感謝喜歡看電視的人。  我是喜歡看電視的人,尤其是戲劇類,不只是單元劇或短集數或長集數的電視劇,還有電影跟舞台劇。 這世間有所謂的爛劇嗎?當然有,但是爛劇的標準是什麼?這很難。
那一路走著,用路邊拾到的樹枝刮著兩旁住家的磚牆,跟玩伴大聲喊著「陳萬」「林萬」「李萬」「王萬」……比較調皮的人會去偷按電鈴,那些從陳萬林萬李萬王萬走出來的大人氣急敗壞開罵時,我們就穿著夾腳拖鞋在巷子裡狂奔。
看日劇「四重奏」的時候,看到一段台詞,覺得很有意思。  「有辦法一邊哭一邊吃飯的人,一定可以生存下去。」 
「我看到你在破口大罵,想請問一下,你知道她是誰家的女兒嗎?你知道她的爸爸是誰嗎?如果你知道,還敢這樣對她說話,那真是不怕死啊!」
有些鞋子根本買來只穿過一次,就因為不好穿,立刻就下放到二軍或三軍或放入戰力外,卻又捨不得丟,更何況有些鞋子是每穿一次就要搭配一次磨破腳皮的酷刑,最後靠OK繃才有辦法收尾,不穿的鞋子放在鞋櫃又不會增值,一直留著只是減少亂買鞋的罪惡感而已。
頻繁搭乘南北高鐵的關係,幾年前在台南崇學路等待接駁車時,常常會遇到一位年長的阿嬤,正好在同一個地方等待市公車。
第56屆金鐘獎戲劇節目最佳女主角得主鍾欣凌在得獎致詞的最後,說她要感謝喜歡看電視的人。  我是喜歡看電視的人,尤其是戲劇類,不只是單元劇或短集數或長集數的電視劇,還有電影跟舞台劇。 這世間有所謂的爛劇嗎?當然有,但是爛劇的標準是什麼?這很難。
那一路走著,用路邊拾到的樹枝刮著兩旁住家的磚牆,跟玩伴大聲喊著「陳萬」「林萬」「李萬」「王萬」……比較調皮的人會去偷按電鈴,那些從陳萬林萬李萬王萬走出來的大人氣急敗壞開罵時,我們就穿著夾腳拖鞋在巷子裡狂奔。
看日劇「四重奏」的時候,看到一段台詞,覺得很有意思。  「有辦法一邊哭一邊吃飯的人,一定可以生存下去。」 
「我看到你在破口大罵,想請問一下,你知道她是誰家的女兒嗎?你知道她的爸爸是誰嗎?如果你知道,還敢這樣對她說話,那真是不怕死啊!」
有些鞋子根本買來只穿過一次,就因為不好穿,立刻就下放到二軍或三軍或放入戰力外,卻又捨不得丟,更何況有些鞋子是每穿一次就要搭配一次磨破腳皮的酷刑,最後靠OK繃才有辦法收尾,不穿的鞋子放在鞋櫃又不會增值,一直留著只是減少亂買鞋的罪惡感而已。
頻繁搭乘南北高鐵的關係,幾年前在台南崇學路等待接駁車時,常常會遇到一位年長的阿嬤,正好在同一個地方等待市公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