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時序入秋。在短短的開學幾天後、中秋假期的尾聲,咱們前往中國天津,參加這一年一度的盛會。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每年皆會舉辦兩岸大學生的交流工作坊,如今也邁入第8年了。每年都會有臺灣各地不同的學校參與,而我們臺灣師範大學今年則是連續第5年參加。其他的與會者有東海大學、輔仁大學、臺灣大學、朝陽科技大學、中原大學的教授與學生們,以及作為東道主招待我們的天津大學建築學院,不同於我們臺灣師大的地理學背景,其他學校都是景觀相關背景。也因此,這趟旅程不僅能開拓自己的視野,也促進了跨領域的交流。到最後我們必須各個學校打散、分組,各組要交出一個成果,進行匯報。不過幾乎都是最後才集體趕工,在那之前就好好玩吧!
2016.09.18
歷經大約3小時的航程,我們抵達了北方的這片土地-中國天津。天津是中國的4個直轄市之一,由於鄰近北京,北京是國際旅客主要的旅遊目的地,大多數旅客可能都是直接由北京的首都機場進出,天津機場就顯得冷清許多。或許,來往天津的旅客以國內居多吧,這點大致可以從國內線航廈與國際線航廈的商家、規模之分野觀察出來。
我們趁著等待其他學校未抵達機場前的空檔逛了一圈天津機場,兩棟航廈都是以桁架構成的大跨距結構,營造了大門戶意象。而扇形、落柱少也更加開闊了徒步於航廈當中的視野,因此走起來不若桃園機場範圍寬廣的天津機場,反而在視覺上是開闊、富有連續性的。走出機場,感受不同於臺灣的北國氣息。九月中的天津,溫度已在20度邊緣,十分乾爽。而再走進機場時,被攔了下來...背包要消毒,還要分批進去,還以為是帶了什麼違禁品。
由於班機延誤,原本預計能夠自由行的下午都浪費了,在機場等候了許久,終於得以前往我們寄宿的酒店。踏入他鄉,總是充滿了好奇心,一路上見識了中國與臺灣不同的開發模式。各個建商的風格不一,但對於自己土地內的建築物就幾乎都一模一樣,讓我想到了一個和時事結合、很有趣的名詞:「罐頭建築」。看到這些幾乎一樣的建築物,不禁疑惑,難道不會分不出哪棟是哪棟嗎?
來到天津的第一餐,老師帶著我們吃當地的餐館。一群人走進了蘭州拉麵的餐館,十幾人擠在狹小的房間裡,圍著一張大桌子。我點了份土豆牛肉澆蓋飯,而老師又點了好多特色菜餚,這裡的餐點都特別大份,我的澆蓋飯一大盤,特別飽滿,只要13塊錢,第一餐就吃到撐了。
吃完晚餐,我們決定出去走走。聽了老師的建議,就先搭乘地鐵,往古文化街前進。然而古文化街早早就打烊了,因此我們便往海河的方向走,海河是天津的命脈,串聯了古今發展的重要節點,跨越海河的橋梁座座都有著不同特色,可惜無法一一探究,而河畔的夜景也挺美的,這一帶的風格讓人聯想到耶誕節的氛圍,而美中不足的是燈光亮得有些炫目。
走過橋到對岸,也就來到意式風情區,有著酒吧一條街、充滿異國風味的建築物。
在這個舊租界區裡頭,異國元素好像融入了日常生活之中,除了情侶約會、跑步運動之外,還有著3組大媽團正在努力練習著群體舞蹈,那情形就好像在臺中七期歐風豪宅群裡跳土風舞般,卻又神奇地不顯得那麼突兀。這裡的各種元素在衝突中反而產生了某種古怪協調:古蹟建築、異國風情、現代中國常民生活。
最後分享一個充滿洋式元素的東西:噴泉。可以作為街道、空間的中繼點、轉換點,好像也能增添一些視野上的趣味,當然這在以交通效率至上的觀點來說,無疑是待清除的障礙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