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禕嘛,蜀漢四相之一,諸葛亮欽點的二號繼承人,經常打壓姜維後來被刺殺的傢伙。
這個男人,恐怕比我們想像得還要複雜許多。
首先要告訴大家的是,諸葛亮根本就沒有要費禕繼承大位。
諸葛亮對費禕的推薦,源自出師表。
事實上,在劉備過世後到北伐這段時間,諸葛亮最重用的是三個人:馬謖、張裔、蔣琬。
蔣琬僅僅只能排第三名,是因為馬謖犯錯,張裔早逝,諸葛亮才在張裔死後上書後主,蔣琬可繼承。
而這前三名候選人,是沒有出現在出師表裡頭的。
什麼意思呢?
諸葛亮認為,郭攸之、費禕、董允都是很好的人才,但是「難當大任」。
真正的諸葛武侯四號繼承候選人,原本應該是楊儀。
但姜維的出現跟楊儀本身的七八改變了很多事情。
費禕跟董允由於在武侯手下有好評價,所以被蔣琬排定為自己的繼承人。
這才是比較正確的脈絡。
第二點,費禕之才在軍事。
一開始其實是劉備把他當外交官用,諸葛亮倒是沒有用。
是說,如果費禕外交做得很棒,劉備死後諸葛亮在那邊煩惱要派誰出使東吳幹嗎?
有一個可能,就是費禕生性疏狂,根本不想去。
有趣的是,諸葛亮首次自己帶兵南征回來之後,就對費禕十分看重禮遇有加了。
諸葛亮在七擒孟獲之前,對打仗沒什麼信心,經常找馬謖一起唬爛軍事。
臨出發之前,還跟前來送行的馬謖求取妙計。
然後打完回來,反而對沒參戰的費禕另眼相待,諸葛亮腦袋抽風?
很可能諸葛亮出發前,費禕也私下給了諸葛亮錦囊妙計。
而且也是戰略版的。
所以諸葛亮相信,這個人可以跟東吳聊一些戰略平衡。
費禕再使東吳,孫權表示你這次大概最後一次來了。
結果猜錯,費禕回去之後,就被諸葛亮聘為參軍,而且還是經常來東吳。
因為蜀漢需要跟東吳戰略結合來對抗曹魏。
即使經常當外交官,費禕的軍事工作還是沒有落下。
諸葛亮任命費禕為副將(偏將軍),更讓他繼承了過世的趙雲職務:中護軍。
等到廢黜李嚴之後,諸葛亮更將軍司馬的職務交給了費禕。
在北伐遠征軍的單位中,司馬本身就相當於最高軍師,擁有僅次於主帥的監察跟指揮權。
陳壽給費禕唯一的藝術性加筆,就是讓魏延楊儀這兩個脾氣有問題的大才替諸葛亮效力。
從而很容易讓人忽略,費禕那驚人的軍事才能。
不僅僅是諸葛亮如此認為,蔣琬也十分認同。
一開始,蔣琬只是任命費禕為後軍師,並且展開他自己的休養生息計劃。
費禕看起來挺能幹的,當個尚書令分擔國事也好。
但當時蜀國的國策,不允許蔣琬不出擊。
蔣琬只得硬著頭皮上漢中備戰。
但到了漢中,蔣琬還是不知道該怎麼打啊,還想了一套行不通的漢水作戰計畫。
三年過去,蔣琬一無所獲。
「該我出場了吧。」
主持政務數年的費禕拍拍袖子,就上前線去跟蔣琬會面了。
蜀書沒有記載他們這次會面談了什麼,但費禕卻帶回了蔣琬的書信,建議後主以涼州爭霸為戰略目標,讓姜維前往涪城屯兵訓練。
隔月,劉禪照准,姜維終於可以開始繼承丞相的遺志。
一年後,蔣琬從漢中先往涪城視察姜維的成果,次月返回成都,告訴劉禪:「應該讓費禕擔任大將軍。」
我想這個因果是很清楚的。
費禕跟蔣琬討論了戰略局勢,提出了以姜維奪涼州的戰法。
而姜維也不負信任的練出了一票精兵。
老實說吧,蔣琬執政十二年,其中前九年都是費禕當尚書令,而他本人有六年都在漢中。
雖然賞罰用刑,還是跟諸葛亮時代一樣,都得先呈送蔣琬,但這段時間與其說是蔣琬執政,其實根本費禕當權。
費禕這個人,外交辯才無礙,內政一把罩,軍略更是不簡單。
當上大將軍之後,費禕也主導了一次抵抗曹爽伐蜀的防守戰,順利退敵。
經此一役,蔣琬更是完全覺得自己不如費禕,連益州刺史的位置都讓給費禕。
不久,蔣琬就過世了。
費禕並沒有因此而重掌政務,之前定下的涼州攻略已經運作到一個程度,勸降了胡王,費禕遂派姜維北上接應。
本來應該趁機攻打北方,但蜀漢叛亂叢生,費禕只能像當年諸葛亮一樣:優先平亂。
這時候,魏國發生了大事:高平陵之變。
費禕自己假設了甲乙方,對此事進行辯論判斷,得出的結果,費禕認為是司馬懿造反,魏國必不平靜。
於是費禕首次給了姜維大軍,北上直取雍州。
惜敗。
隔年又出西平,仍是不克。
過兩年,費禕就被魏國降將刺殺了,那是另一個疑案。
其實啊,由於姜維在後世的名聲比較好,我們都常常覺得費禕對姜維不好不重視。
但認真看陳壽的筆法,陳壽事實上是抑姜維揚費禕的。
經常制止姜維不給他兵力,是因為費禕判斷不宜出戰。
該戰的時候,費禕根本不會阻止姜維。
甚至姜維在蔣琬治下連吃敗仗,費禕仍是力挺姜維,為他開闢新的戰略。
費禕頂多是認為,姜維對於大局判斷不明,但練兵作戰仍是值得信賴的好夥伴。
這樣就結束了嗎?
我想問的是,如果費禕這麼厲害,董允自承不如,蔣琬也願意讓賢……
為什麼諸葛亮不乾脆把後事交付給費禕呢?
諸葛亮沒有看不懂他的才能啊。
但甚至把軍事託付給不知道要猴年馬月才能出頭的姜維。
三國時代,有一個君王堪稱局勢判斷中的佼佼者。
他絕對不在局勢不利於己的情況下出兵。
他總是各方討好,謀求最大利益。
他是孫權。
但即使孫權這麼精美的規劃判斷,是否為他帶了戰無不勝跟美好的利益呢?
我們都知道完全沒有。
在孫權的治下,許許多多的大世家因而怯戰,他們都跟老闆一樣,柿子想挑軟的吃,有苦有難交給大都督大元帥去扛就好。
事實上,蜀漢的國策,很是針對這個部分在設計。
孫策跟劉備其實一樣,在進入這個新地區時,是刻意打壓原本的世家大族的。
而孫權接替孫策後,對江東世家展開懷柔。
反倒是劉禪繼位後,蜀漢的基本國策沒有改變。
他們要挑戰困難,維持戰鬥意志來壯大國家。
為什麼蜀漢不走孫權那一套?
因為劉備就曾經是江東大聯盟的一員,而這個身分可說是諸葛亮幫他設計加入的。
也就是說,劉備諸葛亮一開始就很清楚江東大聯盟的缺點,趁虛而入來壯大自己。
那麼,他們還會建立一個有著同樣缺點的勢力體嗎?
其實當時蜀漢完全可以這麼做,也可以讓馬超擔當北上先鋒。就像劉備擔當孫權的西征先鋒一樣。
我雖然不是浪漫派,但不可否認劉備軍的團結有他們獨特的魅力在。
他們可以做世人看起來很蠢的事情,但他們自己必須要認為那是對的。
在徐州挑戰曹操。
在荊州又挑戰曹操。
甚至幫關羽打復仇戰。
以及諸葛亮用生命去北伐。
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的傻。
卻傻得可愛,傻得迷人。
傻得令人相信,在這裡,我們是一家人。
不是上下從屬的曹操軍。
更不是利益結合的孫權軍。
劉備組成了一個亂世中的大家庭……對不起這段跟費禕沒什麼關係。
就是因為沒什麼關係所以要說。
費禕的作風,是孫權的流派。
費禕是個人才,但是跟這個大家庭不夠緊密。
不是他不忠誠,不是他不聰明。
而是他精準的判斷會打擊這群傻子的士氣。
所以對諸葛亮來說,費禕不能當蜀漢的領導人。
只有像蔣琬這種沒辦法還要硬著頭皮上。
像姜維這種輸到脫褲子了還要拿命出來賭的……
真心人。
他們才是諸葛亮心目中可以維持蜀漢國策的男子漢。
所以說,當蔣琬認同自己不如費禕的那一刻開始,蜀漢的基本國策就動搖了。
蜀漢的第二波政爭,也從這裡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