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書十二探秘-《釋譏》(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郤正開始講劉備政權入蜀。他表示,朝廷跟百姓相處都十分融洽。

朝中能臣,像元凱一樣。

元凱不是一個人,是指五帝時期的十六大族:八元八凱(愷)。

這個司馬遷的原文寫得極妙:「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謂之八愷。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謂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濟其美,不隕其名。

其實你可以看做,高陽(顓頊)有八個大臣大將,像雲台二十八、天策府二十八、麒麟閣十一那樣的。

功高封爵,世族遂立,這是兩漢才開始出現的,但你一樣可以這麼理解。

而到了高辛(嚳)時,他也有八個好幫手。

中國的改朝換代,其實就是「換頭不換身」,我一直說魏晉南北朝是絕佳的「上古模型」就是這樣。

即使帝王換了人,帶上來一批新貴,許多時候舊貴族地主並不因此被消滅。我說真的,中國史你沒有深入到一定程度,憑義務教育是學不到這個的。

但你仔細想,秦滅六國,項劉崛起像鬥雞一樣決戰。他們下面的支持者是誰?除了劉邦帶出的那票人,便是六國貴族。

前漢亡於新莽,劉秀代新莽而立。劉秀的政府,同樣也是以前漢官員為主軸在建立的。

在這個公式下,我們就很容易明白,八元八凱慢慢的成為了「世濟其美」的十六族。某方面來說,他們才是真正決定天下共主是誰的「民意代表」。

我不知道你啦,我自己是從來沒覺得我的民意有誰代表了。

故事精采的才正要來:堯,廢黜了八元八愷。

史記版五帝是:黃帝、顓頊、嚳、堯、舜。

顓頊跟嚳,都是黃帝的曾孫,他們的繼承,史記寫的很和平,沒有任何因果。

堯則不然。

司馬遷記:「帝摯立,不善(崩),而弟放勛立,是為帝堯。

「帝摯」就像後來常常出現的「少帝」一樣,沒有封號。

做得不好。

然後弟弟取而代之。

這寥寥幾字,其實陳述了中國史上第一次政變。對照八元八愷的失勢,就更加明顯。

甚至,後遺症大家都清楚,只是老師不說。

五帝其四,皆是家傳。

何以堯舜,突現禪讓。

因為支持黃帝家系一直當共主的十六大家族,沒有投票權了嘛。

不是,老師說因為舜很棒所以堯才選他啊。

老師也沒告訴你,舜執政之後,就重舉十六大了。而且舜的出身是什麼?顓頊七世旁支。

我說你看到這,就要明白古史書為什麼具備圖讖的效果。

堯舜就是:政變的皇帝需要一個繼承人,大臣們帶了一個中山靖王之後來叫他禪讓的意思。

劉備大家最熟所以嘴他。其實這種抱旁支來繼承,春秋戰國已層出不窮,東漢更是一個又一個。西漢?漢文帝開始就是旁支了。

堯舜的故事,完全就可以超譯出這些預言來。

郤正說,季漢朝廷中的這些能人,就像八元八愷一樣,那是重重大捧。但懂行一看,這案情不單純啊。郤正深明「國泰民安」之理。

「濟濟偉彥,元凱之倫也;有過必知,顏子之仁也;侃侃庶政,冉季之治也;鷹楊鷙騰,伊望之事也。」

元愷就嘴成這樣了,顏回你嘴得起來?沒缺點吧?

我嘴給你看。

「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這是孔子的稱讚。

顏回剛進孔門,年紀很小也不太說話,看起來甚至有點傻……

在說誰?後主劉禪。

劉禪不是一個以霸道治國的皇帝,更多時候,他都隱身在宰輔之後。皇帝像顏回一樣,聽起來還是很棒。不過,顏回之所以無敵,就是因為他短命,四十歲掛點。

劉禪的四十歲,沒掛,掛的是蔣琬。

新的時代就此展開。

冉季是我覺得這邊最難的部分,可能不如元愷曲折但很難。

難在是誰。

想得到的,周初司空,周武王姬發的弟弟之一。

由於周公攝政,管蔡不服而叛。平定之後,周公就把其他的弟弟拉上來當三公,輔佐周成王來避免大家說他有私心。

「佐成王治,皆有令名於天下。」

這應該是比較好的選擇,比去選孔子的弟子好。

那剛好前面顏回指的如果是劉禪(四十之後不顏回),那冉季的情況,剛好就可以對上費禕。有趣的是,如果郤正評費禕同冉求,那就是空有虛名沒啥實績的意思。

伊望自不消說,伊尹與太公望,這才是真正的宰輔。

諸葛亮是也。

鷹揚鷙騰,說的正是北伐。

統合這四個比喻,我們可以看做說:益州的安定繁榮,建立在……

地方大族的齊心,劉禪的仁德,費禕的善政,諸葛亮的北伐。

除了劉禪的仁德,另外三個話題在蜀書十二都出現過。而這四個項目,其實都同時指向一個地方。

黃皓。

諸葛亮當年的北伐聲勢驚人,令曹魏朝野震動,傾國抗之。

費禕雖無宰相之才,亦有輔佐之功。

如今他們已不在,過去了。

劉禪的仁德,地方大族的齊心,也過去了。

所以現在,只有黃皓。

這是我先說,郤正才在開場白呢。

「緫羣俊之上略,含薛氏之三計,敷張陳之祕策,故力征以勤世,援華英而不遑,豈暇脩枯籜於榛穢哉!」

季漢政權有這些優秀的人才,採用薛氏三計與張陳祕策,兢兢業業夙夜匪懈為了拯救世界而努力,所以才會忽略了內部的敗壞。

今天講完這裡就好,薛氏三計跟張陳祕策,應該都是楚漢相爭的故事。

張良陳平沒什麼疑義,智力頂峰的人物,不管他們出什麼祕策,都是幫著劉邦爭雄取勝。

薛氏是誰?

《漢書》但記薛公,後來唐朝在拉祖譜才有了薛鑒的名號。

在英布反叛劉邦的時候,夏侯嬰手下的這位薛公,進陳了上中下三計。

上計:東取吳,西取楚,并齊取魯,傳檄燕、趙,固守其所,山東非漢之有也。

中計:東取吳,西取楚,并韓取魏,據敖倉之粟,塞成皋之險,勝敗之數未可知也。

下計:東取吳,西取下蔡,歸重於越,身歸長沙,陛下安枕而臥,漢無事矣。

看得霧煞煞對吧?

因為這不是「給劉邦的平亂之計」,而是「算英布會出什麼計」。

英布如果強攻又聯合北方諸侯,以「重歸割據」為目標,劉邦將會失去太行山以東的所有權。

要是英布以取河南洛陽,再開「楚漢相爭」之勢跟劉邦抗衡,那勝負難料。

又或者,不與劉邦為敵,只打下大東南自立自保?一旦英布這麼想,劉邦就穩贏了。

薛公不但如此分析,更斷言英布本來就是求自保,沒有爭霸天下的遠見,也沒有深入虎穴的勇氣。

是以,劉邦必勝。

熟讀三國的各位自然知道,諸葛亮採的是上計,一邊打一邊合縱,來求取最大戰果。

魏延想做的事情則比較接近中計,也是一般討論很少提到的。

三國時代,蜀漢的對手不只曹魏。當曹魏最大?東吳、遼東、鮮卑、蜀漢,都有聯手的動機。可不管誰,萬不一成功取下洛陽,馬上就要接收這個包圍網的。

我也終於在這裏明白,為什麼諸葛亮一直到最後才直奔五丈原。

不管是斜谷入五丈原還是子午谷奪長安,都是割喉戰術。面對的不僅是失敗的風險,成功將會帶來更大的危險。

東晉南朝北伐,其實也一再碰到同樣的問題。

所以即使奪回長安洛陽,終究不能勝。

必須在強敵環伺的情況下,步步為營,此消彼漲,方能奪得最後勝利。

但前面郤正就說啦,什麼諸葛亮費禕都過去了,現在除了姜維還在苦撐,你各位就是想要大西南獨立自保。曹魏自是無事,當可高枕無憂。

至於指向黃皓的箭頭?下回郤正就會轉到自己身上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296會員
954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阿前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1/31
「方今朝士山積,髦俊成羣,猶鱗介之潛乎巨海,毛羽之集乎鄧林,游禽逝不為之尠,浮魴臻不為之殷。」 優秀的人才這麼多,我郤正不過是其中一個小小小咖。朝廷有任何建樹或有任何缺失,都不是我所能影響的。 「且陽靈幽於唐葉,陰精應於商時,陽盱請而洪灾息,桑林禱而甘澤茲。」 開始耍典故了,得請裴松之解說。
Thumbnail
2024/01/31
「方今朝士山積,髦俊成羣,猶鱗介之潛乎巨海,毛羽之集乎鄧林,游禽逝不為之尠,浮魴臻不為之殷。」 優秀的人才這麼多,我郤正不過是其中一個小小小咖。朝廷有任何建樹或有任何缺失,都不是我所能影響的。 「且陽靈幽於唐葉,陰精應於商時,陽盱請而洪灾息,桑林禱而甘澤茲。」 開始耍典故了,得請裴松之解說。
Thumbnail
2024/01/28
上一回,郤正吹捧了一下蜀漢的安定繁榮,同時也綿裡藏針,暗諷朝政敗壞的原因。 他不直接挑明罵黃皓,接著卻說,你們都那麼棒,我卻是個廢物,在朝廷數年,寄託在天子腳下…… 心,卻不在這裡。 郤正的心在哪呢?
Thumbnail
2024/01/28
上一回,郤正吹捧了一下蜀漢的安定繁榮,同時也綿裡藏針,暗諷朝政敗壞的原因。 他不直接挑明罵黃皓,接著卻說,你們都那麼棒,我卻是個廢物,在朝廷數年,寄託在天子腳下…… 心,卻不在這裡。 郤正的心在哪呢?
Thumbnail
2024/01/22
大舜如果碰到當面順從他的臣子,會引以為戒。孔子如果碰到討好他的人,會生氣氣。如果你們願意聽聽我真正的想法,就讓我來說一下吧。 天地洪荒之始,人們的智慧剛開。 三皇五帝承繼了上天的旨意(原文寫符籙,很有趣),夏朝跟商朝也按照著過去的經典行事。 然而……
2024/01/22
大舜如果碰到當面順從他的臣子,會引以為戒。孔子如果碰到討好他的人,會生氣氣。如果你們願意聽聽我真正的想法,就讓我來說一下吧。 天地洪荒之始,人們的智慧剛開。 三皇五帝承繼了上天的旨意(原文寫符籙,很有趣),夏朝跟商朝也按照著過去的經典行事。 然而……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一個曾經支持過三國時期孔融跟袁譚治理青州,謎一樣的男人。光榮以為他是文官,其實他戰功彪炳。
Thumbnail
一個曾經支持過三國時期孔融跟袁譚治理青州,謎一樣的男人。光榮以為他是文官,其實他戰功彪炳。
Thumbnail
史料與古玩斷代   「八仙」這個名詞由來最早是源於東漢末年,東漢末年高誘在「淮南子注」提到的「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這八位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的門客,高誘認為「淮南子」這本書是淮南王和這八位門客合著,這八位門客被尊稱為「八公」。   另一說法是在東晉時期,「抱朴子」的作者
Thumbnail
史料與古玩斷代   「八仙」這個名詞由來最早是源於東漢末年,東漢末年高誘在「淮南子注」提到的「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這八位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的門客,高誘認為「淮南子」這本書是淮南王和這八位門客合著,這八位門客被尊稱為「八公」。   另一說法是在東晉時期,「抱朴子」的作者
Thumbnail
高第,可以看成西漢科舉的狀元。但現在是東漢,東漢玩法不一樣:是先內定,再中狀元。 涼茂,就是一個被曹操「內定」的人才。但你讀三國根本不會認識他。 曹操選了這個人的原因,也將正式掀開魏書十一的序幕……
Thumbnail
高第,可以看成西漢科舉的狀元。但現在是東漢,東漢玩法不一樣:是先內定,再中狀元。 涼茂,就是一個被曹操「內定」的人才。但你讀三國根本不會認識他。 曹操選了這個人的原因,也將正式掀開魏書十一的序幕……
Thumbnail
花了十個月的時間,我才把魏書十一走完。 這是一個以「山東世族」為主的傳記,背後的伏線則是曹操與曹丕之間的關係,還有跟稱帝相關的部分。我們將會看到曹魏世族各式各樣不同的組成,以及世族力量的根源。這個力量,就是他們的「天子選票」。 前面還不太懂,打發時間寫心得的可能有點亂,多包涵。
Thumbnail
花了十個月的時間,我才把魏書十一走完。 這是一個以「山東世族」為主的傳記,背後的伏線則是曹操與曹丕之間的關係,還有跟稱帝相關的部分。我們將會看到曹魏世族各式各樣不同的組成,以及世族力量的根源。這個力量,就是他們的「天子選票」。 前面還不太懂,打發時間寫心得的可能有點亂,多包涵。
Thumbnail
蜀跟巴一樣,是當中原人皇的兄弟來到這裡時,就已經存在的古國。 關於古蜀國的記載,華陽國志也只有這麼一句話。 你如果知道更多的內容,主要出自《蜀王本紀》。 但常璩認為那些事情,應該發生在周朝,所以我們先往下慢慢看。而且按照常璩的寫法,也十分有趣。
Thumbnail
蜀跟巴一樣,是當中原人皇的兄弟來到這裡時,就已經存在的古國。 關於古蜀國的記載,華陽國志也只有這麼一句話。 你如果知道更多的內容,主要出自《蜀王本紀》。 但常璩認為那些事情,應該發生在周朝,所以我們先往下慢慢看。而且按照常璩的寫法,也十分有趣。
Thumbnail
「方今朝士山積,髦俊成羣,猶鱗介之潛乎巨海,毛羽之集乎鄧林,游禽逝不為之尠,浮魴臻不為之殷。」 優秀的人才這麼多,我郤正不過是其中一個小小小咖。朝廷有任何建樹或有任何缺失,都不是我所能影響的。 「且陽靈幽於唐葉,陰精應於商時,陽盱請而洪灾息,桑林禱而甘澤茲。」 開始耍典故了,得請裴松之解說。
Thumbnail
「方今朝士山積,髦俊成羣,猶鱗介之潛乎巨海,毛羽之集乎鄧林,游禽逝不為之尠,浮魴臻不為之殷。」 優秀的人才這麼多,我郤正不過是其中一個小小小咖。朝廷有任何建樹或有任何缺失,都不是我所能影響的。 「且陽靈幽於唐葉,陰精應於商時,陽盱請而洪灾息,桑林禱而甘澤茲。」 開始耍典故了,得請裴松之解說。
Thumbnail
上一回,郤正吹捧了一下蜀漢的安定繁榮,同時也綿裡藏針,暗諷朝政敗壞的原因。 他不直接挑明罵黃皓,接著卻說,你們都那麼棒,我卻是個廢物,在朝廷數年,寄託在天子腳下…… 心,卻不在這裡。 郤正的心在哪呢?
Thumbnail
上一回,郤正吹捧了一下蜀漢的安定繁榮,同時也綿裡藏針,暗諷朝政敗壞的原因。 他不直接挑明罵黃皓,接著卻說,你們都那麼棒,我卻是個廢物,在朝廷數年,寄託在天子腳下…… 心,卻不在這裡。 郤正的心在哪呢?
Thumbnail
郤正開始講劉備政權入蜀。他表示,朝廷跟百姓相處都十分融洽。 朝中能臣,像元凱一樣。 元凱不是一個人,是指五帝時期的十六大族:八元八凱(愷)。 這個司馬遷的原文寫得極妙:「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謂之八愷。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謂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濟其美,不隕其名。」
Thumbnail
郤正開始講劉備政權入蜀。他表示,朝廷跟百姓相處都十分融洽。 朝中能臣,像元凱一樣。 元凱不是一個人,是指五帝時期的十六大族:八元八凱(愷)。 這個司馬遷的原文寫得極妙:「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謂之八愷。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謂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濟其美,不隕其名。」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