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科技的關心一直以來都當成興趣,並且不把此作為與工作相關的技能,免得變質後反而失去了一些樂趣。於是按照這樣的方式廣泛的徜徉在各式各樣有趣的科技新知與發展中,從眾籌與群眾募資制度流行起來後也會在有餘裕時買些小眾的產品,當然採到很多地雷,卻依然放開心胸當成一種經驗獲取的過程,以及這整個體驗的對價。(所以前提是要有餘裕)
而虛擬貨幣也是如此,從 Bitcoin 出現時有關心一下,也試著利用當時手邊的破舊電腦加入挖礦大軍,但熱情很快就消逝,最終也不知道挖到的成果跑去哪了。後來區塊鏈技術快速更新換代,大眾對虛擬貨幣的關心也隨著 Bitcoin 屢破新高也越來越多人產生一種是否應該快點上車的感覺。(FOMO: Fear of Missing Out)
而從疫情開始全面影響日常生活後,自己也因一念之間決定開始每天在網路上留下點隻字片語的自我挑戰之旅。從一開始的 Medium,兩三天後就決定以 Matters 為主要發文處,除了文字編輯介面的易上手之外,最主要的就是有拍手後可以獲得 Like Coin 的有趣設計,感覺可以親身又參與到虛擬貨幣的這個大型實驗(?)。至少對自己來說,每天除了爬爬格子寫寫字之外,還可以在 Liker Land app 中看到因為網友們拍手所積累的 Like Coin,也讓整件事情多了很多額外的體驗。
發文的前期從一介素人起步(現在也是就是...),每天還會四處請真實世界的幾個朋友也來看看自己在網路上大放厥詞的文章,然後希望拍幾下手。得益於溫暖的網路上的你的幾下點擊,拍手數慢慢真的變成了一定數量的 Like Coin。大致有些積累後,就決定來試試看能拿 Like Coin 做什麼呢?
第一筆花出去的用在購買讚賞公民之上,想說這一點一滴透過拍手得來的 Like Coin,自然最好的去處就是成為公民後,繼續幫更多陌生的網友讚賞,讓每一下拍手更有力量。(但奇怪的是經過一年後要再次加入就找不到 Like Coin 支付的位置了,於是重新加入是拿了信用卡出來刷卡的。)
之後也是在 Matters 看到其他網友分享怎麼將 Like Coin 透過「曲線救國」的方式在某些交易所提領法定貨幣出來,於是想說也來試試看這個方法。經過一番複雜的開戶與KYC(Know Your Customer)驗證,一步一步的把 Like Coin 換到交易所,感受到真的是更靠近能真實被提領的狀態了。
此時又管不住自己想玩其他的想法,結果把交易所中的 Like Coin 換了 Bitcoin 以及其他的虛擬貨幣,然後半年多前,交易所就忽然一紙公告停止所有幣種提領,接著所有在交易所內用戶的資產就完全被凍結了。
這場體驗的冒險,看起來就卡在這前途不明的狀態。有個即時通訊 app 的群裡面,三不五時有些群友會情緒性的對官方抱怨,但官方客服也只能一直用差不多的說詞解釋目前正在等候司法調查,所有資產凍結狀態無法解除。
自己損失大嗎?如果認真換成法定貨幣來說也算是一筆不大不小的數字,但如果換個角度思考,這不就是跟前文說到的「一種經驗獲取的過程,以及這整個體驗的對價。」自己就把這個事情放在一邊,偶而看看官方群裡面是否有新動態,文章繼續挑戰快逼近連續600日天天發文,案子也準備開始,這樣的科技體驗還是會繼續作為生活的樂趣持續冒險下去,而吵的沸沸揚揚的 Metaverse 與 NFT,最近也都有些體驗,找時間再來整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