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因為國際地位的低落,我們自己不關心國際新聞,卻很在意外媒怎麼報導我們、外國人怎麼介紹台灣觀光跟小吃。或許三到五年前我們還很喜歡跟韓國比較,但這兩年比較少聽到了,因為我們早已被遠遠拋在後頭,無論是電視節目的作品或流行文化的產出,都早已不是同一個檔次。
在澳洲,遇過幾個韓國同事,平均來說英文都很好,而且工作上很強勢,你或許不喜歡他們,但你會覺得他們夠tough,特別是身處華人多數的環境,他們比誰都更認真學英文融入當地環境,因為沒有中文可以依靠。離開台灣前,我開始蒐集澳洲的相關資料資料,意外發現了2017年出版的《因為我討厭韓國》這本書,乍看書名本以為是台灣人寫的,沒想到是韓國人寫了自己如何討厭韓國、離開韓國到澳洲的故事。這本書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出身跟學歷都相當平凡的小資女「季娜」,工作幾年後對工作、都市、感情都心灰意冷、自覺毫無前途,於是決定與優秀又愛她的男友分手,到澳洲打工度假、定居的故事:
「......為什麼離開韓國?我可以用一句話簡單回答:『因為討厭韓國』要說的更精準則是-因為沒有辦法繼續待在這裡生活下去。」
「......我之所以覺得自己沒有辦法在這裡生活......是因為在韓國,我真的是一個沒有競爭力的傢伙,彷如某種該被滅絕的動物一般,不僅很怕冷,也不願拚死拚活,賭上自己的性命去完成某件事,我的上一代,也完全沒為我留下些什麼。面對『通勤距離長短的重要性』、『必須能找一份實踐自我的理想工作』等議題,更覺得厭煩無比......。」
對我來說,與其閱讀「季娜」在澳洲如何面對挫折與向上故事,我個人卻被她如何對韓國失望的種種細節描述更感到興趣,你看見她能承受多少在澳洲的挫折,幾乎等同於她如何厭惡韓國的生活,否則她怎麼能夠撐得住?不過其中也有一些澳洲生活的描述是有趣的,例如三十歲的她與幾個年紀比他輕的異國男友交往,其中談論亞洲人之間的比較相互鄙視:
「即使我們(韓國人)內心將東方人排序為日本人、韓國人、中國人、東南亞人,在西方人眼中根本毫無區別。」
或是異地生活的語言隔閡所產生的困窘:
「我真的聽不懂對方在說什麼......這下子總算醒悟了,學了一輩子英文,還是聽不懂.自己永遠不可能成為英語母語人士。」
光是書名《因為我討厭韓國》就夠吸引人了,作者張康明(장강명)記者出身,採訪了幾位在澳洲打工度假的受訪者,根據真實經驗改編成為小說。看韓國人如何討厭、為何討厭自己的國家,或許可以相對引起台灣「厭世代」、「崩世代」的種種共鳴:「.....畢業後長年的低薪、面對40K的天花板、沒辦法到賣肝科技產業的困窘、沒有本事念理工科是因為你笨不長進沒眼睛、面對不公卻被前輩要求應該先檢討自己、到澳洲做出賣勞力的工作」等各種惡質批評,相較起來,韓國人確實比我們誠實檢討自己的國家,揭發現實並描述心理折磨的細節,勇於承認自己的不滿。這些特質都值得身而為台灣人的我們認真對待。
-----
P.S. 本書亦有電子書發行,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在海外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