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生之樹:枸杞

2022/01/23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枸杞的花朵不大,花開時為紫色,花開一天花朵就褪色而失去原有色彩。

餐桌上的植物

在擔任植物解說講師時發現,大家對植物的興趣和認識之淡薄,比自己想像的還要遙遠。人們往往熱衷討論動物、鳥類,而植物們的命運和就像它們在空氣中一樣,只是靜靜存在,很少有人會去關心或討論。反而是人們認識植物的動機在「民以食為天」的前提下而對植物產生興趣,而餐桌上的植物嚴肅地三個經典問題是:「可以吃嗎?好不好吃?怎麼吃?」
很久以前就有個想法,有空時就來開一個專欄寫《舌尖上的植物》或是《餐桌上的植物學》(但都有人寫了啊!就莫名放棄了),在播放著輕音樂的餐廳,服務生端上烏骨雞湯,上面綴著幾顆紅色的枸杞子,對著朋友這樣說。其實沒說話時,心裡總會有小劇場上演,方向大概是這個主題讀起來會讓人越讀越餓、越看越嘴饞的植物,甚至用比較「科學」的方式吃掉謠言?比方說「一次性筷子能變成筍乾?」、「西瓜打針會變更紅?」、「枸杞泡熱水喝是錯的,會破壞枸杞的營養?」或許會有人喜愛,也比較貼近普羅大眾的生活,告別那種科普刻板說教時代,另一方面也讓人們在選擇食材和烹飪時也能多些背景知識。
其實,我們每天都與植物親密約會,相較於肉類,它們在飲食中的位置並不遜色,甚至有愈來愈占據主導地位。對於植物類食物,如果能用植物學的知識來談論,用美食家的味蕾來品嘗,那應該會是一種奇妙的旅程吧!
現代研究,枸杞含有大量胡蘿蔔素、維生素等人體必需蛋白質、粗脂肪和磷、鐵等營養物質(食用詳洽專業醫師)。

茄科中的小不點

提到餐桌上的茄科(Solanaceae)植物,第一時間各位朋友想到的可能是茄子、青椒、辣椒以及在西式料理中能頂下半邊天的番茄,它們大膽且張揚,蔬菜市場獨佔鰲頭。而今天要介紹的另外一種餐桌上的茄科植物-枸杞,在眾多茄科面前中,完完全全就是小不點,看起來很不起眼,卻是在日常生活冷熱湯品、菜盤中佔有一席不敗之地位。
烘乾處理過像葡萄乾的枸杞乾,可能很難想像把它和番茄聯想在一起,不過枸杞新鮮的果實還是具有茄科的氣質,看起來和拉長的小番茄還小幾號的微型果實,都是橙紅色漿果,顏色柔和,有光澤,肉質飽滿,甜而多汁,甘甜清香,裡面除了有濃濃的漿液之外,還堆了幾顆小種籽。
近來網路有傳言指出「枸杞泡熱水喝是錯的,會破壞枸杞的營養,乾嚼枸杞更能吃到枸杞的營養。」中醫師吳明珠表示,枸杞吸水恢復了原鮮果狀態,即可飲用,其實並不會破壞營養結構。
枸杞家族
其實我們一般認識的枸杞並非只有枸杞一種,枸杞屬(Lycium)大約有70至80種,廣布全球世界各地,主要分布在溫帶和亞熱帶地區,物種豐富度最高的地區位在南美洲,其次是北美洲和非洲南部,部分物種分布在歐洲和亞洲,大多出現在乾旱和半乾旱氣候中,少數來自沿海地區的鹽鹼棲地類型。
枸杞屬 Lycium 源自於希臘語 lykion ,原本是指一種鼠李屬(Rhamnus)多刺植物,該植物發現於小亞細亞土耳其西北部的古老城市呂底亞(Lycia),因其有刺及藥用性質,枸杞與此類相似而以此名轉為枸杞屬植物。在1753年出版的《Species Plantarum》中,瑞典植物學家卡爾.林奈(Carl Linnaeus)描述了三種枸杞屬植物,分別為 L. afrum (密刺枸杞)(直譯)、 L. barbarum (寧夏枸杞)和 L. europaeum (歐洲枸杞)。尤其是寧夏枸杞,長期以來一直被使用於中藥。
枸杞屬植物在亞洲地區食用植物歸類,集水果、蔬菜、藥材於一身,中藥材中所稱的「枸杞子」是指本屬中的枸杞或寧夏枸杞(L. barbarum)兩種漿果。
多年生落葉直立或蔓生灌木,株高0.5~1 m,莖多分枝,分枝淡灰色,纖細。
枝條具棘刺,長約0.5~2cm。

與天同壽

枸杞在中國歷史文化上非常悠久,就古代文獻記載,最早可能見於殷商時期甲骨文,甲骨文名家羅振玉依據《說文解字》解釋說:「杞,枸杞也,從木已聲」。甲骨卜辭中的「杞」字,可能指姓氏、地名、國名,但枸杞這兩個字源自「枸」樹與「杞」樹這兩種不同的樹種,如《詩經.小雅》「南山有杞」、「南山有枸」洽以為證。將釀造美酒的枸樹與杞樹媲美,一樣味甜甘美。
枸杞不僅是最早見於甲骨文,且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有關枸杞的作品多達7首之多,如「陡彼北山,言采其枸。偕偕士子,朝夕從事。王事靡靡,憂我父母。」這首詩記述一位長期擔負繁重徭役的下層小吏為了王事,帶領役夫前往遙遠的北山去採摘枸杞,供貴族們享用,抒發對年邁父母的深切憂思。顯示枸杞在當時就已受到達官貴族的青睞,更被視為美好與高貴的象徵。
唐宋時期,詩人大多留下詩詠枸杞以托物言志、延年益壽的篇章,如唐代詩人杜甫在《惡樹》一詩中敘述自己在剪伐惡木的感受,表現作者嫉惡如仇和性格。而著名詩人劉禹錫在楚州見一枸杞生長在井邊,人們喝此井水得以長壽,因此寫下了:「僧房藥樹依寒井,井有香泉樹有靈。翠黛葉生籠石甃(以磚瓦砌的井壁),殷紅子熟照銅瓶。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新成瑞犬形。上品功能甘露味,還知一勺可延齡。」特別是在北宋大文學家、書畫家蘇軾生平得益枸杞根、莖、花、實的種種好處,寫下了讚詠枸杞養生益壽的美麗詩篇,其中在《小圃五詠.枸杞》一詩中,更將枸杞視為神物化比喻為神犬,與劉禹錫提到「根老新成瑞犬形」,有著與天同壽之意味。
花萼鐘狀,長3~4mm,全裂至中部成3~5裂片,裂片具緣毛,花冠淡紫色,寬0.9~l.2cm,筒部漏斗狀,短於或等長裂片,裂片邊緣被短柔毛,雄蕊約等長於花冠,具長柔毛稍遠在花絲基部。
新鮮花朵褪色呈棕色。

充飢之野菜

枸杞子據傳《神農本草經》載:「枸杞子……久服,堅筋骨,輕身不老,耐寒暑。」但不單只是枸杞子可利用,明代藥物學家李時珍根據宋代《廣韻》對枸杞子的記載,在《本草綱目》中也提到:「春采葉,名天精草;夏採花,名長生草;秋采子,名枸杞子;冬采根,名地骨皮。食枸杞氣可充,血可補,陽可生,陰可長,火可降,風可祛,有十全之妙焉。」
由以上醫藥寶典的記述中可以看出,在古人心目中,枸杞在一年四季都有可利用之處,尤其是春天採葉食用。歷代不少名人如蘇軾、黃庭堅以詩詞讚頌枸杞葉的功效,明代王世懋更在《瓜蔬疏》中稱:「枸杞苗,草中之美味」。《紅樓夢》裏薛寶釵喜吃「油鹽炒枸杞芽」,亦是大觀園姑娘們的美容菜。在中國南方各省都有較多以枸杞葉的菜譜流傳着。此外,用枸杞葉煎湯沐浴,收美容健身,據說也有防治百病的效用。王磐《野菜譜》稱「枸杞頭饑人飽食如珍饈」更是糧食不足,枸杞頭(這裡是指枸杞葉)便是其中成為賴以充飢的野菜。
漿果紅色,卵圓形或長圓形,寬7~20mm,種子多數,黃色,寬2.5~3mm,盤狀。

枸杞在台灣

從18世紀初,1716年周鍾瑄所編纂《諸羅縣志》中就有出現油菜、蘿蔔、枸杞菜、白花菜、倭菜共5種新品種蔬菜。清代台灣的蔬菜基本上歸類於清代台灣方志的「蔬之屬」當中,有時也會被分類在「穀之屬」、「菽之屬」、「果之屬」和「蓏之屬」當中,而枸杞則被歸在蔬之屬,屬於葉菜類蔬菜。枸杞稱枸杞菜,又名枸杞繼,1719 年陳文達所編纂《鳳山縣志》曾提到:「一名苦杞。生於春;味苦,食之能清心明目。子可入藥。惟甘州出者佳。」換言之,枸杞在台灣歷史悠久,因此推測可能在清代時期就已跟隨漢民傳入台灣落地生根。
枸杞為多年生落葉蔓性灌木,莖節有刺或無刺,葉輪生呈長卵形或闊圓形,花紫色。台灣有兩個重要的栽培種,其中寧夏枸杞根系發達,植株粗壯,株高可達二公尺多,分枝密且有荊刺,果實寬橢圓形,主要供採果及根皮及藥用。至於枸杞,一般稱為枸杞菜(葉用枸杞),以苗栗公館鄉及三義鄉為台灣葉用枸杞種植面積最大的栽培區域。葉用枸杞為枝葉繁茂的小灌木,植株較小,但株高仍可達二公尺,枝葉柔嫩,多取嫩梢做蔬菜用,坊間零星栽培,晚近逸出歸化於低海拔平野地區。此外,台灣栽培的葉用枸杞亦可分為大葉種與小葉種兩類型,大葉種葉為卵形,葉肉較小葉種薄,是目前台灣的主要栽培品種。
【植物小檔案】
中文名:枸杞
學 名:Lycium chinense Mill.
英文名:Chinese wolfberry、Chinese matrimony vine、Chinese boxthora
別 名:甜菜子、甜菜仔、枸檵子、枸棘子、枸杞子、地骨、地仙公
科 名:茄科(Solanaceae)
屬 名:枸杞屬(Lycium)
花 期:5月至10月
果 期:8月至2月
原產地:中國、日本、韓國、尼泊爾、巴基斯坦
分 布:台灣各地零星栽植,歸化於低海拔平野地區
【參考文獻】
  1. 台灣植物資訊整合查詢系統:http://tai2.ntu.edu.tw/
  2. 台灣物種名錄:https://taibnet.sinica.edu.tw/
  3. Liu, Illustrations of native and introduced ligneous plants of Taiwan . 1961. (Ill. Nat. Intr. Lign. Pl. Taiwan, 台灣木本植物圖誌)
  4. Yeh-Ching Liu, Fu-Yuan Lu & Chern-Hsiung Ou, Trees of Taiwan revised . 1994. (Tr. Taiwan rev. ed., 台灣樹木誌第二版)
  5. Yang, A list of plants in Taiwan . 1982. (List Pl. Taiwan, 台灣植物名彙)
  6. 1998,張豐榮。中醫中藥青草藥。國豐文化出版社。
  7. 華人健康網: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56046
  8. 周元文,《重修台灣府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頁 250-251
  9. 周鍾瑄,《諸羅縣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頁 193、197-203、205
  10. 陳文達,《鳳山縣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頁 93-97、99- 100。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葉子
葉子
看植物、拍植物、寫植物,愛花、愛草也愛樹。讀了一個完全與植物摸不著邊的科系,繞了人生大半個日子,終究還是回到大自然的懷抱裡。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