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Projector如何自主發起行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原文發佈於:2021/03/23
【三顧茅蘆,被看見的美】"請邀請我" 。投射者俱樂部
我實踐及自習 LYD 快 3 年半了。我跟大部份 Projector 導能者一樣,起初無法確認什麼是正式邀請。雖然我這3年多以來,都遵循我的 S&A 如常生活,幸好這期間,我人生之中並沒有太多的人生大事需要我去確認邀請。如何分辨正式邀請,對於擁有至少10種類型的 Projector 來說,真的很困擾。
經過 3 年多的實踐,也不斷上網學習。最近,對於如何等待正式邀請,又如何自行發起行動,我終於體驗到了一點心得。
首先,RA 說過,Projector 等待的正式邀請,都是人生大事邀請。所謂的正式邀請,是指具名的正式邀請,而不是一般的公開邀請。譬如:招聘廣告就是公開邀請,除非是獵人頭公司發來具有名字的招聘,才算是正式邀請。如果不幸接受了“非正式“邀請,也就是“錯“的邀請,Projector 的人生軌跡,將會誤入歧途,而且很難回歸正道!
第二,Projector 本身的事務,不必等待邀請,也可以自行發起,但是,必須遵循人生策略與內在自主權。怎樣才算是本身/自己的事呢?我的心得是,不影響其他人的舉動,都是本身/自己的事,可以自行發起/發動。例如:Projector 可以自己去登山,這只是個人的事,並不影響任何人。但是,如果 Projector 毛遂自薦要帶隊登山,這是帶領及影響隊友,就是非邀請且自動發起,登山團隊即使成行,也必定會狀況百出,後果肯定是苦澀。反觀,如果隊友發現 Projector 你平時登山很熟悉環境而邀請你當領隊,那才是正式邀請。
例子:個人外出用餐,如果需要先預約訂位的餐廳,因為會影響/牽涉到其他人,所以不宜自行發起。如果是快餐店、普通餐館影響/牽涉到他人的機會較小(也有可能干涉到他人,譬如排隊點餐時可能跟其他人發生爭執⋯⋯),可以自行發起,但必須遵循你的 S&A(人生策略與內在自主權)。
再舉例,我自行發此帖,原本的目的(我的人生策略與內在自主權)是分享我的心得,但是,最終還是會影響看到此帖並對此帖產生共鳴(或不認同)的群友,因此,這不算是正式邀請,所以我必然會得到苦澀。
總結心得:
不影響 / 干涉 / 接觸他人的個人事務,Projector 可以不必等待邀請而自行發起行動,但是,必須遵循人生策略與內在自主權。
人生大事和會影響 / 干涉 / 接觸他人的事務,必須等待正式邀請才能成事,當然必須遵循人生策略與內在自主權。 僅此分享。
【更新:我的認知與理解】
這是去年的文章。過了約一年之後,又有新的認知與理解。
首先,RA說過,其實,邀請無所不在。但須記住:這只是對已經遵循策略與內在自主權、獨自入睡及遵循對應的PHS過了至少7年去制約之旅的 Projector 而說的。事實上,即便是過了7年去制約之旅,Projector 也未必達到完全順遂而活的境界,因為制約無所不在,也無法完全去除,更何況 Projector 不可能連續7年百分百的活出自己設計,其中必然會被各種行星、太陽、月球、地球、身邊的人、寵物等制約。所以RA才說,制約不能被消除,人們只能儘量減低制約的影響,即減少生命阻力而活。
其次,RA說過,Projector 要會對邀請說:「好的,但是⋯⋯」因為很多 Projector 擔心邀請不會再來,因此,一旦遇到邀請,就當場立刻應允。這樣沒有經過內在自主權去核實及確認邀請是否正確的決定,肯定會帶來苦澀的結果。我認為,RA提醒 Projector 要會對邀請說:「好的,但是⋯⋯」提出自己的要求條件,是給機會 Projector 「緩衝」時間去核實及確認該邀請是否正確。事實證明,同一個正確邀請會接二連三的到來。如果 Projector 第一次婉拒或暫緩的邀請不再出現,那就表示,該邀請並非正確邀請。懂得說:「好的,但是⋯⋯」正是 Projector 做決策的方法之一,因為如果是正確的邀請,對方會再次提出邀請,因為對方賞識及認同你就是別人無法替代的最佳人選。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00會員
582內容數
自學自修實踐及分享 Human Design 人類設計/人設圖/人類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獨一無二的Projector 的其他內容
Human Design 中的一切都來自 Ra Uru Hu 。他是這個系統的傳遞者。每一個傳遞者都需要一個好的作家跟在後面組織、總結、提煉,使事情變得更加清晰和可讀。
你是否願意因為某些人不喜歡你的飲食方式而犧牲你的身體、健康、大腦和幸福?這不是關於你吃得有多好;記住這一點。而是你吃得有多正確。 這是一個非常、非常苛刻的旅程——這個從飲食調理開始的轉化旅程。是的,飲食調理可能會造成某些社會困境,這取決於你有什麼樣的飲食調理養生法。
RA說過,導能者/投射者(Projector)的人生,苦澀無比,而且比其他類型人更難活出原本的設計。因此,RA曾建議導能者儘快進入且遵循PHS而開始實踐及體驗生活。當然,很多人即便平時儘量遵循自己的內在自主權和人生策略也無法適應,必須等到對應及恰當的時機,才能遵循PHS開始活出自己。
Human Design 中的一切都來自 Ra Uru Hu 。他是這個系統的傳遞者。每一個傳遞者都需要一個好的作家跟在後面組織、總結、提煉,使事情變得更加清晰和可讀。
你是否願意因為某些人不喜歡你的飲食方式而犧牲你的身體、健康、大腦和幸福?這不是關於你吃得有多好;記住這一點。而是你吃得有多正確。 這是一個非常、非常苛刻的旅程——這個從飲食調理開始的轉化旅程。是的,飲食調理可能會造成某些社會困境,這取決於你有什麼樣的飲食調理養生法。
RA說過,導能者/投射者(Projector)的人生,苦澀無比,而且比其他類型人更難活出原本的設計。因此,RA曾建議導能者儘快進入且遵循PHS而開始實踐及體驗生活。當然,很多人即便平時儘量遵循自己的內在自主權和人生策略也無法適應,必須等到對應及恰當的時機,才能遵循PHS開始活出自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選擇與認命是我們人生的一個重要課題,我們往往習慣將選擇權交給他人,卻忽略了自己的主導權。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應該積極體驗人生的旅程,包括快樂、悲傷、喜悅等種種經驗。建議大家多嘗試未曾體驗過的事情,以更瞭解自己。
  記憶使得我們在過去與未來必須是同一個人,我們同時得到了某些保障與某些囚禁。但我們終究還是知道未定的事情就是未定的事情,之所以人需要信守承諾、需要向他人展現自己一定程度的可預測性,恰恰是因為種種不可預測的行為都屬人之能力可達的範圍,並且使得人作為「我之外的人」這件是在意識之中醒目了起來。
每個人在若干時刻都能選擇自己想要做的事,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文章,其實值得做的事,應該是運動或是寫作這種沒人叫自己做,卻願意去做的事情上。換言之,在本能的驅使下,諸如運動和寫作這一些事自然敵不過本能,即使自己知道這兩件事其實對自己比較有益,也沒有用。必須要是自己主動去嘗試了,去體會其中的好處,才有可能持續下去。反倒是,那些出自於本能的
Thumbnail
從主動的去選擇要吃什麼出發,這是一個很容易發想的起點。很多人直覺會回應:我怎麼不能選擇了?去哪一間餐廳吃飯或是外送哪一份餐點來吃,不是就是一種選擇嗎?但即使是如此,仍跳脫不了餐廳已經準備好的固定餐點。就月光的想法,是那種自己煮來吃的,才是主動掌控自己要吃什麼的人。不過,月光的作法,也只
Thumbnail
不是每件事都要進入自己的世界,也並非需要邀請每個人來到自己的生命。成熟的人只做篩選、不做教育。 有一段時間人際互動很困擾我,尤其是很一群很愛搞小團體的同事,可能聚會就是在道人長短,剛開始我隱約感覺不對勁,但也有種抱團取暖的感覺,我會說自己的困擾,但不太會跟他們一起講同事的閒話。
Thumbnail
不是一意獨行,而是知道要的是什麼。
自主和自由之間的關係? 願意起身探索、試圖打造夢幻工作的人, 就是對自己興趣、專業和嚮往的生活型態, 負起完全責任的人。 為什麼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夠自由, 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為什麼我們不喜歡每天朝八晚五、日復一日工作,連未來的目標在哪都不曉得?
Thumbnail
我在要求環境給我想要的同時,我有沒有先給予環境想要的?  即將邁入三十大關,一直以來,我都以為自己是一個很獨立的人,但最近卻因為生活陸續出了一些狀況,我開始仔細回想過往與爸媽、伴侶甚至是自己的工作的狀況,發現每當面對問題的時候,腦中第一個浮現的想法是「為什麼你都不幫我?」 不可否認即便到了
Thumbnail
不論是求助還是幫助別人,最終還是要回歸初心,認清自己的狀態與意圖。 祝福你我,在人生這條路上獨行之餘,有時也能互相幫扶。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選擇與認命是我們人生的一個重要課題,我們往往習慣將選擇權交給他人,卻忽略了自己的主導權。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應該積極體驗人生的旅程,包括快樂、悲傷、喜悅等種種經驗。建議大家多嘗試未曾體驗過的事情,以更瞭解自己。
  記憶使得我們在過去與未來必須是同一個人,我們同時得到了某些保障與某些囚禁。但我們終究還是知道未定的事情就是未定的事情,之所以人需要信守承諾、需要向他人展現自己一定程度的可預測性,恰恰是因為種種不可預測的行為都屬人之能力可達的範圍,並且使得人作為「我之外的人」這件是在意識之中醒目了起來。
每個人在若干時刻都能選擇自己想要做的事,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文章,其實值得做的事,應該是運動或是寫作這種沒人叫自己做,卻願意去做的事情上。換言之,在本能的驅使下,諸如運動和寫作這一些事自然敵不過本能,即使自己知道這兩件事其實對自己比較有益,也沒有用。必須要是自己主動去嘗試了,去體會其中的好處,才有可能持續下去。反倒是,那些出自於本能的
Thumbnail
從主動的去選擇要吃什麼出發,這是一個很容易發想的起點。很多人直覺會回應:我怎麼不能選擇了?去哪一間餐廳吃飯或是外送哪一份餐點來吃,不是就是一種選擇嗎?但即使是如此,仍跳脫不了餐廳已經準備好的固定餐點。就月光的想法,是那種自己煮來吃的,才是主動掌控自己要吃什麼的人。不過,月光的作法,也只
Thumbnail
不是每件事都要進入自己的世界,也並非需要邀請每個人來到自己的生命。成熟的人只做篩選、不做教育。 有一段時間人際互動很困擾我,尤其是很一群很愛搞小團體的同事,可能聚會就是在道人長短,剛開始我隱約感覺不對勁,但也有種抱團取暖的感覺,我會說自己的困擾,但不太會跟他們一起講同事的閒話。
Thumbnail
不是一意獨行,而是知道要的是什麼。
自主和自由之間的關係? 願意起身探索、試圖打造夢幻工作的人, 就是對自己興趣、專業和嚮往的生活型態, 負起完全責任的人。 為什麼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夠自由, 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為什麼我們不喜歡每天朝八晚五、日復一日工作,連未來的目標在哪都不曉得?
Thumbnail
我在要求環境給我想要的同時,我有沒有先給予環境想要的?  即將邁入三十大關,一直以來,我都以為自己是一個很獨立的人,但最近卻因為生活陸續出了一些狀況,我開始仔細回想過往與爸媽、伴侶甚至是自己的工作的狀況,發現每當面對問題的時候,腦中第一個浮現的想法是「為什麼你都不幫我?」 不可否認即便到了
Thumbnail
不論是求助還是幫助別人,最終還是要回歸初心,認清自己的狀態與意圖。 祝福你我,在人生這條路上獨行之餘,有時也能互相幫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