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的故事模式改變了。老師說今天要搬桌子跟椅子,孩子有些錯愕,大聲的問為什麼要用桌子?!
我也看見每個不同的模式,帶給孩子的都是不一樣的效果。當然,當下的同伴也是有很大的影響。孩子很期待故事時間,但這次不一樣了,他沒有抗拒,選擇了接受。只是在過程中開始躁動,一方面想要跟同伴一起唱和著,另一方面想要表達自己意見。
---
昨天結束故事時間後,孩子跟著朋友一起到旁邊的公園玩。
我也分享了剛剛在故事時的感受。
只是又是一次孤單的體驗…
孩子在活動中很躁動,我感覺到很不好意思。對一位專程來為孩子讀書的老師,我的孩子正在脫序的玩耍,這讓我感覺到是在『麻煩』別人。但我也感覺到,我這個『怕麻煩別人』想法,是不是也讓自己只為了遵守規定而不在其中呢?我為了讓別人順利進行活動,我自己卻沒有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如果因為故事有趣而想延伸表達,即使是讓人看起來『不舒服』的躁動,那也是為了將剛剛的故事深化進內心。這是學習體驗的過程。
一件事想要學習它,沒有總是完美的演出。學習的過程總是跌跌撞撞的。
我也反思著,尤其是在社團中看見故事老師對於昨天故事的評論。我認為別人之所以產生『不舒服』的感受,是因為執著於當初的計畫,希望這一小時的故事時間達成三本書的目標。一切都是為了自己所定下的『完美』目標。
我因為他人的計畫能和諧順利,我保持距離,用大家所定下的潛規則『理性』的讓活動完美落幕,因而喪失了參與其中的機會。我正在冷眼旁觀,看著自己的生命悄悄離開。
事實上,我感覺到孩子完全地沉浸在故事之中。而我卻不是,我只是在乎這一切是不是和諧安定,我根本不在乎故事高潮疊起的轉折。
我不是來聽故事的人,我只是一名墨守成規的警衛,一名把心門關上的人。
朋友沒聽完我所有的話,敷衍的回答我『這都是大人的想法』我無語了,我曾想再說清楚些,但她仍然用同樣的方式回答我。此刻我明白了,她不願意理解我。
我猜想,我表達力很不順暢,而且總是滿滿的情緒,這也許讓人聽不下去?因為沒人願意用心的聽完我想說的話。我知道,我需要練習才能將話理順,只是機會總是不經意間就流逝。
我討厭那些看起來很完美的人。
看著玩得瘋狂的孩子,我成為了自己討厭的人。那個自認完美的人,以為這個眼下的規範、現在經歷的就是全世界。
看著玩得瘋狂的孩子,我究竟該如何放下自己的堅持?
我選擇躲在旁邊的房間,用感覺去感覺,我感覺到了孩子純真、純粹的用心去體驗生活。而我仍然很在乎那位故事老師的感受。這是不對的,故事是用身心去沉浸的體驗,並不是達到三本書的榮譽勳章。他為了榮譽而行事,我卻被他牽著走,為了滿足他,而不認同孩子的純真無邪。
賽斯在心靈的本質中,他提到這個概念「人只會感受到自己所想的,只有『愛』才能延伸這個限制。」
是的。
老師只是想盡責的完成故事。
是的。
孩子只是想盡情的玩耍。
是的。
在兩者之間的我又會是誰?
讓孩子引導我吧,也許這才能讓我擺脫教條的束縛。事實上沒錯,孩子在下一秒他就給我驚喜。專注的看著像天書一般的象棋秘笈影片;跟一群陌生外國人歡笑玩耍。這都是我所不能的,孩子正在成為他自己,我儘只是給他一頓溫飽,一個機會能讓身體健壯。我真正想的是,孩子能在未來的時光中保有自己也願意分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