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讚賞公民3.0有感(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很高興自己也能貢獻一份心力,成為讚賞公民3.0,可以用自己的拍手贊助更多的創作者。只要把5000個以上的LIKE COIN委託出去就可以參與這個行列,而幣的來源則是每日的發文,慢慢累積起來,就可以幫助到別人。這就有點像是幫YOUTUBER觀看廣告,就可以幫助他們得到分潤,而有資金可以繼續拍攝他們想要拍攝的影片。也像是免費手遊,只要觀看廣告就可以獲得遊戲業者回饋的虛寶,讓自己的遊戲角色逐漸壯大,同時也讓業者得到廣告分潤。

LIKE COIN的營運模式,是透過創作者的不斷拍手的過程,進而強化了該虛擬幣本身的價值。當大家都認同這一款幣具有價值時,就能開始具有流通換取其他物品的價值。當一款虛擬幣的價值逐漸浮現時,管理的必要性也就跟著出現。因為擁有相當價值,各式各樣的使用方式就會成為一種考驗,原有的規則還能否適用,就會有疑問產生。

創作者末冰認為,為了防弊而阻止大家多拍手,怕是有人惡意組團去賺幣,而造成不公平的現象發生,這樣的遊戲規則很奇怪。而她認為看到喜歡的文章卻不能拍滿五下,這是違反人性的,反而要忍住不能拍太多下,把重心放在真正萬中無一的好文章上。的確,如果僅是得到越多拍手的創作者就可以獲得較多的幣,那只要少數人集合成一個團體不停的互拍就可以賺取幣了,何必去區分到底是好文章還是胡謅的文章?只要不斷拍手就行,還會發生劣幣驅除良幣的現象。因此,設定每個人的拍手會隨著量的增加而逐漸稀釋,以達到防弊的效果。

如果在能夠有其他防弊方式的前提下,當然是不希望用這種稀釋的手段,而是要鼓勵大家踴躍拍手才是,如此才能推廣化讚為賞,讓得到越多拍手的創作者得到更多的幣才是。方向是讓好文章能夠浮出水面,以鼓勵大家踴躍創作,讓各種不同類型的文章都能百花齊放。畢竟,要能夠跨過訂閱制門檻的創作者,並不是很多,尤其如果是寫作的類型又是比較冷門的,可能不具有商業價值而很容易就被邊緣化。但如果透過其他創作者的努力,也可以讓這些較冷門的創作者得到一些幣的鼓勵。如果能讓他們再走長一點,或許就有可能突破原有的界線,而能夠更上一層樓。

在得到拍手的同時,獲取相對應的幣,這是創作者們所期待的。但得到上千個拍手,卻只得到幾十個LIKE COIN這樣的落差是不是太大?如果粉絲本來就固定是那一些,也無法期望有更多人來幫文章拍手,固定的人來拍手就只能得到那麼少的幣。而以月光的角度來說,拍手本來就是應該做的事,不應該怕被稀釋而不敢拍手,怕給出的獎勵過低,無法集中在自己認為的幾個好作者身上。月光認為,無論是不是所謂公認的好作者,只要是月光看過覺得可以的,就可以得到拍手。雖然多少會有那種互拍的社交形式存在,但那前提也要對方勤於寫作才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深邃月光的心想事成許願宇宙
4.4K會員
1.9K內容數
心想事成需要持續不斷的實踐與練習,無論多麼普通平凡抑或是多麼無邊無際的願望,都可以化為文字,持續的增強吸引力法則的力量。
2025/04/30
 接續上一篇文章,同一檔個股,在開盤到收盤之間,會呈現各種不同面相,在不同時間去看,可能會出現能夠入場的機會。如果該檔標的夠強勢,拉回反而可以是買點,例如A標的漲到每股190元後,就在高檔區189元到187元之間來回盤整,一直無法過前高。後來一個拉回,股價下跌到185元,如果在此時入場
Thumbnail
2025/04/30
 接續上一篇文章,同一檔個股,在開盤到收盤之間,會呈現各種不同面相,在不同時間去看,可能會出現能夠入場的機會。如果該檔標的夠強勢,拉回反而可以是買點,例如A標的漲到每股190元後,就在高檔區189元到187元之間來回盤整,一直無法過前高。後來一個拉回,股價下跌到185元,如果在此時入場
Thumbnail
2025/04/29
 接續上一篇文章,換言之,隨時都要準備好安全離場的劇本,會有以下三種思考方向: 第一種,股價持續上揚,劇情往自己希望的方向走,到達自己的目標價獲利了結,這是最好的劇本。不過要注意的是,一次兩次可以順利獲利了結,不代表再來幾次都行,要注意別讓自己累積的獲利被吃掉了。看錯是很正常的,但如
Thumbnail
2025/04/29
 接續上一篇文章,換言之,隨時都要準備好安全離場的劇本,會有以下三種思考方向: 第一種,股價持續上揚,劇情往自己希望的方向走,到達自己的目標價獲利了結,這是最好的劇本。不過要注意的是,一次兩次可以順利獲利了結,不代表再來幾次都行,要注意別讓自己累積的獲利被吃掉了。看錯是很正常的,但如
Thumbnail
2025/04/28
  在思考當沖進場點位這件事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好像掌握了些什麼,但這也是增加了勝率而已,當然還是可以更加精進的。就像月光在追求維持標準體重的過程中,雖然陸續使用一些有用的方式,但總是無法突破瓶頸,那就要持續嘗試新的方法,以衝破自身極限。而在月光操作當沖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獲利的標的沒有被特別
Thumbnail
2025/04/28
  在思考當沖進場點位這件事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好像掌握了些什麼,但這也是增加了勝率而已,當然還是可以更加精進的。就像月光在追求維持標準體重的過程中,雖然陸續使用一些有用的方式,但總是無法突破瓶頸,那就要持續嘗試新的方法,以衝破自身極限。而在月光操作當沖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獲利的標的沒有被特別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vocus 開始探索 Web3 創作者經濟後,身邊一些朋友經常會很熱心跟我分享不同的代幣經濟案例。這篇文章,會從談一個半隻腳跨入Web3 的 Web2 平台經營者的角度分享,所謂的代幣經濟(Tokenomics,或 Token Economy)到底是什麼,盡可能簡化,只講白話文。
Thumbnail
vocus 開始探索 Web3 創作者經濟後,身邊一些朋友經常會很熱心跟我分享不同的代幣經濟案例。這篇文章,會從談一個半隻腳跨入Web3 的 Web2 平台經營者的角度分享,所謂的代幣經濟(Tokenomics,或 Token Economy)到底是什麼,盡可能簡化,只講白話文。
Thumbnail
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對potato media這個平台的感覺~~~
Thumbnail
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對potato media這個平台的感覺~~~
Thumbnail
文章撰寫的過程,創作者們可以一起相互勉勵、成長 會點進來這篇文章的好朋友們, 想必是希望透過經營部落格這個興趣, 在空閒時間賺取一些被動收入, 因此本篇文章會著重在分析不同平台的盈利方式, 並帶大家看一看不同平台撰寫文章的後台。 目前網站的優缺與想法為zoe個人體驗後的感覺,
Thumbnail
文章撰寫的過程,創作者們可以一起相互勉勵、成長 會點進來這篇文章的好朋友們, 想必是希望透過經營部落格這個興趣, 在空閒時間賺取一些被動收入, 因此本篇文章會著重在分析不同平台的盈利方式, 並帶大家看一看不同平台撰寫文章的後台。 目前網站的優缺與想法為zoe個人體驗後的感覺,
Thumbnail
我以為多幫別人拍手是鼓勵別人創作,是一種實質的讚賞,這不也是LikeCoin的創始初衷? 一直以來我都很納悶數字為何會這樣起起伏伏?有時候50拍會得到100多LIKE,有時候100多拍卻只得到個位數LIKE……這到底是什麼天殺的運算機制?
Thumbnail
我以為多幫別人拍手是鼓勵別人創作,是一種實質的讚賞,這不也是LikeCoin的創始初衷? 一直以來我都很納悶數字為何會這樣起起伏伏?有時候50拍會得到100多LIKE,有時候100多拍卻只得到個位數LIKE……這到底是什麼天殺的運算機制?
Thumbnail
如果你有在寫部落格,你應該會知道讚賞 LikeCoin,說不定你也有加入它。 讚賞 LikeCoin 不僅是目前唯一跨平台的寫作讚助平台,大叔也沒想過原來寫作也可以賺取虛擬貨幣,只是它也要一直的挖,挖出你頭腦的好點子。  大叔將分享我的 LikeCoin 收入和如何提昇 LikeCoin 的方法。
Thumbnail
如果你有在寫部落格,你應該會知道讚賞 LikeCoin,說不定你也有加入它。 讚賞 LikeCoin 不僅是目前唯一跨平台的寫作讚助平台,大叔也沒想過原來寫作也可以賺取虛擬貨幣,只是它也要一直的挖,挖出你頭腦的好點子。  大叔將分享我的 LikeCoin 收入和如何提昇 LikeCoin 的方法。
Thumbnail
化讚為賞 回饋創作 實現真正的"內容有價" 現在網路媒體發達 , 無論是部落客 網路創業家 / 自媒體人 / 愛寫作的人都喜歡在網路上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 , 若想賺取額外收入 , 傳統方式不外乎就是靠流量賺取廣告費用 , 或是接業配及加入聯盟行銷連結賣產品抽取傭金
Thumbnail
化讚為賞 回饋創作 實現真正的"內容有價" 現在網路媒體發達 , 無論是部落客 網路創業家 / 自媒體人 / 愛寫作的人都喜歡在網路上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 , 若想賺取額外收入 , 傳統方式不外乎就是靠流量賺取廣告費用 , 或是接業配及加入聯盟行銷連結賣產品抽取傭金
Thumbnail
文字平台,不論是matters、方格子、medium、探路客,乃至youtuber或是podcast的經營者們,不談廣告的分派(或是行銷置入),以及本來就很有聲望有流量的那些人,那一個真的靠「創作的訂閱及支持」不用斜槓太多項目而過活的人?什麼時候會出現呢?而這樣的模式什麼時候會真正成為氣候?
Thumbnail
文字平台,不論是matters、方格子、medium、探路客,乃至youtuber或是podcast的經營者們,不談廣告的分派(或是行銷置入),以及本來就很有聲望有流量的那些人,那一個真的靠「創作的訂閱及支持」不用斜槓太多項目而過活的人?什麼時候會出現呢?而這樣的模式什麼時候會真正成為氣候?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