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寫作即挖礦,以及 OOXX 即挖礦的個人淺見

2022/08/21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vocus 開始探索 Web3 創作者經濟後,身邊一些朋友經常會很熱心跟我分享不同的代幣經濟案例。這篇文章,會從談一個半隻腳跨入Web3 的 Web2 平台經營者的角度分享「寫作即挖礦」、「社交即挖礦」這種代幣經濟(Tokenomics,或 Token Economy)到底需要具備哪些核心要素,不講技術也不談數學,盡可能簡化,只講白話文。
我們直接切入正題吧,發表內容或是社交就可以賺取收入,這件事情合乎邏輯嗎?
先從商業模式來簡單順一下這整件事情:
作者作為一個內容供應商,將內容提供給媒體,而後,媒體再將這些內容潤飾、下標、修稿後提供給閱聽眾,並將聚合的流量和眼球用來換取廣告收入。在這樣的情況下,一手交貨(作者提供內容),一手交千(媒體提供稿費),銀貨兩訖,這是過去的 PGC (專業生產內容)模式。
有些媒體僅免費轉載,延伸的議題不在本篇文章討論的範疇。
接下來,許多 UGC(使用者生成內容)平台開始出現,例如痞客邦、Dcard、FB、Youtube以及各式各樣的論壇...。這一類的平台,將內容的供應完全開放給使用者,平台本身不做過多審核或干預,平台聚合了流量和眼球後,同樣藉此換取廣告收入。
到這裡也不難理解,因此,廣告模式就是誰聚合最多流量,或最精準有效的流量,就是贏家。
Web3 的概念和技術出現之後,許多人會開始說,使用者們為平台提供了這麼多的內容,結果一杯羹都沒分到,甚至當觸及和能見度變得不好,還得自己買廣告,這樣合理嗎。所以,市場上開始出現這樣的新模式:
A:寫文章就可以賺代幣,太讚了吧!
B:欸欸,看這個啦,只要社交跟互動就有錢可以分,不得了~

等等,雖然我不是經濟學家,可是這一切聽起來好像哪裡怪怪的,對吧?
我們先稍微往前倒帶...
若是這些有流量、有收入的平台,把一部分賺取到的廣告收入拿出來,分法幣(台幣)給有貢獻的使用者們,不就好啦?
沒錯。
而實際上, Youtube 跟痞客邦就已經會分潤一部分的廣告收入給創作者,也就是說,你在 Youtube 跟痞客邦這一類的平台發表作品,早就能夠到得到收入了。
這背後的問題是平台與創作者的利潤分配是否公平,以及何謂公平,這是另一個大議題,也不在本文討論。
咦,這麼說,難道這些平台不就已經是「創作即有收入」平台嗎?那麽跟那些說發表作品和社交就會得到虛擬貨幣的差別在哪裡呢?這個虛擬貨幣要拿來幹嘛?因為拿到了之後價格會飛天嗎?
如果這個代幣經濟的系統是無中生有,那麼當然,就容易成為龐氏騙局或發生泡沫。背後得要有一個能夠持續循環的價值體系來支撐——簡單來說,要能夠有正向的金流持續進到池子來分潤給創作者,才會健康。
商業模式回歸商業邏輯,這筆分潤的錢要從哪裡來呢?若以廣告模式來說,當然是廣告,以下,我們就進一步拆解。

流量、廣告與收入的基本架構

我們用基本的廣告邏輯來計算,但為了簡單,以下僅用 CPM (每千次曝光,可獲得的收入)的方式來推算:
  • 聯播網廣告版位價值:CPM 50元
  • 月不重複訪客: 100 萬
  • 文章閱讀頁是流量最大的地方,塞好塞滿 5 個廣告版位,讓你的讀者看爆看到眼花繚亂看到受不了
以此為基準再簡單計算
  • 100萬/1,000(每一千次曝光) =1,000
  • 1,000*50(CPM)=50,000
  • 50,000*5=250,000
一個月大約有 25 萬的廣告收入,但這些可不是淨收入,還要算入人事、伺服器等這些固定的成本和費用,先扣除後,再來拆帳。我的經驗認為這點錢是完全不夠的,但就假設還有剩下 20% 好了,也就是一個月 5 萬元台幣能夠拿來分潤,我們再進一步拆解。
1 個月 100 萬不重複訪客的網站或平台,假設每篇文章平均貢獻 1,000 瀏覽,一個月大約需要有 1,000 篇文章(不考量長尾效益),若分擔給 250 個創作者貢獻,每人一週寫一篇,平均一個人一個月拿 200 台幣的廣告分潤。
一個百萬訪客的網站,在不考慮自有業務團隊賣廣告和廣編、業配的情況下,以一個最粗略又最樂觀的方式來估算,差不多是這樣的程度。可以此類推 500 萬、1,000 萬、5,000 萬...等(當然,均分的創作者也可能越多)。
Google AdSense 也有簡單的推估,預期收入比我假設的公式還低上不少
也就是說,假設今天一個主打寫內容或社交就能賺到虛擬代幣,而你拿到的虛擬代幣兌換台幣的價格遠超過合理的數字,那麼顯然,要嘛你是骨骼精奇、萬中選一的創作者,否則背後還有其他要考量的 東方神秘力量 因素,例如:
  1. 這些平台從別的地方拿錢來補貼 (募資來的、銀行借來的、爸爸給的)
  2. 其他沒有考量到的業務有賺錢(跟上面差不多意思)
  3. 拿到虛擬貨幣的人,大多還沒兌換 (一堆人同時換價格就崩了)
  4. 這個平台或網站超厲害

代幣經濟的基本邏輯

講完基本的廣告模式概念,我們談談代幣經濟。
代幣經濟非常複雜,但其中一個核心是供給需求,如果有人一直想賣出,當然就要有有足夠的需求來承接,否則就會崩盤;反之,如果每個人都一直想持有,沒有人想要賣出,因為稀缺,所以價格上揚。
也就是說,這個代幣如果只是因為發表了內容,或是透過社交和互動後就可以得到,還必須有其他的實質用途(否則你幹嘛不用台幣分就好呢?),讓人能夠持續使用或繼續持有,若沒有,通常得到的當下,或是湊足一定金額後就會轉手就賣出,但持有者還是一直拿著,那結果顯而易見——期待未來會持續上漲
這時候問題就來了,如果這個代幣並沒有太多實際的用途,但所有人都在期待未來來會續上漲,而價格看起來也的確是持續在上漲的,可是如果該公司的本業,核心的商業模式和收益流沒有辦法轉起來,那麼創造的價值與代幣的價格彼此之間的脫鉤就會越來越大,最後怎麼辦呢?
  1. 這些平台繼續從別的地方拿錢來補貼 (募資來的、銀行借來的、爸爸給的)
  2. 其他沒有考量到的業務還是繼續賺錢(跟上面差不多意思)
  3. 拿到虛擬貨幣的人,繼續相信而不兌換(一部分人發現好像不太妙,一邊慢慢出貨,一邊找更多新的人加入,同時也請 3 繼續相信相信這一切)
在這樣的情況下,最後會有兩種情況:
  1. 這個網站或平台的基本面和業務慢慢轉起來了,因此分潤池越來越大,形成一個正向的循環,俗話說「 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最後發展成一個成功的代幣經濟。(實際上有不少新創的確是以這樣的方式成長,但前提是基本面和關鍵業務有持續成長)
  2. 某天泡沫直接破裂
能夠做到1是非常強的創業家,但根本不關注基本業務和關鍵指標一定就是2,橫豎我都驚呆了

既然是代幣「經濟」,就需要重視基本面

上面的道理,大多數人都明白,但換上套上虛擬貨幣、代幣經濟,似乎就有一股魔力,許多人不明覺厲(不明白為什麼但覺得很厲害),一窩蜂跟著加入。
以 LikeCoin 為例, 我自己非常喜歡 LikeCoin 的理念,但你有沒有想過拍手為什麼會賺到錢?難道因為是一個新的技術,一個看不懂的新系統,所以錢就會無中生有嗎?
LikeCoin 背後要分潤的錢,當然會從別的地方來,可能從付費讚賞公民(也就是整個讚賞公民的初衷)或其他業務的收入而來。
在持續透過 LikeCoin 獲得收入時,你自己是否有成為付費的讚賞公民?是否有思考過自己也必須參與其中,才有辦法讓這樣的循環和願景建立起來?
同樣的,今天你在任何一個主打「Social-to-Earn」、「創作/寫作即挖礦」的網站和平台發表作品,看到各種「OOXX To the Moon!」、「OOXX 代幣漲到歷史新高,你還不加入嗎?」「週薪數十萬!」這些文案的時候,或許也可以稍微冷靜思考一下,這些分潤的錢是從哪裡來的(我是覺得這種文案和溝通情境跟柬埔寨詐騙差不多...),以及該源頭的核心本質是否持續向上成長,要找到這樣的資訊並不難,Similarweb 看得到一個網站跟平台的相對量體,鏈上的資訊也都是公開透明的,用 Etherscan 這樣的服務,也能看到鏈上持有的地址數量,這兩者都是免費就可使用的工具。
建立一個新的價值系統是很困難的,這篇文章並不是在說所有「創作/寫作/OOXX 即挖礦」的平台都是詐騙,也不是一竿子把代幣經濟全部打翻,有不少優秀的團隊和服務持續在發展中,但至於哪些是帶有龐氏騙局的成分,哪些是短期補貼,哪些是認真做事的,可以用此篇文章分享的概念,未來遇到不同的案例時,自行評斷。
Web3 是一種新的框架,不等於區塊鏈技術(只是區塊鏈技術跟 Web3很相容),而虛擬貨幣和代幣經濟也不等於區塊鏈技術的全部。而無論框架、技術或價值系統如何迭代,很多事情的核心本質還是不會改變的—至少,不是用愛發電就行的通。
我認為 Web3 的發展對創作者來說是非常有潛力的,這也是方格子為什麼開始探索的核心原因,未來也會逐步再談更多個人的想法和觀點,如果你有感興趣的題目和內容,也歡迎留言讓我知道。
備註:虛擬貨幣的價格也會因為不同的模型設計而有不同的情況,例如總供給量(Total Supply)鎖死增發,分4年持續分配,隨著參與的人越多,但供給量不變,代幣變得稀缺,那麼價格當然會持續上漲;而實務上也有不少炒作幣價的手法。我這篇文章不爭論價格是否上漲,只回歸談基本商業邏輯。
8.8K會員
98內容數
這裡主要會用來分享和紀錄不正經的東西,有時候也可能是關於內容產業的觀點(我的觀察啦)、工作的心得,不過,說不定大多時候都還是亂七八糟的東西和雜談。總之,不正經跟業餘的就在「下班剝洋蔥」,正經的東西會在「上班剝洋蔥」,歡迎付費支持。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