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這件事 l 灌水的成績,對學生好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我前陣子在處理特教生獎助學金的業務時,發現有些學生成績高得離奇。以我對那些學生的理解,他們的認知功能十分薄弱,有些學生程度確實不如國小一年級生。就算老師再怎麼幫忙學生課輔,學生再怎麼努力,但就學生的能力來說,短時間要拿到高分確實是極度困難的。
就我入職近一年的觀察,有的老師為了鼓勵學生來上課,鼓勵學生多嘗試,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就會將出席分數設定為期末總成績的一大比例;抑或是老師提供學生各種加分機會。前述還算是理想的狀況,還有的狀況是,學生本身的程度就已經是極度低落,然後還經常曠課,學生本身也沒在課堂上有何積極作為,期末總成績還能夠8、90分起跳。抑或是老師直接洩題,學生只要把答案背下來,就輕鬆得到滿分。顯然,這些「高分」是「灌水」的結果。

分數被灌水後的結果:價值觀偏差、錯誤的自我認知

這看似為了讓學生順利通過、順利畢業,但這現象會衍生出兩個問題:

第一,學生價值觀容易偏差。

我認為,老師把「出缺席」分數佔期末總成績的一大比例,或是提供各種加分機會,這些作法都是老師們的善意。可是,如果「出缺席分數」、「加分題」已經佔據期末成績的一大部分比例,那它就會延伸出一個問題就是:分數的意義是什麼?是學生在該科目的能力值?抑或是努力認真程度?
更何況,有些科目幾乎都在「灌水」,當學生不需要付出太多學習的時間,靠「加分題」就能獲得高分,抑或是連拼加分也不用,什麼都不用做就可以及格,甚至高分。這些分數似乎就在告訴學生們說:只要不缺席就能通過,取巧就能得到高分,獲得及格甚至高分是理所當然的。久而久之,學生再也不會想要在課業上付出更多心力去學習。

第二,學生容易誤以為自己不需要特教協助,反而錯過獲得幫助的機會。

我近期在忙特教鑑定的業務,需要跟學生進行會談,評估他們在學習與生活上是否遇到障礙,是否需要特教協助。翻開學生的檔案,或是從學生的描述中,可以發現他們過往會有一些生心理上的障礙,導致課業學習進度落後於同儕。
可是一上了大學,狀況瞬間好轉。這些學生似乎一夜之間開竅般,成績突飛猛進。學業成績進步當然很值得高興,可是仔細探究,會發現這些高分通通都是被「灌水」的。學生就會從被「灌水」的分數中,判斷自己的課業成績已達標,根本不再需要特教協助。然而,從學生的言談舉止中,就可以發現他們仍需要特教方面的協助。
長遠來看,一旦他們步入社會,開始面臨到相對於學校,要求更嚴苛的社會環境時,他們會因為在校園學習階段沒有被要求,或是認為自己不需要協助,而沒獲得應有的協助並及時建立起他們各方面的能力,反而無法適應。

少子化的衝擊,老師們的善意,都不應是對學生毫無底線降低標準的原因

在我看來,少子化對不少學校帶來衝擊,尤其像我現在就職於一所蠻後段的大專院校,更是為了求生存,不得不降低錄取標準,甚至只要報名就一定會被錄取。在「飢不擇食」的招生制度下,招收的學生往往都是認知功能與能力低落,不少有特教需求的學生,抑或是毫無學習動機,抱持只求一紙文憑的心態來報讀的學生。如果課堂要求太高,反而容易流失學生。
無可否認,也有些老師確實是出自於善意,確實是想要協助特教生順利完成學業並且畢業。因此,老師們也會試圖讓學生用各種方式來達到畢業的門檻。若老師不調整評鑑方式,很可能也會因此讓學生感到挫折,失去學習動機,更糟糕的下場就是導致學生休退學。
然而,為了留住學生,為了不讓學生在學習上過度挫折,而只是一味簡單粗暴地降低對學生的要求,卻沒有思考過恰當的配套措施,這無疑只是為學生創造一個烏托邦,反而讓學生的價值觀偏差,也讓學生失去現實感,導致違背教育的意義。

解決方法:降低及格分數、善用其他評鑑方式

我認為,若教育單位要招收更多特教生,有一個作法既可以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在學習能力上的真實情況,又可以不讓學生過度挫折,同時也可以對那些能力較好的學生來說是公平的,就是特教生可以申請降低及格分數。例如,一般生的及格分數是60分,但特教生的及格分數可以降低至40分。
其實在我們的學校,只要是特教生,就可以免去考證照才能畢業的要求。既然如此,那何不降低特教生的畢業門檻?一旦降低,授課老師也比較能夠按照特教生的實際能力給予分數,而不會擔心因低於一般的畢業門檻,而造成學生過度的挫折感,反而給出不符合學生實際能力,或是實際學習態度的分數。
另一個作法就是:善用其他適合特定學生的評鑑方式,例如:用寫報告、心得等方式,取代一般的紙筆測驗,或另出一份有別於一般生考試難度的測驗。雖然這樣的做法很常見,但這種替代方式往往都會被「濫用」導致評鑑方式的公平性與可信度令人質疑。比方說:學生只要寫一篇心得的分數,就可以取代一份期末考;或是老師針對學生的個別情況,另出不同的考卷,但其考卷難度與一般生的有巨大的差異,但「特殊考卷」的分數與「一般考卷」的分數權重卻是一樣的。
不是不能調整考試方式,但使用這種「特殊考試」的目的,並非是為了讓學生變得輕鬆,而是要讓學生透過不同的考試形式,以測試他們的實際能力。這時候考試形式的權重拿捏就要更仔細地思考。例如:有些學生認知功能較為薄弱,不太可能把一學期的課程內容給完全吸收,更別說要用一般程度的測驗來檢視他們的學習表現。若老師想要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而另出一份比較容易的考題,測試他們的「基本功」就好,那麼該考卷的成績可能就要乘於百分之七十,並且搭配寫報告、寫心得等方式。至少讓所選擇的「特殊考試」形式可以與一般生的考試方式,在「得分難度」上可以相匹。
在特教生不斷攀升的情況下,要因不同特教生的特質而給予不同的評鑑方式,確實是蠻吃力的。但在少子化的結構性問題下,我認為在這種後段班、求生存的大專院校教學,必定會更容易接觸到更多特教生。我想,認真思考要用什麼樣的評鑑方式,才能讓特教生在求學過程中確實獲益,也不至於讓他們價值觀偏差,會是未來需要持續努力的部分。
完稿於2022.03.17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會員
8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Z先生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前幾天,我親眼目睹組長被質詢得無地自容的畫面,既刺激又膽顫心驚。
今天心情有些鬱悶、有些躁動。 近期有種「被拋棄」的感覺。雖然理智上知道不應這麼想,但內心的感受誠實得令我無法忽視,我的理智也暫時說服不了我的鬱悶與躁動。
無能長官的辦事方式,蠻令人生氣的。
延續上一篇學校組長的話題,來談談長官A的行事風格。
我們學校資源班的組長,應該是份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否則也不會在我入職不到一年之際,就換了三位組長。今天發文,就是想要抒發我對這位新上司的想法。雖然才共事不到兩週,卻讓我覺得這個人蠻特別的,也讓我對於後續的共事感到擔憂。
疫情期間,政府有發文規定公共場所必須配合採取防疫措施。 雖然配合政府防疫很重要,但如果只是為了配合而只有形式上的配合,我覺得是挺浪費時間的。不僅達不到效果,還增加行政負擔。
前幾天,我親眼目睹組長被質詢得無地自容的畫面,既刺激又膽顫心驚。
今天心情有些鬱悶、有些躁動。 近期有種「被拋棄」的感覺。雖然理智上知道不應這麼想,但內心的感受誠實得令我無法忽視,我的理智也暫時說服不了我的鬱悶與躁動。
無能長官的辦事方式,蠻令人生氣的。
延續上一篇學校組長的話題,來談談長官A的行事風格。
我們學校資源班的組長,應該是份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否則也不會在我入職不到一年之際,就換了三位組長。今天發文,就是想要抒發我對這位新上司的想法。雖然才共事不到兩週,卻讓我覺得這個人蠻特別的,也讓我對於後續的共事感到擔憂。
疫情期間,政府有發文規定公共場所必須配合採取防疫措施。 雖然配合政府防疫很重要,但如果只是為了配合而只有形式上的配合,我覺得是挺浪費時間的。不僅達不到效果,還增加行政負擔。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與高中同學重聚的故事,探討同學會的意義與自身在高中教育體制下的經歷。作者回顧了在升學主義影響下,成績與人際關係的矛盾,並反思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文章中提到自我價值的體現不應僅限於學術成就,也應重視彼此的真誠和支持,讓人們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與目的。
Thumbnail
考試制度 考試制度的目的是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能力,但有時候我們可能過分強調分數和排名,忽視了學生真正的成長和學習。這種制度往往促使學生只為了取得好成績而去背誦和應付考試,而忽略了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和運用。 用處 現行的考試制度有時候更像是一個工廠生產線,將學生按照固定的模式塑造成符合社會需求的
Thumbnail
透過改變教育方式,從補習班老師轉變為家教老師的經驗。提供因材施教的方式,讓學生自發學習,並與家長協作,解決問題學生的困境。
Thumbnail
高三升學陸續放榜, 班級裡"準大學生"愈來愈多, 學生上課收聽率愈來愈差、學習狀態愈來愈鬆散。 上課時老師一人自導自演、自說自話、自問自答的情景愈來愈常見。 孩子們現實地認為所學與所考上科系"無關" + 畢業學分數已足夠 + 已經有大學可念了,就紛紛棄課程而去。 『那我何必還要
在強調「適性發展」的21世紀,每所學校應該也要有各自清晰的理念和教育方式,讓每個家庭可以經過討論後,挑選適合的學校就讀。而老師們也可以依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特長,應聘適合的學校。教育也應該適時引入市場機制,良性競爭才能激發出更多創新,以及更好的教學品質,讓學生和老師都可以有更多選擇。
承上篇,特殊教育法和鑑定辦法的不明確,令人質疑特教的基礎研究不足以支撐融合教育的理論,也有足夠的理由懷疑,對於特殊學生的鑑定,醫界有誤判的可能。 而融合教育重點將特教生安置在一般生的班級,因為特殊,作業可以減量或調整,可以不守班規校規。 或許融合教育的潛在課程就是:乖學生要守規矩,但有些人不必。
現在國中小的融合教育,主旨是讓彼此熟悉日後如何在社會上相處互動,班上有特殊生的比例非常高。 但所謂特殊生,有這麼多都是並沒有完整的基礎研究支持,連成因都含糊,一切交由醫師鑑定,但未必有共識。 數十年來,醫界和特教雙巨頭的學術研究基礎,如此薄弱? 這會影響國中小所有師生吧? 整個教育這樣也行??
Thumbnail
剛剛看到一篇文章在講,這些年來台灣教育改革,因為採計分制的改變,而從分分必較,改成等級制,讓家長與孩子不要這麼分分必較。透過這種模糊化的策略,讓第二三志願學校也可能收到第一志願的學生,打破「志願取向」的升學考試,也試圖改變每一分都那麼重要的想法。 . 這個好,還是不好呢?真的很難說啊。 .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高中生打老師事件的背後教育政策與問題,分析了特教生與一般生上課、校園霸凌以及教師對特教學生的疑慮等議題。提出學校在教育過程中應承擔更多責任,恢復特教班與普通班,特教生應由特教老師負責教導與輔導。文章討論了學校教育不負責任的態度及對特教與一般生的整合教學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課程的評分方式並不是最重要的考量條件,課程內容、在教什麼才是,然而同學好似重視前者的比例大勝後者。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與高中同學重聚的故事,探討同學會的意義與自身在高中教育體制下的經歷。作者回顧了在升學主義影響下,成績與人際關係的矛盾,並反思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文章中提到自我價值的體現不應僅限於學術成就,也應重視彼此的真誠和支持,讓人們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與目的。
Thumbnail
考試制度 考試制度的目的是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能力,但有時候我們可能過分強調分數和排名,忽視了學生真正的成長和學習。這種制度往往促使學生只為了取得好成績而去背誦和應付考試,而忽略了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和運用。 用處 現行的考試制度有時候更像是一個工廠生產線,將學生按照固定的模式塑造成符合社會需求的
Thumbnail
透過改變教育方式,從補習班老師轉變為家教老師的經驗。提供因材施教的方式,讓學生自發學習,並與家長協作,解決問題學生的困境。
Thumbnail
高三升學陸續放榜, 班級裡"準大學生"愈來愈多, 學生上課收聽率愈來愈差、學習狀態愈來愈鬆散。 上課時老師一人自導自演、自說自話、自問自答的情景愈來愈常見。 孩子們現實地認為所學與所考上科系"無關" + 畢業學分數已足夠 + 已經有大學可念了,就紛紛棄課程而去。 『那我何必還要
在強調「適性發展」的21世紀,每所學校應該也要有各自清晰的理念和教育方式,讓每個家庭可以經過討論後,挑選適合的學校就讀。而老師們也可以依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特長,應聘適合的學校。教育也應該適時引入市場機制,良性競爭才能激發出更多創新,以及更好的教學品質,讓學生和老師都可以有更多選擇。
承上篇,特殊教育法和鑑定辦法的不明確,令人質疑特教的基礎研究不足以支撐融合教育的理論,也有足夠的理由懷疑,對於特殊學生的鑑定,醫界有誤判的可能。 而融合教育重點將特教生安置在一般生的班級,因為特殊,作業可以減量或調整,可以不守班規校規。 或許融合教育的潛在課程就是:乖學生要守規矩,但有些人不必。
現在國中小的融合教育,主旨是讓彼此熟悉日後如何在社會上相處互動,班上有特殊生的比例非常高。 但所謂特殊生,有這麼多都是並沒有完整的基礎研究支持,連成因都含糊,一切交由醫師鑑定,但未必有共識。 數十年來,醫界和特教雙巨頭的學術研究基礎,如此薄弱? 這會影響國中小所有師生吧? 整個教育這樣也行??
Thumbnail
剛剛看到一篇文章在講,這些年來台灣教育改革,因為採計分制的改變,而從分分必較,改成等級制,讓家長與孩子不要這麼分分必較。透過這種模糊化的策略,讓第二三志願學校也可能收到第一志願的學生,打破「志願取向」的升學考試,也試圖改變每一分都那麼重要的想法。 . 這個好,還是不好呢?真的很難說啊。 .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高中生打老師事件的背後教育政策與問題,分析了特教生與一般生上課、校園霸凌以及教師對特教學生的疑慮等議題。提出學校在教育過程中應承擔更多責任,恢復特教班與普通班,特教生應由特教老師負責教導與輔導。文章討論了學校教育不負責任的態度及對特教與一般生的整合教學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課程的評分方式並不是最重要的考量條件,課程內容、在教什麼才是,然而同學好似重視前者的比例大勝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