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邊風」EP37:這個奇怪樂器,妙不可言,令你血脈賁張

「耳邊風」EP37:這個奇怪樂器,妙不可言,令你血脈賁張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 節目這裡聽 https://kkbox.fm/n38QZg

今天播的三首歌,都是我從青春期就聽熟了的。然而直到最近我才終於搞清楚,那絕妙的聲音,並不是我之前以為的樂器:The Beatles 在 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 那兒時夢境一樣晶瑩的前奏並不是電吉他,The Band 的 Chest Fever 摧枯拉朽的前奏並不是 Hammond B-3,The Who 的 Baba O'Riley 簡直燒腦的前奏更不是 Moog 或 ARP 類比合成器。

它們都是用 Lowrey 電風琴 彈出來的:這個「前合成器時代」的鍵盤樂器,能夠模擬各種樂器的音色,還內建各種神奇的特效。儘管現在大家未必熟悉 Lowrey,這個 1950 年代開始量產電風琴的廠牌,曾經一度是全世界製造電風琴數量最多的公司,二十幾年累積生產了一百萬台。在搖滾樂的舞台,它的鋒頭遠不如 Hammond B-3 電風琴,但 Lowrey 創造奇聲妙響的強項卻是其他廠牌無可匹敵。

那就跟我一起,認識一下這個妙不可言的怪樂器吧。

播出曲目:

The Beatles / 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1967)
The Band / Chest Fever (Music From Big Pink, 1968)
The Who / Baba O'Riley (Who's Next, 1971)


avatar-img
馬世芳的沙龍
2.2K會員
1.7K內容數
馬世芳2017年迄今的部落格,2021年遷至方格子。包括音樂文字、廣播節目側寫、隨筆、食譜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馬世芳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集節目,播幾首我私心珍愛的,搖滾曲、流行曲裡的鋼琴獨奏。
你知道合成人聲虛擬偶像「初音未來」那雙馬尾的蒼綠色,是在向 1983 年問世的經典合成器 Yamaha DX-7 面板配色致敬嗎?
這些歌投射了某種台灣人的集體意識,在農村凋敝、城鄉人口劇烈流動的時代,壓抑苦悶、離鄉背井的底層人民藉著這些歌曲,表露一種亟欲出走、脫離現狀、打拼追求更好人生的渴望。
這集節目我決定播幾首聽眾投稿的「口哨歌」,同時也都是我自己私心珍愛的歌,其中好幾首都有讓我們惦記的,遠行的音樂人。且讓我們從生平第一次做劇情片配樂就拿下金馬獎最佳電影音樂,林生祥口哨吹得催淚的〈面會菜〉聽起。
我不會吹口哨,從小就羨慕那些口哨吹得漂亮的人。
這集節目,播幾首我私心珍愛的,搖滾曲、流行曲裡的鋼琴獨奏。
你知道合成人聲虛擬偶像「初音未來」那雙馬尾的蒼綠色,是在向 1983 年問世的經典合成器 Yamaha DX-7 面板配色致敬嗎?
這些歌投射了某種台灣人的集體意識,在農村凋敝、城鄉人口劇烈流動的時代,壓抑苦悶、離鄉背井的底層人民藉著這些歌曲,表露一種亟欲出走、脫離現狀、打拼追求更好人生的渴望。
這集節目我決定播幾首聽眾投稿的「口哨歌」,同時也都是我自己私心珍愛的歌,其中好幾首都有讓我們惦記的,遠行的音樂人。且讓我們從生平第一次做劇情片配樂就拿下金馬獎最佳電影音樂,林生祥口哨吹得催淚的〈面會菜〉聽起。
我不會吹口哨,從小就羨慕那些口哨吹得漂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