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山林與登山安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假如發現迷路了,也就是走一走忽然發現前後都沒人,然後步道也不見了,這時能夠的話是待在原地不動再向外求援,千萬不要往低處或溪谷走,許多山難是因為迷路後往下方的溪谷走,因為陡峭濕滑容易,手機收訊也差,因為失去別人救贖的機會。
雖然台灣是個海島,但是卻是個舉世罕有的高山島,國土面積七成是山地,而三千公尺以上的有268座,我們離海面很近,但卻又住在山邊山腳下,我們不只是海洋國家,更是山的子民,我們可能是既樂山又樂海的民族。
尤其進入熟齡,從住家附近的步道健行攀爬高山,都是對身心健康很有幫助的活動。在2019年底,政府也宣布山林解禁,除了國防必要,地形破碎危險,或者屬原住民聖地及生態保育林地之外,均全面開放民眾進入,同時政府也編列進行步道與山崖的整建,路線標誌的改善,建置更多無線基地台,加強山裡的通信訊號。
另外也將原來就是散置管理單位的網路查詢申請平台簡化與合併,只要登入台灣登山整合資訊網,就可以得到所有需要的資訊與服務,只要在網路內檢視登山路線名稱或山頭名稱,或直接用關鍵字查詢,就會有完整的訊息,如果要申請山屋住宿,也會附上相關連結。
一方面是山林解禁還山於民,另一方面是2020年起全球疫情肆虐,無法出國旅遊的關係,全國民眾不分年齡職業與興趣,全都留在台灣,所以隨著登山人數暴增,登山遇險的事件也屢屢創下紀錄,分析原因,應該是許多登山新手經驗不足所飲泣的意外。
很多人把登山想的太簡單,所以準備不足,甚至幾乎沒有任何準備就上山,沒有經驗又沒有適當裝備,實在很危險。
因為地形與氣候的關係,台灣山地的天氣變化莫測,雖然出發前的天氣預報可以參考,但是那些預報是以大區域發生為主,在山上因為迎風面,雲量堆積變化速度非常快,降雨身體淋濕及溫度變化導致的失溫,是登山致命的主因。
另一方面,雖然整體來說,台灣的步道大致還算清楚好走,麻煩的是若不小心走到獵徑,甚至獸勁而迷路,再加上地形的霧氣,往往會讓人迷失在一條原本安全的大眾步道上。
假如發現迷路了,也就是走一走忽然發現前後都沒人,然後步道也不見了,這時能夠的話是待在原地不動再向外求援,千萬不要往低處或溪谷走,許多山難是因為迷路後往下方的溪谷走,因為陡峭濕滑容易,手機收訊也差,因為失去別人救贖的機會。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K會員
2.1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人人都需要一座山,人到了一定的年紀,自然荒野就會前來呼喚他。 隨著年齡愈長,每當忙碌的工作與行程間隙,腦海裡就會浮現由三毛作詞的〈夢田〉這首歌:「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夢,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畝田,用它來種什麼?種桃種李種春風…….」。 今天4月2日,在雨中我們種下了一棵棵希望之樹。
偶爾在一些參訪的行程中,遇到熱情的工作人員,總是令人很感動,因為一位領人薪水的上班族,能夠負責盡職已經很不容易了,要做到工作時眼睛散發出熱情的光芒,只能說是難能可貴,相信他們一定從工作中找到更高的意義與使命感。
從山林行腳回來,隔天老婆大人早上在社區散步時,就順便帶上夾子與垃圾袋,邊健走邊撿拾道路旁的垃圾。在美麗的山林間,只要出現一罐罐棄置的空瓶空罐,殘破的塑膠袋或煙蒂吸管咖啡紙杯……看起來就會很礙眼。 或許有人會懷疑靠少數人這麼偶爾的沿著自然景點的馬路撿垃圾有用嗎? 環宇廣播電台. 節目名稱:人與土地
最近周邊有許多朋友每天買細菌來吃,以前總以為「萬惡的細菌」,現在了解,細菌裡也有好人,也是人類維持健康與正常生長所不可或缺的同伴。 如果對科學史有點認識的話,我們就會常常提醒自己,要謙虛一點,要開放胸襟與腦袋,要懂得質疑也要學會觀察與驗證。
小時候看神怪小說,常會提到一個概念,天上神仙過一天的時間,人間已過了一年,有一首詩也提到:「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長大之後才發現這是科學的,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解釋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共有的感受,原來時間從來不是等速流動的,它時而飛逝,時而緩慢停滯。 對時間快慢的感受是因人因情境而異的。
住在山裡面有二大好處,第一是空氣新鮮無汙染,這對飽受pm2.5威脅的都市人來說,是再貴的豪宅也無法取代的優點,第二個好處是安靜,可以聆聽天籟。 以前住在城市裡,習慣性的一回家就打開音響或電視,也不是為了聽什麼音樂或節目,就只是用這些聲音隔絕屋外喧囂的車聲與噪音。 直到搬到山裡,才重新開始聆聽寂靜。
人人都需要一座山,人到了一定的年紀,自然荒野就會前來呼喚他。 隨著年齡愈長,每當忙碌的工作與行程間隙,腦海裡就會浮現由三毛作詞的〈夢田〉這首歌:「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夢,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畝田,用它來種什麼?種桃種李種春風…….」。 今天4月2日,在雨中我們種下了一棵棵希望之樹。
偶爾在一些參訪的行程中,遇到熱情的工作人員,總是令人很感動,因為一位領人薪水的上班族,能夠負責盡職已經很不容易了,要做到工作時眼睛散發出熱情的光芒,只能說是難能可貴,相信他們一定從工作中找到更高的意義與使命感。
從山林行腳回來,隔天老婆大人早上在社區散步時,就順便帶上夾子與垃圾袋,邊健走邊撿拾道路旁的垃圾。在美麗的山林間,只要出現一罐罐棄置的空瓶空罐,殘破的塑膠袋或煙蒂吸管咖啡紙杯……看起來就會很礙眼。 或許有人會懷疑靠少數人這麼偶爾的沿著自然景點的馬路撿垃圾有用嗎? 環宇廣播電台. 節目名稱:人與土地
最近周邊有許多朋友每天買細菌來吃,以前總以為「萬惡的細菌」,現在了解,細菌裡也有好人,也是人類維持健康與正常生長所不可或缺的同伴。 如果對科學史有點認識的話,我們就會常常提醒自己,要謙虛一點,要開放胸襟與腦袋,要懂得質疑也要學會觀察與驗證。
小時候看神怪小說,常會提到一個概念,天上神仙過一天的時間,人間已過了一年,有一首詩也提到:「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長大之後才發現這是科學的,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解釋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共有的感受,原來時間從來不是等速流動的,它時而飛逝,時而緩慢停滯。 對時間快慢的感受是因人因情境而異的。
住在山裡面有二大好處,第一是空氣新鮮無汙染,這對飽受pm2.5威脅的都市人來說,是再貴的豪宅也無法取代的優點,第二個好處是安靜,可以聆聽天籟。 以前住在城市裡,習慣性的一回家就打開音響或電視,也不是為了聽什麼音樂或節目,就只是用這些聲音隔絕屋外喧囂的車聲與噪音。 直到搬到山裡,才重新開始聆聽寂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雪羊第一堂募資課_山徑的起點 #邀你一起和山林的美好相遇 喜歡戶外生活嗎? 心中是否有著對自然與山林的渴望? 台灣有七成的土地是山, 是全世界高山密度最高的島嶼之一, 擁抱山林自然,才能看見最真實可貴的台灣。 現在,就讓我們準備踏出與山為伍的第一步,一起充實自己的登山基礎吧!
政府直到2019年解禁之前,對山域活動皆採消極、封閉的態度,山林開放後,伴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讓許多國人開始接觸山林。這讓長期以來一直被漠視及汙名的台灣登山活動,有了再次被重視的轉機。然而,短時間、大量登山者湧入山上,對山域環境造成影響之外,更對登山文化的變化產生了莫大的危機。 而沒有合適的教育課
Thumbnail
「山那麼多,為什麼台灣人對山林如此陌生?」 其實不止志祺的標題,這個問題一直以來困惑著許多愛山的人們。 台灣走入世界舞台剛好滿四百年,而多山之島的台灣,島民對山的陌生,起點各異,卻完整訴說了一段段開拓與衝突的歷史。直到千禧年後,台灣才真正迎來自由的全民之山。
台灣的北、中、南橫公路上,從很早就有許多秘境。為什麼沒有公開化?因為本身就有一定的風險存在,除了林務局、台電、登山客外,許多人根本不知道怎麼去。這次中橫的砂卡噹,因為地震而發生了悲劇,而它本來也是秘境。 當初能到秘境的人,基本上都有野外求生的訓練。而且那時光要走到秘境的入口,就要一兩個小時的山路,
06/28/2020 逆轉西稜 隨遇而樂   今年是台灣脊樑山脈旅遊年。 台灣雖擁有世界級的高山風景,但觀光局推動起來却並不容易。 登山的議題包山包海,登山口開始到下山這期間的各項安排就已經夠複雜了。 更別說如何到達登山口和下山後如何回家的交通問題,每條路線就需要分別去設計。   縱
07/17/2010 寫在神山之後 登山沒有政治考量,但登完神山後,台灣的山界真的有向神山學習的地方。 我想主要是政治人物也沒有那個體力來登神山吧。 看看馬來西亞人是如何善用他們的地理資源。 在台灣,常聽到有人說要建五星級的山屋。 但每次都是雷聲大雨點小,不然就是大家的意見都多。 也許
Thumbnail
登山是一項各種年齡都能夠進行的運動,從小朋友到大大朋友,也算是門檻很低的一項運動,更有很大部分的人會將登山作為維持健康的規律性運動,除了鍛鍊到下肢,心肺功能也是同步加強。 台灣是世界上高山密度最高的島嶼 台灣的地形有著很多的高山,海拔3000公尺以上有258座
Thumbnail
在高聳的山與遼闊的海之間,人那麼渺小卻無比輕鬆。從台東市區往三仙台開著車的路上,沿著海線公路往北走,左邊是平均海拔一千多公尺的海岸山脈,右邊是一望無際的深藍色太平洋。因此,旅人們呢雖然目的地各不相同,但都別無選擇的只能駛在這一條在山脈與海岸中間的公路上。
Thumbnail
台灣人口中經常說著台灣是座小島,然而36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矗立著286座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雪羊第一堂募資課_山徑的起點 #邀你一起和山林的美好相遇 喜歡戶外生活嗎? 心中是否有著對自然與山林的渴望? 台灣有七成的土地是山, 是全世界高山密度最高的島嶼之一, 擁抱山林自然,才能看見最真實可貴的台灣。 現在,就讓我們準備踏出與山為伍的第一步,一起充實自己的登山基礎吧!
政府直到2019年解禁之前,對山域活動皆採消極、封閉的態度,山林開放後,伴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讓許多國人開始接觸山林。這讓長期以來一直被漠視及汙名的台灣登山活動,有了再次被重視的轉機。然而,短時間、大量登山者湧入山上,對山域環境造成影響之外,更對登山文化的變化產生了莫大的危機。 而沒有合適的教育課
Thumbnail
「山那麼多,為什麼台灣人對山林如此陌生?」 其實不止志祺的標題,這個問題一直以來困惑著許多愛山的人們。 台灣走入世界舞台剛好滿四百年,而多山之島的台灣,島民對山的陌生,起點各異,卻完整訴說了一段段開拓與衝突的歷史。直到千禧年後,台灣才真正迎來自由的全民之山。
台灣的北、中、南橫公路上,從很早就有許多秘境。為什麼沒有公開化?因為本身就有一定的風險存在,除了林務局、台電、登山客外,許多人根本不知道怎麼去。這次中橫的砂卡噹,因為地震而發生了悲劇,而它本來也是秘境。 當初能到秘境的人,基本上都有野外求生的訓練。而且那時光要走到秘境的入口,就要一兩個小時的山路,
06/28/2020 逆轉西稜 隨遇而樂   今年是台灣脊樑山脈旅遊年。 台灣雖擁有世界級的高山風景,但觀光局推動起來却並不容易。 登山的議題包山包海,登山口開始到下山這期間的各項安排就已經夠複雜了。 更別說如何到達登山口和下山後如何回家的交通問題,每條路線就需要分別去設計。   縱
07/17/2010 寫在神山之後 登山沒有政治考量,但登完神山後,台灣的山界真的有向神山學習的地方。 我想主要是政治人物也沒有那個體力來登神山吧。 看看馬來西亞人是如何善用他們的地理資源。 在台灣,常聽到有人說要建五星級的山屋。 但每次都是雷聲大雨點小,不然就是大家的意見都多。 也許
Thumbnail
登山是一項各種年齡都能夠進行的運動,從小朋友到大大朋友,也算是門檻很低的一項運動,更有很大部分的人會將登山作為維持健康的規律性運動,除了鍛鍊到下肢,心肺功能也是同步加強。 台灣是世界上高山密度最高的島嶼 台灣的地形有著很多的高山,海拔3000公尺以上有258座
Thumbnail
在高聳的山與遼闊的海之間,人那麼渺小卻無比輕鬆。從台東市區往三仙台開著車的路上,沿著海線公路往北走,左邊是平均海拔一千多公尺的海岸山脈,右邊是一望無際的深藍色太平洋。因此,旅人們呢雖然目的地各不相同,但都別無選擇的只能駛在這一條在山脈與海岸中間的公路上。
Thumbnail
台灣人口中經常說著台灣是座小島,然而36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矗立著286座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