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愛丁堡大學曾經彙整了近年世界上有關學習成就的兩百多個研究來加以分析,發現影響學業成績最重要的因素是好奇心與勤奮盡責,這兩個在課堂上常被忽略的特質,我們最看重的智力不是唯一的關鍵。
所謂勤奮盡責意思是指能夠準時上課與完成作業。
好奇心是有效學習的動力,可惜的是,很多老師為了趕進度或希望短期內立即看到成效,而要求學生「背起來就好了」,無數的研究不斷證明,填鴨式的教育很難轉成長期記憶並且融入每個人在大腦裡各自建構的知識體系,更糟的是,「死記硬背」會抹殺我們的好奇心,而且對於學習會覺得充滿壓力與恐懼,不再是開心的知識饗宴與令人興奮地探險之旅。課程設計也有很大的關係,如果學生上課永遠只能坐著聽課,被動地接收已有答案的訊息,沒有機會自動自發地去探尋、摸索,然後自己找到答案,那怎麼能怪他們喪失學習的好奇?
教育家皮亞傑就這麼提醒:「當我們把孩子可以自己體會的事物,放在課程或設計中教導他們,等於剝奪了他們自己發現的權利。」剝奪這兩個字講得很重,但是如果我們了解好奇心是有效學習的開始,也是想像力跟創造力的源頭,更是思考的前提,那麼應該就會同意,確保孩子的好奇心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了。
好奇心與猜測及鷹架
好奇心很重要,隨著好奇而來的思考,以及猜測更重要,這種敢猜測,願意猜測的表現,換個角度來說,就是想像力。
當我們接觸到新的知識,願意花點時間做這個似乎多餘而不必要的事時(把新的訊息多看幾次背下來不就好了嗎?幹嘛還去猜測去想像?)其實就是在激活腦神經更多的迴路,建立更多的連結點,除了方便以後更容易提取(回憶)之外,經過思考,這個新的知識也能夠聯結到原本舊有的知識,就像蓋房子搭鷹架般,擴大鷹架就是擴大我們的背景知識,讓以後新的知識更容易被理解與記憶。
不管是在閱讀中或聽老師講課,要不斷地問自己:「這麼寫到底是什麼意思?」「老師為什麼要這麼講?」只要隨時在內心提問,就可以把原本的被動學習轉換成主動認知的態度,學習效果也會大不相同,換句話說,在閱讀或聽課過程,也要同步進行積極的思考。
提出問題是真正理解的開始,如果讀書時對內容不知其所以然,只是死記硬背,很難將這些對大腦而言是全新的知識變成長期記憶,死背應付當下立即的小考試也許還可以,但是在隔一段時間後的升學大考時就一定記不得的。
我們在讀每個課文每段章節,都是分散而獨立的學習,但是要變成自己擁有,而且能運用,以及應付各種靈活的題目,就要確實花功夫自己去整理,思考與總結,形成彼此相關且串連的知識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