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佈謠言關三天,是真是假?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網路上常常謠傳:「散佈謠言要關三天!」這句話有正確的地方,但也有很多地方要澄清,實際上要關到三天是很難的事情!))
(圖片來源:網路)

一、不實謠言,人人都不喜歡:

現代社會資訊流通迅速,人們很習慣在短時間內吸收大量資訊,也傾向在第一時間就相信所看到的資訊,但如果是惡意不實的謠言,很容易就造成民眾的恐荒,進一步產生很多社會問題,因此也有管制的必要。

至於「散佈謠言關三天」這個說法的規定是在哪裡呢?

二、關三天的規定是什麼?

依據是社會秩序維護法第63條第5款:「有左列各款行為之一者,處三日以下拘留或新臺幣三萬元以下罰鍰:…五、散佈謠言,足以影響公共之安寧者。」

首先請讀者注意幾件事情:

1. 不管是拘留還是罰鍰,這都是行政裁罰,不是刑事處罰(刑罰),就像我們偶爾會違規停車或超速被罰款,這不會有刑事前科的問題,良民證上也不會有記載。

2. 「拘留」是被「關」在拘留所裡面,而拘留所是設置在各地的警察機關(這由拘留所設置管理辦法來規範)。

3. 真的觸犯到這條規定,並不是一律「關三天」,幾乎只會處以罰鍰而已,繳繳錢就沒事了,至今真的被處拘留的案例,筆者查詢僅有一例而已(臺灣新北地方法院90年度重秩易字第1號裁定)。

三、要被處罰,也沒那麼容易:

「謠言」指的是「無事實根據憑空捏造、無的放失之行為」(立法院公報第80卷第22期第84至85頁及80年6月29日立法理由參照),這個要件在個案中不難認定。

比較關鍵的要件是「足以影響公共之安寧」,如果這則謠言,還不至於會讓聽聞者心生畏懼與恐慌的負面心裡,也不會有影響公共安寧之程度,那麼就會違反此條規定,例如謠言是針對某公眾人物的評論、或是單純錯誤解讀政策,都很難達到以上程度,因此實務上很多案例都是被裁定不罰的!

另外如果謠言涉及特定人物,就算不到影響公共安寧的程度,也可能另外涉及到誹謗罪的刑事責任,也是需要特別注意!

結論

監督政府行政和公共政策是現代民主政治很重要的內涵,但如果是惡意散佈不實謠言,導致社會秩序產生不必要的動盪,法律就會介入予以懲罰了,不可不慎!

-

若有進一步的法律諮詢、訴訟案件委託及辯護需求,歡迎透過「Line」或電子郵件(lyr@jf-law.com.tw)聯繫我!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大大小小的事都是法律事,了解越多當然越有保障,本專題會提供許多法律上必備的「豆知識」,讓讀者在生活上不吃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為了避免檢察官在偵查階段有判斷錯誤,刑事訴訟法設計了再議制度,讓高等檢察署檢察官來審查不起訴處分有沒有錯誤,那如果再議失敗了呢?法律另外設計了一層檢討機制─交付審判制度,讓法院直接介入來判斷!一起來看本文的說明吧!
檢察官在偵查階段,如果認定被告不具犯罪嫌疑,會作出一份不起訴處分書,人們收到這份文件,會認為自己沒事了,但檢察官的判斷不一定是正確的,必須要有個檢討機制,這就是再議制度!透過這篇文章,你可以了解更多!
檢察官在偵查階段,如果認定被告不具犯罪嫌疑,會作出一份不起訴處分書,人們收到這份文件,會認為自己沒事了,但檢察官的判斷不一定是正確的,必須要有檢討機制,這就是再議制度!來看這篇文章詳細了解吧!
律師在任何官司中都具有重要角色,但委任律師費用並不便宜,不是人人都有能力負擔,因此很多案件都是由民眾自己單獨面對。然而您可能沒想過,很多情況,法律是規定非有律師協助不可!來仔細看看這篇文章吧!
「證人」是重要的調查證據方法,有助於法院釐清事實,因此法律一方面賦予神聖的義務、也同時給予相當之權利,在作證之前一定要好好理解,才不至於會遭受不利處分或是刑事責任!我們一起來看看本文!
為了避免檢察官在偵查階段有判斷錯誤,刑事訴訟法設計了再議制度,讓高等檢察署檢察官來審查不起訴處分有沒有錯誤,那如果再議失敗了呢?法律另外設計了一層檢討機制─交付審判制度,讓法院直接介入來判斷!一起來看本文的說明吧!
檢察官在偵查階段,如果認定被告不具犯罪嫌疑,會作出一份不起訴處分書,人們收到這份文件,會認為自己沒事了,但檢察官的判斷不一定是正確的,必須要有個檢討機制,這就是再議制度!透過這篇文章,你可以了解更多!
檢察官在偵查階段,如果認定被告不具犯罪嫌疑,會作出一份不起訴處分書,人們收到這份文件,會認為自己沒事了,但檢察官的判斷不一定是正確的,必須要有檢討機制,這就是再議制度!來看這篇文章詳細了解吧!
律師在任何官司中都具有重要角色,但委任律師費用並不便宜,不是人人都有能力負擔,因此很多案件都是由民眾自己單獨面對。然而您可能沒想過,很多情況,法律是規定非有律師協助不可!來仔細看看這篇文章吧!
「證人」是重要的調查證據方法,有助於法院釐清事實,因此法律一方面賦予神聖的義務、也同時給予相當之權利,在作證之前一定要好好理解,才不至於會遭受不利處分或是刑事責任!我們一起來看看本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數位時代,幾乎人人都透過網路作爲取得新聞資訊的主要管道。除了透過網路平台取得新聞媒體發佈的消息,也常常仰賴直播節目獲取消息。合法的新聞媒體,大多對於未加查證的消息發佈非常謹慎而且保守,良莠不齊的自媒體則不然。
Thumbnail
過去針對公然侮辱罪是否有違反人民憲法上的言論自由權實務以及學說上有不同的討論意見,而在今年4月26日,憲法法庭作出113年憲判字第3號判決,認定了公然侮辱罪合憲,但限縮適用範圍,詳細解析了罪名的定義和適用的條件。瞭解何謂公然侮辱以及憲法法庭的判決理由,教大家在生活中如何避免觸法。
Thumbnail
113年6月30日起,政府再度限縮「民眾檢舉交通違規」項目,留下惡性嚴重及影響行人通行的重點違規,下面就幫大家整理出檢舉達人「不能」再檢舉(動態違規)及僅剩可檢舉(靜態違規)的項目。如果你在6月30日後,收到限縮項目外(如路口十公尺、公車站違停)的「民眾檢舉」紅單,只要符合「一要件」,申訴即可撤銷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討論發私訊的時候要注意的事項,包括不要在私訊中侮辱他人、不要持續騷擾他人,以及不能以報警或提告威脅他人。文章建議了一定要謹慎發訊息,避免觸法。希望藉由分享這些議題,讓讀者能夠謹慎因應相關情況。
Thumbnail
2024年5月17日臺灣立法院爆發肢體衝突,引發爭議,眾多社會輿論關注此議題並透過直播行動效益及影響。文章分析了立法當事人、院會內外立委、議場外公民運動、網紅自媒體新聞媒體對立法爭議的直播行動及其效益,並提出直播中洩密、攻擊對手、負面情緒傳達等負面效果以及對於誤導觀眾等問題,帶來潛在的社會風險。
Thumbnail
打擊詐欺就是要讓詐騙仔會害怕且痛才有用
如果看到很多網紅被勒令封鎖…你覺得還有新聞自由權利嗎… 換湯不換藥 目前網紅界進入白色恐怖時代,尤其是政府要封殺,一切關於政治有關網紅…這個是事實也是實際… 新聞媒體專門就是掀起戰亂現狀,但是新聞媒體屬於憲法之上… 很現實很實際,新聞沒有自由權利,只要敢挑戰權威,就是極盡抹殺…很現實很實際,
Thumbnail
有些網友,希望我也談一些日常生活法律方面的常識,我也想談一些風險思維方面的觀念。初衷是希望能起到一些幫助了解日常法律基本觀念與提升風險意識的作用。期望讓一般人在面對日常生活糾紛時,不至於驚慌失措或徬徨無助,能措其手足或知所應對進退,甚至還能趨吉避凶或消災解難。
Thumbnail
身為一個市井小民,要侵犯言論自由有多困難你知道嗎?
Thumbnail
刑法包括《刑法》第309條的「公然侮辱罪」和第310條的「誹謗罪」。本篇文章聚焦於這兩條規定,並探討相關法條的現狀、爭議點和法律效力。文章還就相關案例進行了分析,顯示了刑法對社會秩序的影響和公共利益的重要性。同時,也指出網路時代侮辱和誹謗言論的影響力更為強大。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數位時代,幾乎人人都透過網路作爲取得新聞資訊的主要管道。除了透過網路平台取得新聞媒體發佈的消息,也常常仰賴直播節目獲取消息。合法的新聞媒體,大多對於未加查證的消息發佈非常謹慎而且保守,良莠不齊的自媒體則不然。
Thumbnail
過去針對公然侮辱罪是否有違反人民憲法上的言論自由權實務以及學說上有不同的討論意見,而在今年4月26日,憲法法庭作出113年憲判字第3號判決,認定了公然侮辱罪合憲,但限縮適用範圍,詳細解析了罪名的定義和適用的條件。瞭解何謂公然侮辱以及憲法法庭的判決理由,教大家在生活中如何避免觸法。
Thumbnail
113年6月30日起,政府再度限縮「民眾檢舉交通違規」項目,留下惡性嚴重及影響行人通行的重點違規,下面就幫大家整理出檢舉達人「不能」再檢舉(動態違規)及僅剩可檢舉(靜態違規)的項目。如果你在6月30日後,收到限縮項目外(如路口十公尺、公車站違停)的「民眾檢舉」紅單,只要符合「一要件」,申訴即可撤銷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討論發私訊的時候要注意的事項,包括不要在私訊中侮辱他人、不要持續騷擾他人,以及不能以報警或提告威脅他人。文章建議了一定要謹慎發訊息,避免觸法。希望藉由分享這些議題,讓讀者能夠謹慎因應相關情況。
Thumbnail
2024年5月17日臺灣立法院爆發肢體衝突,引發爭議,眾多社會輿論關注此議題並透過直播行動效益及影響。文章分析了立法當事人、院會內外立委、議場外公民運動、網紅自媒體新聞媒體對立法爭議的直播行動及其效益,並提出直播中洩密、攻擊對手、負面情緒傳達等負面效果以及對於誤導觀眾等問題,帶來潛在的社會風險。
Thumbnail
打擊詐欺就是要讓詐騙仔會害怕且痛才有用
如果看到很多網紅被勒令封鎖…你覺得還有新聞自由權利嗎… 換湯不換藥 目前網紅界進入白色恐怖時代,尤其是政府要封殺,一切關於政治有關網紅…這個是事實也是實際… 新聞媒體專門就是掀起戰亂現狀,但是新聞媒體屬於憲法之上… 很現實很實際,新聞沒有自由權利,只要敢挑戰權威,就是極盡抹殺…很現實很實際,
Thumbnail
有些網友,希望我也談一些日常生活法律方面的常識,我也想談一些風險思維方面的觀念。初衷是希望能起到一些幫助了解日常法律基本觀念與提升風險意識的作用。期望讓一般人在面對日常生活糾紛時,不至於驚慌失措或徬徨無助,能措其手足或知所應對進退,甚至還能趨吉避凶或消災解難。
Thumbnail
身為一個市井小民,要侵犯言論自由有多困難你知道嗎?
Thumbnail
刑法包括《刑法》第309條的「公然侮辱罪」和第310條的「誹謗罪」。本篇文章聚焦於這兩條規定,並探討相關法條的現狀、爭議點和法律效力。文章還就相關案例進行了分析,顯示了刑法對社會秩序的影響和公共利益的重要性。同時,也指出網路時代侮辱和誹謗言論的影響力更為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