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兒童或少年成為犯罪工具或被害人,刑責會加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法律為了保護兒童或少年,特別加重懲罰將兒童或少年變成犯罪工具或被害人的情況,這些法律較鮮為人知,但在實務上卻相當重要!
(圖片來源:網路)

一、刑事責任的規定,不是只有刑法而已:

一般熟知的殺人罪、竊盜罪、毀損罪…等刑事責任規定,我們都知道是規定在「刑法」內,而這部法律的全名是「中華民國刑法」。

但除了這部法律之外,很多法律也有刑事責任的規定,例如銀行法第125條處罰違法收受存款的行為、公司法第9條處罰公司設立資本不實的行為…等。而由於這些規定散布在各個法典裡,較不被民眾所熟知,也因此往往觸法後,才驚覺:「原來這有違反法律喔!我現在才知道!」

另外讀者可能也不知道的是,如果今天使兒童或少年成為犯罪工具、或是使兒童及少年成為被害人的話,有特別法律規定應加重其刑!

二、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112條的加重其刑規定: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112條規定:「成年人教唆、幫助或利用兒童及少年犯罪或與之共同實施犯罪故意對其犯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但各該罪就被害人係兒童及少年已定有特別處罰規定者,從其規定。」

本條規定使得除了依原有刑法規定論處之外,還必須要依本條規定再加重其刑,效果相當嚴重,而本規定有些重要條件如下:

(一)「兒童」、「少年」及「成年人」的定義:

兒童指的是「未滿十二歲」;少年指的是「十二歲以上未滿十八歲」、成年人指的是「十八歲以上」。

(二)成年人「教唆、幫助或利用兒童及少年犯罪」:

例如以下情況:

1. 成年人唆使少年去竊盜,結果少年真的去竊盜了。

2. 成年人知道少年要去竊盜,結果給了少年一把螺絲起子順利竊盜。

3. 成年人為了要領取贓款,指使不知情的少年去領款後交回給成年人。

(三)成年人「與兒童及少年共同實施犯罪」:

例如成年人夥同少年一起到便利商店行竊、又或者夥同幾位少年一起去圍毆某位路人。

(四)成年人「故意對兒童及少年實施犯罪」:

例如成年人恐嚇少年、成年人毆打傷害少年等情況。

三、主觀上要能預見對方是「兒童及少年」:

如果當下根本不知道對方是兒童或少年呢?實務見解認為本條適用雖然「不以明知其為兒童及少年為必要,但仍以該成年人須預見係兒童及少年,且與之共同犯罪並不違背其本意,始足當之。」(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5731號判決參照)。

簡單來說:

1. 我明知他是少年→ 加重其刑!

2. 我覺得他可能是少年,就算是少年我也不在意→ 加重其刑!

3. 我根本不覺得他是少年→ 不會加重其刑!

結論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112條並不是民眾普遍知悉的法條,但在實務上用到的機會頗高,而且後果嚴重,不可不慎!

-

若有進一步的法律諮詢、訴訟案件委託及辯護需求,歡迎透過「Line」或電子郵件(lyr@jf-law.com.tw)聯繫我!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大大小小的事都是法律事,了解越多當然越有保障,本專題會提供許多法律上必備的「豆知識」,讓讀者在生活上不吃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有些案件不見得證據確鑿,往往是大家各說各話,這時可以乾脆把所有人送去測謊嗎?有的人也許不信任測謊,那能否拒絕測謊呢?
不管是民事、刑事還是行政訴訟,常常會需要傳喚證人到法庭上來作證,民眾常常會有一個疑問:律師,請問親戚能當證人嗎?
觸犯刑事責任而要「進去蹲」,這是每個當事人都不願意面對的結果,但如果能繳繳錢給國庫就解決了,就是一個能夠接受的結果。究竟什麼情況可以易科罰金?這篇文章有詳細說明!
若犯罪成立,犯嫌所使用的「犯罪工具」,依法也是法院要沒收的範圍,但「犯罪工具」要怎麼判斷,也往往是案件中的重點,這篇文章帶你/妳一探究竟!
現在法律有嚴格規定要沒收犯罪所得,減少犯罪誘因,但實務上產了一個問題,我跟被害人有和解了,會不會我一方面要賠被害人錢、一方面國家又要給我宣告沒收,這樣我豈不是被剝了兩層皮呢?這篇文章有詳細說明!
許多犯罪背後的動機都是「$$$」,而刑法現在有很嚴格的「沒收制度」,就是要徹底剝奪犯罪所得,讓犯罪變得無利可圖、進而減少犯罪,這篇文章有詳細解析!
有些案件不見得證據確鑿,往往是大家各說各話,這時可以乾脆把所有人送去測謊嗎?有的人也許不信任測謊,那能否拒絕測謊呢?
不管是民事、刑事還是行政訴訟,常常會需要傳喚證人到法庭上來作證,民眾常常會有一個疑問:律師,請問親戚能當證人嗎?
觸犯刑事責任而要「進去蹲」,這是每個當事人都不願意面對的結果,但如果能繳繳錢給國庫就解決了,就是一個能夠接受的結果。究竟什麼情況可以易科罰金?這篇文章有詳細說明!
若犯罪成立,犯嫌所使用的「犯罪工具」,依法也是法院要沒收的範圍,但「犯罪工具」要怎麼判斷,也往往是案件中的重點,這篇文章帶你/妳一探究竟!
現在法律有嚴格規定要沒收犯罪所得,減少犯罪誘因,但實務上產了一個問題,我跟被害人有和解了,會不會我一方面要賠被害人錢、一方面國家又要給我宣告沒收,這樣我豈不是被剝了兩層皮呢?這篇文章有詳細說明!
許多犯罪背後的動機都是「$$$」,而刑法現在有很嚴格的「沒收制度」,就是要徹底剝奪犯罪所得,讓犯罪變得無利可圖、進而減少犯罪,這篇文章有詳細解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自從台灣的立法院為了防範道德風險,於民國99年修正保險法,規定15歲以下小孩身亡時,保險不予理賠,有的父母會將購買保險的時間推遲至15歲,此時,如何規劃青少年保險就成為家庭的重要課題。 青少年是迅速成長和發展的階段,也是人生之中一個獨特的時期,充滿著成長的欣喜,也充滿著因為探索發展與成長所面對
Thumbnail
也許這個巧合相當的細思及恐,兩岸接連發生惡性重大的未成年殺人案件,也無獨有偶地激起民憤,要求重辦案件求處死刑,及取消未成年人的刑事豁免的民意水漲船高,在台灣甚至已經連屬送到立法機關,這說明一個問題,未成年人刑事豁免的制度已經形成法律漏洞,這個漏洞的形成不只是法制面的因果問題,教育及社會風氣都有責任,
法律的界線其實很模糊而荒誕,十八歲的界定是藩籬也是保護傘,在那之前好像所有過錯都可以被原諒,但在那之後就變成大人了。要對人生負起全責,一夕之間沒有了庇護,在現實弱肉強食的叢林裡,又該何去何從? 殊不知以為孩提時代天真的話語,才最是能帶來沉痛的傷害,扭曲糾結的教養和教育,踏錯一步便會墜落深淵粉身碎骨
Thumbnail
青少年犯案,這是有些遙遠的事情,這本書透過少年法庭法官的眼睛,帶我們認識青少年案子中的種種面向。除了故事以外,本篇聚焦於我對於非行青少年更進一步的思考。
Thumbnail
我們保護孩子的決心究竟有多少?那應該是無庸置疑的不容動搖,絕不寬貸,即便只是下載持有也絕不容許。 若是,那麼就不該只限於道德要求,而是付諸司法修正。前例可循,美國將未成年保護視為眾人責任,不只限於家庭裡,就算沒有將未成年影片用以營利或與他人分享,依舊是毫不留情的重罪,而且未來禁止與兒童接觸
  以成年人身分傷害未成年者,首先已經不值得我們的同情和體諒。其次,社會要給予一個人重新做人的機會,首先要求的是那個人自己願意重新做人、願意以行動證明其誠心改變。而不是嘴上說願意改、回頭繼續當他的加害者。
Thumbnail
去年年底,臺灣發生國中生割頸殺死同校同學的悲劇,震驚社會。涉案的女學生多次在網路上嗆聲「我未成年法律會保護我」,一條無辜的生命消失了,卻沒有任何悔過之心。現在的孩子怎麼了?未成年人是不是成為犯罪的三不管地帶呢?如何杜絕校園暴力? 本集許律師將討論未成年犯罪的法律問題。
Thumbnail
大人與小人的差別為何?法律上,民法12條規定:「滿20歲為成年」;刑法18條則規定:「未滿14歲人之行為,不罰。14歲以上未滿18歲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滿80歲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傳統上,稱男性成年為弱冠之年(20歲),稱女性成年為及笄之年(15歲)。法律以年齡作為行為能力與負完全責任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自從台灣的立法院為了防範道德風險,於民國99年修正保險法,規定15歲以下小孩身亡時,保險不予理賠,有的父母會將購買保險的時間推遲至15歲,此時,如何規劃青少年保險就成為家庭的重要課題。 青少年是迅速成長和發展的階段,也是人生之中一個獨特的時期,充滿著成長的欣喜,也充滿著因為探索發展與成長所面對
Thumbnail
也許這個巧合相當的細思及恐,兩岸接連發生惡性重大的未成年殺人案件,也無獨有偶地激起民憤,要求重辦案件求處死刑,及取消未成年人的刑事豁免的民意水漲船高,在台灣甚至已經連屬送到立法機關,這說明一個問題,未成年人刑事豁免的制度已經形成法律漏洞,這個漏洞的形成不只是法制面的因果問題,教育及社會風氣都有責任,
法律的界線其實很模糊而荒誕,十八歲的界定是藩籬也是保護傘,在那之前好像所有過錯都可以被原諒,但在那之後就變成大人了。要對人生負起全責,一夕之間沒有了庇護,在現實弱肉強食的叢林裡,又該何去何從? 殊不知以為孩提時代天真的話語,才最是能帶來沉痛的傷害,扭曲糾結的教養和教育,踏錯一步便會墜落深淵粉身碎骨
Thumbnail
青少年犯案,這是有些遙遠的事情,這本書透過少年法庭法官的眼睛,帶我們認識青少年案子中的種種面向。除了故事以外,本篇聚焦於我對於非行青少年更進一步的思考。
Thumbnail
我們保護孩子的決心究竟有多少?那應該是無庸置疑的不容動搖,絕不寬貸,即便只是下載持有也絕不容許。 若是,那麼就不該只限於道德要求,而是付諸司法修正。前例可循,美國將未成年保護視為眾人責任,不只限於家庭裡,就算沒有將未成年影片用以營利或與他人分享,依舊是毫不留情的重罪,而且未來禁止與兒童接觸
  以成年人身分傷害未成年者,首先已經不值得我們的同情和體諒。其次,社會要給予一個人重新做人的機會,首先要求的是那個人自己願意重新做人、願意以行動證明其誠心改變。而不是嘴上說願意改、回頭繼續當他的加害者。
Thumbnail
去年年底,臺灣發生國中生割頸殺死同校同學的悲劇,震驚社會。涉案的女學生多次在網路上嗆聲「我未成年法律會保護我」,一條無辜的生命消失了,卻沒有任何悔過之心。現在的孩子怎麼了?未成年人是不是成為犯罪的三不管地帶呢?如何杜絕校園暴力? 本集許律師將討論未成年犯罪的法律問題。
Thumbnail
大人與小人的差別為何?法律上,民法12條規定:「滿20歲為成年」;刑法18條則規定:「未滿14歲人之行為,不罰。14歲以上未滿18歲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滿80歲人之行為,得減輕其刑。」傳統上,稱男性成年為弱冠之年(20歲),稱女性成年為及笄之年(15歲)。法律以年齡作為行為能力與負完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