靡常之命如何敘事!

2022/04/1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文本
生命之道..似猶張弓歟?有人抑之,亦有他者舉之,如此靡常之命該如何敘事!緣由無常,命之遷流不住,禍福喜悲無定,故以難言此生,是當不爭善待生命?或應執命而善應吾生?其實,如何用命,如何御生,大美之義存於生命動而愈出。
“動而愈出”之生命狀態與內涵意指整個存在界即是生命實踐之體用之效,從吾人受生之始而有命,自賦禀形各有相異本體之質,是以每個主體之生命皆有其獨特性,皆有不可替代性,各個獨特之生命體是在主體的生命印記中完成殊有之意義而被回顧著..有著未來諸多之可能,亦有過往承受之事實... 春風倚傍的愛人,壯歲相擁的事業,染白髭鬚的苦難。如此明日風回更好之際,追往嘆今生命之意義,皆是吾人最值得驕傲的敘事..
據此,藉由主體生命故事之敘說,以心理發展和社會化期程(eras)為既有基礎疊加,置主體於社會演化中,隨著吾人之生命結構發展與外部環境互滲消長,每一期之生命轉銜階段互有重疊,並有其獨特性存在,這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Daniel J. Levinson生命結構(life structure)之觀點。Levinson又進而闡明吾人之生命週期的鉅視結構是圍繞著自我與家庭及社會和世界而展開,透過生命結構中許多要素,諸如事業、婚姻、家庭與自我在各種社會情境中之角色扮演,而將生命結構劃分為前成年期(0歲—22歲)、早成年期(17歲—45歲)、中成年期(40歲—60歲)、晚成年期(60歲以上)。然而隨著生命結構週期之改變,不預期之生命事件會屢發,生命故事亦可能隨之產生重大裂變或失亡。
然而,生命週期之發展是個人性,每個人之生命敘事都獨特於他人,每個人生之內涵探索,亦多出於經驗之領域,而非根據知識之範疇,是以,生命之“敘述性自我” (narrative self)聽風聽語陳跡俯仰,淹留的年事颼颼各異,建構之生命敘事向度應系於何止?遭變之後的自我又如何贖回?或許循由德國哲學家Hermann Hess之自敘,吾人可了然靡常之命的實存意義:“生命究竟有沒有意義並非我的責任,但是怎樣安排此生卻是我的責任”。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人間有乘除
    人間有乘除
    人間有乘除,生死有流轉,生命四有次第循環:生有,本有,死有,中有.. 是謂無始無終..觸筆何須罣礙..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