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愁生漏短..弔影分付塵...

何愁生漏短..弔影分付塵...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文本

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作為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之德國哲學家,其賦予「人」之一個特定的名稱,叫做「親在(Dasein)」,意義即是指人必須不斷地親臨「存在」,同時人意識到「親在」是向死存在,承認並直面死亡,人才能擺脫對死亡之焦慮和生活之瑣碎,唯有這樣,人才能自由地做自己(being itself)。然而更早提出以理性來直面「亦生亦死,生死同程」之說的希臘先哲蘇格拉底(Socrates,469 BC-399BC) ,其詮釋人生是一場大病,而死亡則是痊癒,當靈魂因死亡而離開肉體之牢籠時,人才能真正完善之。觀乎先賢之言,姑不論生死是否一如彼岸之於此岸或泯物我於晝夜流轉之間,死亡皆不外乎是絕塵在深淵的孤獨裡 !

「夫生死,生有情有受,死無為無形,生死自古以「道」存,生死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生死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此為東方老莊之生死哲學論述,以「道」之無始無終寓萬物之生死方圓,乃是因應自然之順化而死生自滅。同時,「道」之廣越義和內涵義即在於其「無所不處」之普遍性,強調萬物通而為一,物我相依之共生共滅,無所異分與天地大化合流之。而生死乃命也,是自然萬物永恆之規律,生死一如夜旦之常,以此賦予生死之自主性有了普遍之意義,亦說明物物以平等之獨立性和諧共存,唯有「物我相泯」之生命精神的普遍性才能使各生命體彼此關照,互成一體,臻於物我兩相忘之「外生死」最高哲理境界。觀乎東方哲學之生死議題,具有一種虛靜觀照之感,坐忘生死,溶物我於天地之大爐,既委清塵又能望忽宇宙萬物之大觀 !

嘗試言之東西方哲理有關「生死」之詮釋,是知生死問題從來是人之最悲大、難解之議題,人之以生、以死終究難免揮涕、極悲於永幽斷格之路,是以悅生惡死是常情,唯有人對「生、死」之有待,關照人的生命存有,領悟生命之價值,才能善吾生者,進而用之體會人之「親在」既是一個主體存有,如能達觀看待「善死」,以一種「先設概念」之蘊涵,將死亡看作是客體,「主、客」二元和諧之存與「生、死」共相依,既能建設「親在」生命之自主性,亦可將「死亡」善看是一種自然之現存狀態,了解「死亡」是一種處於身體之外又可呈現在眼前、是可被觀察之客觀現象,唯有如此,方能在操煩「生死」之際習得知命安命,亦能解緩人對死亡之不可逆性與恐懼不安之感,此即是莊子所謂「安時而處順,哀樂而不能入也」之生死懸解之道。

avatar-img
人間有乘除的沙龍
3會員
37內容數
人間有乘除,生死有流轉,生命四有次第循環:生有,本有,死有,中有.. 是謂無始無終..觸筆何須罣礙..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人間有乘除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過去」是「未來」之鑰,「現在」則能開啟「過去」 文本 大凡人類文化都有一套歷史之敘事工法,嘗試從年代的間距中,建構社會之共識、檢視普羅大眾共生之信念與價值、探究平易且熟悉之記憶概念等等,如此集成為社會學運作之重要內涵,居於如此之大社會的廣域中,有階級、家庭、協會、媒體、政府、軍隊及各宗教團體等,
「人為大塊客、問天索名氏」是為一切自然而降之經籍文字所詠之載之,至於「生命在第幾章」? 又何足罣礙「鴻荒之民」醉吟於世之心。 文本 在渾沌疑明的上古之世,厥因天地之間風清月明、萬物質樸自然,生於如此素樸社會之民不乏追尋成為「鴻荒之民」或「方外之士」眾矣,依此稱呼之意蘊,線索循來對上古之民的想像,其人
「控制住人民的話語,即是控制住了群體之行動力學」 文本 根據語言學研究解析,話語(discourse)是指運用中之語言,話語不能僅被化約為結繩紀事、倉頡造字、楔形文字等之「符號」表徵視之,話語應是生成於社會關係網絡,為人際互動間使用之語言陳述。另肇因於歷史文化以年相次,以事相類之語言文本等連綿折疊
 「我想」,是用「思想」想思想,想入「界內」。而「我說」,則以「語言」說語言,說出「界外」。 文本 《瘋狂與文明》(Madness and Civilization)是20紀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 之鉅作,其研究專注於瘋狂與理性之間的界限是如何構成特定之歷史社會結
雙F(Feeling& Friendship)陷入外遇... 雙D(Discontented & Disillusioned)走出婚姻.. .   文本 清 李漁 《憐香伴·搜挾》:“莫道姻緣是偶然,紅絲端的暗中牽,自家氤氳使者便是”,所指「氤氳使者」即隱喻媒人。泛言之,傳統社會中的男女姻緣,鸞鳳和
草露系朝冥之間、生活於指尖窺影、reset忽驟無底線、個體跳脫規範制度之咒、人性行雨行雲無羈等等「入泥入水」任”性”之狀態... 文本 究以理性和科學知識用以度量社會價值觀之「現代主義」(modernism)時代,其發展歷程在60、70年代漸次被解構(deconstruction),取而代之的是後現
「過去」是「未來」之鑰,「現在」則能開啟「過去」 文本 大凡人類文化都有一套歷史之敘事工法,嘗試從年代的間距中,建構社會之共識、檢視普羅大眾共生之信念與價值、探究平易且熟悉之記憶概念等等,如此集成為社會學運作之重要內涵,居於如此之大社會的廣域中,有階級、家庭、協會、媒體、政府、軍隊及各宗教團體等,
「人為大塊客、問天索名氏」是為一切自然而降之經籍文字所詠之載之,至於「生命在第幾章」? 又何足罣礙「鴻荒之民」醉吟於世之心。 文本 在渾沌疑明的上古之世,厥因天地之間風清月明、萬物質樸自然,生於如此素樸社會之民不乏追尋成為「鴻荒之民」或「方外之士」眾矣,依此稱呼之意蘊,線索循來對上古之民的想像,其人
「控制住人民的話語,即是控制住了群體之行動力學」 文本 根據語言學研究解析,話語(discourse)是指運用中之語言,話語不能僅被化約為結繩紀事、倉頡造字、楔形文字等之「符號」表徵視之,話語應是生成於社會關係網絡,為人際互動間使用之語言陳述。另肇因於歷史文化以年相次,以事相類之語言文本等連綿折疊
 「我想」,是用「思想」想思想,想入「界內」。而「我說」,則以「語言」說語言,說出「界外」。 文本 《瘋狂與文明》(Madness and Civilization)是20紀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 之鉅作,其研究專注於瘋狂與理性之間的界限是如何構成特定之歷史社會結
雙F(Feeling& Friendship)陷入外遇... 雙D(Discontented & Disillusioned)走出婚姻.. .   文本 清 李漁 《憐香伴·搜挾》:“莫道姻緣是偶然,紅絲端的暗中牽,自家氤氳使者便是”,所指「氤氳使者」即隱喻媒人。泛言之,傳統社會中的男女姻緣,鸞鳳和
草露系朝冥之間、生活於指尖窺影、reset忽驟無底線、個體跳脫規範制度之咒、人性行雨行雲無羈等等「入泥入水」任”性”之狀態... 文本 究以理性和科學知識用以度量社會價值觀之「現代主義」(modernism)時代,其發展歷程在60、70年代漸次被解構(deconstruction),取而代之的是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