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會學角度挑看,每個信息繭房都有一齣戲,裡面最核心的「腳本」,就是待燃之“極化” !
文本
法國社會心理學家Gustave Le Bon以探究群體心理特徵之研究而聞名於世,其最著名大作《烏合之眾》被譽為是社會系統之“零點”文化的崩解,意謂著沒有面目之烏合之眾在“零點”文化轉折之後,“零點”構成了一條涇渭分明之兩造場域,給予個體和群體公共生活之發展帶來質化之異變。肇因於個體為求取群體社會之認同,個體願意拋棄獨立人格和是非認知,用理性換取群體給予之歸屬感,因此在群體中聚沙而易起的是狂暴之激情,崇拜謬誤之言論,無意識之盲從附和,群體願為每一種信仰之勝利而慷慨就義。是以烏合之眾集居的“零點”是混沌虛空,沒有根基之散沙文化。
以精研個體和社會行為關係擅長的奧地利學者Konrad Lorenz (1903-1989)曾針對“烏合之眾” 之散沙文化提出警示,Lorenz言說“無名群體之社會感應有日益傾向於“極化”(polarization)之趨勢。即當個體參與某一公共議題愈多者,且群體之力量愈強時,此時離群之個體就愈少,同時個體有意識之行為漸失,取而代之的是無意識之群體。上述之現象又可喻為“a bandwagon effect”(從眾效應)或稱「jumping on the bandwagon」,解義釋之為驅使個體經過人群之接觸和摩擦而逐漸被宣染之情緒給淹沒,遂自發性、狂熱性非結構性的蜂擁投入集體文化中而自縛縈絲,個體在謬誤已「進入主流」之趨勢愈強大,亦愈發加速群體“極化”現象之產生。
烏合之眾的“極化”縱橫自纏,已是當前數字化生活之網絡社會所面臨的重要難題,依據哈佛大學教授Cass Sunstein暗喻之信息繭房(Information Cocoons)概念,指出網民在信息超載氾濫中,個體多只選擇與己共鳴或悅己之主題,進而對於異議之網絡符號迴響進行過濾刪除,同時不斷強化同群之心理暗示,遂使個體多沉浸在選擇同質性之信息,從而扭曲受眾對一般共識的認知,當趨同的群體愈多,個體愈深化於集體意識,表現出從眾與非理性之盲目,此亦愈發突顯出繭房群體之無意識結構,由於線上參與之群體內捲於同溫層狀態愈饒厚實,由此導入群體極化(Group Polarization)之變異量也愈強大。
緣由網絡社會之“極化”傳播溢流不斷,造成同質性之信息繭房雀躍不止,不僅減少了跨群體之網域,還激化對立之網民,攻擊異議的聲音。“極化”正在劇烈演化中,個體巡弋在線錯試和遷移繭房,只為了在網絡社會中尋找適合自我之信息流棲身,為求取認同,附和“大多數”,群體向“極化”驟然傾斜,由此形構出信息繭房中的各個部落主義(tribalism)文化。繭房們因為擁有各自主義文化的輿論力量,遂漸次的影響真實世界的社會場域,導致社會各個階級之間存在明顯之隔膜與分化,也讓國家機器奪得 “觸發板機”之突破口,主流政黨遂利用烏合之眾之“極化”傳播感染,煽風情緒性言論、激化意識形態對立、動搖人民核心價值,掌握影響群體情感之伎倆,使得群體對權威伏拜,以鞏固利于政黨之輿情高漲擴散之。是以從社會學角度挑看,每個信息繭房都有一齣戲,裡面最核心的「腳本」,就是待燃之“極化” !唯群者水也,威權者舟也,妄想帶水急流,縱一葦直下,俱難矣..畢竟隻手難倚穹廬四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