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6-17
地點:國家音樂廳/表演藝術圖書館
簡介:
一把自臺灣發出聲響的琵琶,究竟承襲多少漢文化的人文古典?作為傳統樂器,又如何在現今展現琵琶在歷史中積醞的能量?
《擺度之外》是鍾玉鳳的主創計畫,關注古典在當代流動的樣貌,以原創作曲串接世界多元的音樂語彙,呈現琵琶獨有的混血性格,並與不同文化背景的臺灣音樂家相互激盪,包含手風情及鋼琴家謝杰廷、伊朗手鼓及擊樂家鄭雅心、共鳴器吉他、十二絃吉他手及人聲演唱陳思銘、佛朗寧哥吉他及擊掌手游柏彥、擊掌手柯乃馨及陳柏因、低音提琴家劉育嘉,更特別邀請重量級泰雅族音樂家雲力思跨界發聲。
鍾玉鳳的音樂美學,不同於國樂交響化、唱片工業刻板的抒情樣貌,展現琵琶豐沛的創造性,重新度量音樂的節奏,在保存與背離古典的過程中,繼續她在音樂裡精準與自由的追尋。(取自
TIFA官網介紹)
表演現場
之前聽過鍾玉鳳的其他演出,覺得琵琶的跨界嘗試已經超越音樂而是哲學般的思辨。看到青銀共創旅伴分享看完演出的心得,用認識自己來切入跨界,覺得是很精準的說法;正是因為夠認識自己,才能在跨界中找到角色與定位。
琵琶如果本色發揮,聲量完全是可以橫掃全場的。如同音樂家在演奏西瓦前介紹的,琵琶是很獨來獨往的樂器,和其他樂器合作有時需要退讓。最印象深刻的演奏,是《Hihul Syax(月光)》這首與雲力思、鋼琴的即興。這首即興應該是全場琵琶成分最少的吧,份量跟月圓時的星星差不多,稀疏但是每個音符都閃閃發光。即使聲量有炸翻全場的能力,為了成就作品,演奏者們節制並且聆聽彼此一起即興發光,讓我覺得非常的美。
音樂,終究還是音樂。
即使都聽不懂吉他與十二弦吉他的差異、第一次聽到佛朗明哥擊掌手的節奏、分不清跨文化的對話,單純地聽著也精彩。就算是兩廳院,也歡迎跟著《西瓦》的情緒盡情的喊叫拍手。大部分的人也都被雲力思寫給母親、鍾玉鳳思念父親的曲所牽動。
照片來源:大大樹音樂圖像提供
延伸閱讀:「離開了某一種琵琶,但是我更趨近了音樂」鍾玉鳳專訪 (連結內的Podcast 剝殼花生完整專訪好好聽!)
共創旅程
第二天的工作坊,從想像音樂建構的場景連結到記憶中的情感,每個人牽連起的情緒可能大致相同,又有不同的輪廓。就像小組活動中,夥伴穿梭回憶帶我們進入的客廳,該有的傢俱可能跟你我家中的相同,但是細究方位與擺設,那是不同家庭故事上演的場景啊。
很喜歡第二個分享活動,用每個人家中會出現的話語與情境,重新創作出新的家庭詩篇,在創作的過程中,我們成為短暫的家人;有的詼諧可愛,好喜歡有一家齊聲大喊「下~來~吃~飯~」,開心唱菜名;有的冷冽又嘲諷(那個鳥叫聲要確定不是挑釁欸),也有深刻無語的時候,如我短暫的家人們展現出沈默也有戲的寫實場景。
場景相似、對白雷同,但我們想起的家的模樣,並不一樣。
如果要帶一件聯想到家的物件,你會帶什麼呢?
照片來源:國家兩廳院提供
攝影/蔡耀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