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自由的那一天

財務自由的那一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我們努力工作、努力存錢、努力累積資產並且投入到指數型基金裡,經過二十年的複利,當資產累積到 25 倍的年度花費時(資產的 4% ≥ 每年的花費),財務自由是否就會從天而降?我是該把錢全部換成現金,存到定存裡?還是一半債券、一半股票?退休的那年遇到 2008 股災怎麼辦?遇到 2020 的新冠疫情怎麼辦?遇到像 2022 年的高通膨+升息循環怎麼辦?老實說,我沒有答案,但我從書裡得到的知識可以做為參考。

50 歲 FIRE 族的規劃

50 歲退休其實已經不算 FIRE 了 (不夠早),但在退休年齡普遍提高的這個年代,比同齡人提早 15 年離開職場需要的不只是規劃,更需要一點勇氣。假設 50 歲離開職場後,每個月需要花費十萬台幣,一年就是 120 萬,代表需要累積 3,000 萬的資產才能退休 (120 x 25 = 3,000)。這三千萬的資產應該如何分配才能讓我們度過接下來的 30~40 年呢?

  • 資產應該分在兩個籃子裡:一個追求成長,一個為了安全
  • 安全的籃子裡要有七年所需的收入,也就是 840 萬元:其中,明年一整年所需的費用(120 萬)要放在絕對安全的定存裡;剩下的 720 萬要放在短期債券指數型基金。
  • 追求成長的籃子裡有 2,160 萬元,仍然放在股票型基金裡 (同樣可以平均分配到不同的區域裡,例如美國、歐洲、亞太成熟與台灣)。
  • 股票型基金獲得的所有股利與利息全部都放回定存,補足一年所需的花費

以上是「賺錢也賺幸福」書裡推薦的財務策略。

優點:把七年所需的生活費用放在定存或相對穩定的債券裡,不論股市短期如何震盪,至少有七年不必煩惱生活費的來源,而股市即使受到空頭的狙擊,七年內通常都能恢復,甚至創新高,這是七年景氣循環論的支持作法。

缺點:股債比是 76:24,對一個五十歲的退休人士來說,股票的比重有點高 (通常用 “110 減去年齡” 做為股票的比重),可以稍稍調整到 60:40,也就是把十年的生活費用 (1,200 萬) 放到定存與債券裡,剩下的部分再平均分配到股票型基金。

重點一:不論你再怎麼保守,仍要把部分的資產放在股票,讓你的總資產持續成長。如果過度保守地把資產全部放到定存或是債券中,可能 25 年就會花光光,建議至少要有 40% 的資產放在股票裡。

重點二:不論你再怎麼喜歡冒險,仍要有部分的資產在定存或是債券裡,這部分至少要有五年的生活費用,也就是 600 萬元,放在安全的部位,它是動盪股海裡的定心丸。

退休之後的動態調整

雖然理論告訴我們 4% 提領率的成功機會很大,但是天有不測風雲,再加上已經離開職場,不再有穩定的收入,一切還是保守為佳 (更何況,如果提早把錢花完了,「理論」也不會幫你買單)。所以我有以下兩個建議:

第一,採用稍微保守的 3% 提領率,讓你的資產有一點緩衝空間。如果總資產仍是 3,000 萬,建議每年花費 90 萬即可;或者,如果每年仍需要花費 120 萬,可以把資產累積到 4,000 萬再退休。

第二,離開職場不代表「退休」,我們不必為了錢工作,但仍可以繼續從事自己喜愛的活動,你不一定要停止工作

回到上述的資產分配,我們每過一年都應該要補充定存帳戶裡的錢,並對資產配置做一點調整,根據股票與債券的上漲與下跌,可能會面臨四種情況:

  • 股票上漲,債券也上漲:先處理債券上漲的部分,只要維持六年所需費用 (720萬) 在債券基金,賣掉的部分移到定存裡,如果不夠,再賣出股票基金去補足。
  • 股票上漲,債券下跌:賣掉股票上漲的部分去補足一年所需的費用,如果不夠再賣出債券基金去補足;日後股票上漲時要補回債券不足的部分 (補到 720 萬)。
  • 股票下跌,債券上漲:賣出債券基金去補足一年所需生活費,不要出售股票部位。
  • 股票下跌,債券也下跌:只賣出債券基金的部位去補足一年所需的生活費,不要賣出下跌的股票,等股票上漲時再把債券基金的部分補回。

重點:股票下跌時不要拋售,相信股票在七年的周期內一定會回升。

理論上,這樣的動態調整勝率很高,但是,追高殺低是人性的共同弱點,尤其是在沒有穩定的收入時,心情更容易受到影響。我想,我會再保守一點,等真正到達財務自由的那一天時再跟大家報告我的作法。

avatar-img
一步步走向財富自由
67會員
67內容數
FIRE (財務自由,提早退休) 的實踐者 歡迎來到我的部落格 http://ask-jj.com 逛逛 或是加入我的電子報 http://jjchou.substack.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前幾天一個小伙伴把我在 2020 年寫給全公司的信分享給我,蠻有意思的。那時新冠肺炎正在流行,整個世界好像按下了暫停鍵,一切看起來都很悲觀;而我根據過去的經驗寫了一封信鼓勵大家,現在回頭看來,很多建議仍然適用,在此分享給大家,也順便做一點解釋。
臺北大縱走路線全新開幕,優化了原本的七段縱走路線,並新增第八段河濱自行車道,串連臺北綠帶與藍帶。本文記錄了作者的爬山經驗及所見所聞,並分享了對於購買市值型 ETF 的觀點。希望能給予投資者一些思考和學習的機會。
分享我對健康生活的期許和努力。希望能夠活得健康快樂,攜家人一起旅遊,即使到了老年仍然保持運動習慣。對自己充滿信心,面對挑戰不放棄,以及提前計劃應對突發情況。
前幾天一個小伙伴把我在 2020 年寫給全公司的信分享給我,蠻有意思的。那時新冠肺炎正在流行,整個世界好像按下了暫停鍵,一切看起來都很悲觀;而我根據過去的經驗寫了一封信鼓勵大家,現在回頭看來,很多建議仍然適用,在此分享給大家,也順便做一點解釋。
臺北大縱走路線全新開幕,優化了原本的七段縱走路線,並新增第八段河濱自行車道,串連臺北綠帶與藍帶。本文記錄了作者的爬山經驗及所見所聞,並分享了對於購買市值型 ETF 的觀點。希望能給予投資者一些思考和學習的機會。
分享我對健康生活的期許和努力。希望能夠活得健康快樂,攜家人一起旅遊,即使到了老年仍然保持運動習慣。對自己充滿信心,面對挑戰不放棄,以及提前計劃應對突發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