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迷你影集心得]飽受宗教枷鎖的女性成長故事《出走布魯克林》/《離經叛道》

2022/05/22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Unorthodox #離經叛道 #出走布魯克林
現今社會物質豐裕,人們對很多事情都很理所當然,但是在紐約布魯克林區威廉斯堡裡的一個小社區裡,有一群女性生活在她們社群所信奉的宗教和男尊女卑的觀念主導下,她們連普通的權利例如讀書、閱報、看電視、擁用手機、上網、外出工作、自由戀愛、婚姻和生育等都不能自主,婦女婚後甚至連留長頭髮都不能自主, 整個族群都是穿著一式一樣的服裝…
成長於紐約布魯克林的女主角Esty 18歲時獲家人安排,嫁給一個只見了1次面的同齡男生Yanky,婚後逾一年她都未能成功懷孕,Yanky更是時刻與母親大人和姊妹update床事進度好讓全家一起催迫Etsy。只不過是一年的時間,夫家便迫不及待要Yanky向她提出離婚。在如此巨大壓力和衝撃下,Esty唯有走她母親的舊路,帶著變賣結婚首飾所得的現金,在安息日偷偷地逃至柏林,投靠那個被她一直誤解的母親…
原來母親當年也是為逃離不幸的婚姻而逃走,並在當地生下她,所以Etsy才能憑一本德國護照才能逃至當地。螳螂捕蟬,黃雀在後,Yanky和堂兄Moishe在社群的支持下,也緊隨Etsy的步伐遠赴柏林,誓要把這個懷有他血脈的妻子抓回去…

#故事簡介 #真人真事改編

作為Netflix首部以意第緒語(Yiddish)為主要語言的原創劇,創作意念來自逃離了哈西迪猶太教(Hasidic)社群生活的Deborah Feldman於2012年出版的自傳回憶錄《Unorthodox: The Scandalous Rejection of My Hasidic Roots》(離經叛道:醜態百出的拒絕我的哈西迪根源)(現時書本只有英語版ebook)。基本上故事情節大部分為虛構,女主角的經歷只有部份是參考自原著再創作和發揮。
#意第緒語(Yiddish)
是遷徙到現今中歐、東歐一帶的猶太人在與古日耳曼語和其他方言互動下所產生的,同樣保有了舊德文的元素,同時以希伯來字母拼寫。而這些阿什肯納茲猶太人很大一部分和其他東歐移民在19–20世紀間大批遷徙到了紐約。
https://www.theguardian.com/us-news/2019/may/17/new-york-brooklyn-measles-outbreak-orthodox-jewish-antisemitism

#An awakening story

有評論指出這套迷你影集(共4集)以偏概全或較獵奇的眼光,透過將宗教和世俗生活二元對立的處理手法,向觀眾展現一個不為世人熟悉的社群的封閉生活,藉此顯示宗教的醜惡、傳統的愚昧、高呼世俗自由。無可否認,影集在呈現這個神秘保守社群採取男女分隔的生活方式,以及在守護宗教和一些傳統習俗時,會令觀眾不禁為其貼上負面標籤。但是,我認為這更偏向是一個覺醒和出走的故事,劇集以女主角的視角去展示她出走的心路歷程,包括過去的夢魘、日常生活和人生如何被宗教主導,和現在的她人在柏林如何適應全新的世俗生活、認識新朋友和尋找落腳點。
如果想進一步了解這個社群,除了可以看Netflix在2017年推出的相關紀錄片《不當自己人》(One of Us)有關一名哈西迪女性逃出家暴尋找新生活,News Lens關鍵評論網也有文章介紹3套訴說哈西迪女性尋求自主的真實故事(I Was Not Born a Mistake、93Queen、Shekinah系列)(連結在文章底部),這3段真人真事比戲劇還要戲劇性。

#角色代表的價值(過去、現在與未來)

Etsy, Yanky, Moishe
懷孕卻選擇出走的Etsy成為看見哈西迪父權社群之弊病的重要縮影。
在宗教和父權的雙重壓力下,Etsy起初陷入失語的狀態默默承受,因為她已經沒有退路,娘家也不會讓她回去,她面前只有兩個選擇: 把一年來的屈辱吞下或者離開社群。Etsy的出走除了代表著她對宗教和父權的對抗,亦反映無可避免的、物極必反的結果。Etsy清楚明白自己正在走母親的舊路,所以她也必須為肚裡的骨肉決定未來,如果繼續留在哈西迪社區,恐怕其女兒也很大可能承受一樣的經歷,所以出走是她的唯一正確選擇。
Etsy代表著希望與未來,她出走的勇氣反映婦女充權的重要性。
#women empowerment
每個人都應該有選擇的權利。兩個年青男士Yanky, Moishe 均是Etsy過去的影子,也是宗教和父權的影子。由於Moishe曾經離開社群,但是未能成功適應世俗生活而敗走返回社群,他的存在是一個有力的例子去吸引Etsy返回社群;吃盡苦頭的Yanky則有嘗試理解Etsy並試圖以二人的感情去尋求Etsy的回心轉意。說真的,當Yanky為了祈求Etsy回去而不惜剪掉兩則的長卷髮這段戲拍得很令人動容,那一刻真的希望Etsy回去,起碼給多一次機會給Yanky…
過去的Etsy由起初對未婚夫充滿好奇和對於婚姻充滿憧憬,到在婚姻裡備受歧視和怪責尚未懷孕一直是逆來順受和惟惟諾諾的態度。然而,由於族內保守的風氣,二人對於性事都缺乏足夠認知以致一直未能令Etsy成功懷孕,長期的壓力下令Etsy患上陰道痙攣和焦慮症… 聰明的Etsy唸過原本禁止女性閱讀的《嗒木德經》提及過組織家庭的過程是歡愉的,而丈夫也有責任令妻子歡愉。她引用經文駁斥Yanky對於二人面對的困難也有他的個人責任。這場戲實在是有力的向二人的問題提出大力的質問和吶喊。
Etsy因為她身體不適而提早離開齋戒日的聚會,沿路回家時順便買了驗孕棒,本來還在消化終於成功懷孕的喜悅,媽寶Yanky回來後卻大振夫鋼的嚴厲責備她一言不發便提早離開聚會,並且撂下狠話說出他與家人已決定要與她離婚。Etsy的情緒瞬間墜入至谷底,對於這段無愛的婚姻、無情嚴苛的宗教和族群,絕望和憤怒的情緒迫使Etsy守著懷孕的秘密一走了之,報復這些冷血無情之人,離開這個令人窒息的地方。而那本德國護照便成為了她的救命符。
至於Etsy在柏林的有趣遭遇,我便不在這裡詳說了,賣個關子:D

#劫後餘生的教派 :男人終身研讀經典、女人婚後被剃光頭相夫教子一生

Esty 所屬的社群信奉哈西迪猶太教 Hasidic Judaism,又稱極端正統猶太教(Ultra-Orthodox Judaism),被歸類為哈雷迪教派(Haredi Judaism)底下,是猶太教正統派中最保守的一支,主要人口分布於以色列和英美,根據wikipedia粗略估計此三地的人口加總大約是130萬人以色列是擁有最多哈雷迪人口的國家,約70萬人(全國猶太人總數約為600萬人)。
美國擁有第二多的哈雷迪教徒;由於缺乏官方數據,哈雷迪派的信徒的生育率又持續上升,估計在2010年約有36萬人(佔總猶太人口的7.2%)。按「猶太正統教派公共事務議會」 (Orthodox Jewish Public Affairs Council,OJPA) 於2020年在推特提到: 紐約布魯克林威廉斯堡估算住了72,000猶太人,而紐約州還擁有兩個主要以哈雷迪組成的村莊 Kiryas Joel和New Square,在此兩地主要語言皆是使用意第緒語,交通標誌也都以意英雙語標示。

#以家庭為核心

哈西迪的生活強調以家庭為核心,而生活及教育中則實施嚴格的性別分離規定;他們有自己的猶太會堂(Synagogue)、有專門學校提供基礎教育、符合猶太教規的食品處理店(Kosher)和餐廳。由於他們的高生育率,現有社區的房屋已日漸不足,迫使他們開始走出布魯克林區買樓!
大部分娛樂如小說、電影、電視、電台、上網均被禁止接觸、能夠上網的智能手機也不可以擁有。結婚年齡通常是18–20歲,而且一般都會安排同齡的結婚。如此嚴厲的教條源於哈西迪社群認為有責任重建二戰大屠殺時失去的600萬猶太人。為了贖罪,擁抱宗教和繁衍後代成為他們唯一的人生使命,每個家庭有十個八個小朋友非常普遍。

#哈西迪男性

必須在面頰左右兩邊留有螺旋狀捲曲鬢髮、帶著超高筒的黑色厚毛絨帽子(冬天時適用;夏天時使用較輕便矮扁的黑帽子)、穿著與祖先相似的18、19世紀歐洲服裝 — — 一式一樣的黑色長外套、長褲和白襯衫。他們大部分繼續研讀《妥拉》(Torah)猶太經典律法、缺乏謀生技能的只靠政府的救濟金以及族人的資助。在以色列,“許多哈西迪男孩自14歲起便不再學習任何世俗的科目(科學、數學、外語),轉而專注在猶太律法的研讀。” (from wikipedia)而以色列政府亦會為他們提供補貼,又豁免兵役,好讓他們能專心研習經典。

#哈西迪女性

需要穿著長裙、長袖和高領衣(不可露出皮膚),只能接受基本教育、禁止節育、在婚後更被迫剃光頭,只能以頭巾或假髮示人(代表婚後擔負起傳宗接代使命)。夫婦之間的肉體關係(“男人給予、女人接收”)是非常神聖,其目的是為了組織家庭。在影集中Etsy的婚姻導師便提醒她,除了來經的日子,每個星期五都要行房,行房前都必須到教堂唸經浸禮淨身。
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多婦女都被迫外出謀生,同時又要肩負照顧孩子和家族內的長輩,有些更要容忍家暴… 例如Netflix紀錄片《不當自己人》(One of Us)便看得令人怵目驚心…

#WomenPower

不過,凡事也有例外,如之前提及的《93Queen》紀錄片,主角蘿琪・佛萊爾(Rachel “Ruchie” Freier)是一位法官,是美國史上第一位擔任公職的女性哈西迪猶太教徒(!),她自發組織了一個名為「對女性的幫助」(Ezras Nashim)的緊急醫療服務隊(當然也得到丈夫的同意和支持),以支援族內女性接受緊急醫療服務(因為族內男女授受不親的原則,儘管已有一支由族內男性組織的隊伍,不少女性族人在使用服務時均會感到不安)。由這個例子可看到哈西迪女性也會站出來爭取機會、發揮專長及影響力,婦女的社區參與長遠來說有助加強社區互助性與凝聚力,是非常出色的women empowerment例子。
https://www.amdoc.org/watch/93queen/

#總結

正如前面提到的,這是一個覺醒和出走的故事,對於族人來說是想當然的#離經叛道,而猶太人族群承受著二戰種族滅絕的創傷和對於落葉歸根的宿願亦不能簡單地被抹殺,所以我較偏好#出走布魯克林這個名稱。Etsy可能經此一役而永遠離開她的家人和族群… 關於宗教與未來發展這個問題,為何只可以是留下或出走兩個選擇? 忠於宗教就等於要放棄人性嗎? 又如我們近年常說的一句話,離開是為了回來,哈西迪族群在宗教與世俗這個天秤該如何取得平衡? 只求在這個變化萬千的社會裡仍能看到一點點的改變和進步。
https://www.viator.com/tours/New-York-City/New-York-Brooklyn-Bridge-Chinatown-and-Little-Italy-Walking-Tour/d687-70665P3wikipediawikipedia
wikipedia

#紐約布魯克林區 fun facts

  • 布魯克林早期被視為黑人區、在70–80年代是出了名的治安差,亦常發生黑幫街頭火拚;近年經整治已改善許多
  • 在紐約市五大區中(1:曼克頓 2:布魯克林區 3:皇后區 4:布朗克斯,、 5:史丹頓島),為人口最多的一區(250萬居民)
  • 紐約的遊客,絕大多數都會選擇在曼哈頓島住宿,因為九成觀光景點都位於此。
  • 皇后區和布魯克林區這兩個行政區的移民居民集中度最高;在布魯克林,移民構成近半數 (48%) 的勞動力。而且,個人服務業、製造業、休閒 餐飲業、保健及社會服務業的大部分勞工都是 來自於移民。
  • Saoirse Ronan主演的電影《布魯克林之戀》(2015年)說的便是一個愛爾蘭女孩在50年代孤身飄洋過海到美國紐約移民的故事,並在那裡愛上了一個意大利男生(女神拍的電影好好看!!在她2017年的不得鳥小姐Ladybird獲得好評之前,這套電影真的算是她嶄露頭角的主演作品)
  • 威廉斯堡(Williamsburg)(即Etsy和她的族群住的小區)為布魯克林高地區內的房地產新寵,許多高級住宅大樓建設於此,也成為藝術家進駐的地點。威廉斯堡的街上不乏咖啡廳、特色商店和市集等文青好去處。
  • 布魯克林大橋、曼哈頓大橋、威廉斯堡大橋和布魯克林-砲台公園隧道都可以來回Brooklyn和Manhattan。布魯克林大橋建於1883年,全長1.825公里,完工時是當時世界上主跨最長的懸索橋;在那裡可以看到著名的和Manhattan夜景、到Manhattan的車程約10分鐘。
https://www.nycgo.com/articles/guide-to-the-brooklyn-bridge/
  • 布魯克林高地(Brooklyn Heights)是許多留學生選擇住宿的地點。治安良好,充滿有歷史風味的建築,附近的Dumbo是年輕人愛去的河岸景點和藝術區
  • 紐約最大的China town位於皇后區Flushing和Elmhurst ;而第三大的Chinatown則算是Brooklyn裡曾有小意大利之稱(即多意大利移民)的Bensonhurst。
https://www.nycgo.com/venues/brooklyn-heights-promenade
Reference:
[完]
如果你鐘意呢篇文,請幫忙:
  1. 按藍色圓圈內的手掌5次(LikeCoin最多可按5下)
  2. 在右下角按心心鼓勵鼓勵我啊 ^_^ 多多益善,少少無拘,謝謝 ❤❤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