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醉翁亭記〉 北宋 歐陽脩

19〈醉翁亭記〉 北宋 歐陽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19〈醉翁亭記 北宋 歐陽脩

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讓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僊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塗,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懽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醉翁亭記

一、字音字形測驗

01.琅邪:

02.林「」尤美:

03.林「霏」:

04.傴僂:

05.「觥」「」交錯:

06.樹林陰「翳」:

07.佳木秀而繁「陰」:

08.宋「祁」:

09.以「荻」畫地:

10.諠譁:

11.臨「谿」而漁:

12.眾賓「懽」:

13.山肴野「」:

14.「潺」潺:

15.「滁」州:

二、注釋

01.巖穴「暝」:

02.酒「洌」:

03.佳木秀而繁陰:

04.「射」者中:

05.雜然而前「陳」者:

06.樹林陰「翳」:

07.太守之「樂」其樂:

08.潺潺:

09.「弈」者勝:

10.野芳發:

11.峰回路轉:

12.佳木秀而繁「陰」:

13.野「蔌」:

14.「觥」籌交錯:

15.「晦明」變化:

三、填充題

01.至於(    ),行者休於樹,(    ),(    ),(    )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

02.太守與客來飲於此,(    ),而(    ),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    )。山水之樂,(    )也。

03.宴酣之樂,(    )。射者中,(    ),(    ),起坐而諠譁者,(    )。

04.若夫日出而林霏開,(    ),(    )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    ),(    ),(    )者,山間之四時也。

05.〈醉翁亭記〉屬(    )類古文。全文以「(    )」字為主軸,作者從(    )之樂、(    )之樂、(    )之樂層層深入,最後歸結到(    )的主旨,環環相扣,讀者可從文中感受其(    )的人生態度。本文在句法上頗有特色:全文使用二十一個「(    )」字作句尾,使得層次十分清晰。此外,又用二十五個「(    )」字作為句子之間的連接,使文氣舒緩從容,充分表現作者的悠閒自適。醉翁亭,為宋琅邪寺僧(    )所建。

06.歐陽脩亦精史學,自撰(    ),又與(    )合撰(    )。

07.〈醉翁亭記〉作者是(    ),字(    ),號(    ),晚號(    ),宋吉州廬陵人。四歲喪父,賴母親鄭氏獨力撫養,以(    )畫地,親身授讀。死後諡(    )。他是北宋(    )運動領袖,反對宋初(    )的文風,力主(    ),並積極提拔後進。詩詞風格(    ),語近情深。

08.(    ),(    )者,太守也。太守謂誰?(    )。

09.臨谿而漁,(    );釀泉為酒,(    );(    ),(    )者,太守宴也。

四、語譯

01.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邪也。

譯:

02.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譯:

03.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

譯:

04.負者歌於塗,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

譯:

題目取自苑裡高中古文三十篇講義

avatar-img
安咕醬的沙龍
78會員
603內容數
文言文養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安咕醬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4〈諫太宗十思疏〉 唐 魏徵 諫太宗十思疏 一、 字音字形測驗 1. 保無「」之休: 2. 「」憂: 3. 「」蔽: 4. 「」遊: 5. 求木之「長」者: 6. 「樂」盤遊: 7. 「」賞: 8. 「壅」蔽: 9. 「黜」惡: 10. 「」惡: 二、 注釋 1. 「殷憂」而道著: 2. 謬賞:
〈燭之武退秦師〉 春秋 左丘明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二、注釋
16〈始得西山宴遊記〉 明 張岱 自余爲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迴谿,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爲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14〈諫太宗十思疏〉 唐 魏徵 諫太宗十思疏 一、 字音字形測驗 1. 保無「」之休: 2. 「」憂: 3. 「」蔽: 4. 「」遊: 5. 求木之「長」者: 6. 「樂」盤遊: 7. 「」賞: 8. 「壅」蔽: 9. 「黜」惡: 10. 「」惡: 二、 注釋 1. 「殷憂」而道著: 2. 謬賞:
〈燭之武退秦師〉 春秋 左丘明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二、注釋
16〈始得西山宴遊記〉 明 張岱 自余爲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迴谿,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爲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