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Thomas Litangen on Unsplash
序
近年來幾乎吉他手人人都在使用音箱模擬,不管是數位綜效也好、電腦上的plugin軟體也好,還是單顆形式的效果器也好,音箱模擬為吉他手帶來穩定且好聽的音色,但又沒有實體音箱在搬運和音量上的不便。
還記得莫約十年以前,Line 6 POD HD、Axe FX等大行其道,音箱模擬幾乎跟數位綜效劃上等號。當時單顆愛好者頂多只有一些Marshall in a box之類的破音效果器,軟體音箱模擬也還並不盛行。但到了現在,Strymon Iridium將音箱模擬大大推廣到許多單顆愛好者手中,其他品牌也開始推出各種單顆的音箱模擬,像是Walrus ACS1,還有前幾天新出的
Two Notes ReVolt、
UAD UAFX等等。另一方面軟體音箱模擬也是百家爭鳴,各種知名、稀有的音箱都有人做成了plugin,網路上的IR檔案也是數不勝數。
剛好最近在寫了Two Notes、UAD的新品介紹文的時候,正在看一些八九零年代的老效果器。看到新品發展日新月異,吉他手們的使用習慣逐漸從實體音箱轉變為音箱模擬的同時,便想來追溯一下音箱模擬的起點在哪裡,這種效果為什麼出現?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過程中又有些什麼樣的變化,變成了今天這樣的發展?
類比音箱模擬
Tech 21 Sansamp
最早的類比音箱模擬,應該是Tech 21於1989年推出的Sansamp Classic,它有著許多的小開關,能夠切換各種音色的表現,藉此來模擬出Fender、Marshall和Mesa的音色。而且Tech 21同時也做了不同麥克風位置的箱體模擬(開關7&8),儘管只是透過類比電路做出類似移動麥克風位置的效果,但在當時卻也是很少見的功能,也代表了當時Tech 21就已發現到吉他手們有著不使用箱體,需要直接把效果器訊號輸出給PA的需求。
Tech 21 Sansamp Classic復刻版 (來源:Tech 21官網)
接著在Sansamp Classic之後,Tech 21又在1993年控制較簡單一些的GT2,以及rack型且能夠控制高中低三個頻段各自的破音程度,藉此模擬出各種音箱的PSA-1。
後續發展
類比音箱模擬再往後並沒有太大的發展,原因可能有當時器材並不流行這類取代音箱的效果器。也可能因為90年代數位綜效開始抬頭,到了90年代末期更是迅速起飛,而類比音箱模擬在音色的種類跟切換上沒有優勢而導致式微。
現在市面上能見到的類比音箱模擬,Tech 21旗下還有許多款式,包括前幾年又開始復刻的Sansamp Classic、PSA2.0、萬年不死GT2以及最新的
Sansamp Character Plus系列等。
比較新的款式有DSM&Humboldt的Simplifier Classic/Deluxe,也是在近年的單顆音箱模擬大戰中極少見的純類比但又有多種音色切換的款式。
另外還有像
Orange的Guitar Butler、Carl Martin新推出的Ampster也都是不錯的選擇。
對比數位的音箱模擬,類比的設計雖然無法有豐富的音色選擇,但在調整上相對簡單非常多,相信還是會有一批支持者。
Shift Line Twin MkIIIS (來源:Shift Line官網)
另外像Shift Line Twin MkIIIS和新的Two Notes ReVolt這樣類比前級配上IR數位箱體模擬的混合款式兼取了類比跟數位的長處,或許未來能夠看到更多類似的產品。
數位綜效
如同前面所說,在00年代後到前幾年單顆音箱模擬興起前,音箱模擬幾乎是跟綜效劃上等號的。這原因不外乎綜效上能夠有非常多種的不同類型的音箱模擬,也能夠快速切換各種音色,腳踩一下就從Fender的clean變成Marshall的crunch,再踩一下變成5150的hi gain,這要在以前的單顆上做到可不容易。
而說到數位綜效,幾個最具代表性的品牌不外乎早期分佔市場的Line 6、Boss和Zoom,和後來稱霸高階市場的Fractal Audio。
Line 6 POD
儘管Line 6的綜效名氣大,但品牌的創立卻是相對晚的。
第一代的Line 6 POD (來源:Sound on Sound)
Line 6的成立於1996年,在草創研發階段就專攻數位效果,第一個產品便是帶有多種音箱模擬和效果的綜合音箱AxSys 212。到了1998年,Line 6把這些音箱模擬和數位效果獨立出來做成綜效,也就是俗稱紅屁股的POD。
POD推出後因為大受好評,Line 6也因此飛快地成長,產品也不斷地推陳出新,並且開始擴增模擬的音色種類。
POD從一開始只有16種音箱模擬,後來2000年的POD 2.0發展為32種。
緊接著2002的POD XT開始有了液晶螢幕和42種音箱模擬。
到了2007年,POD X3更進一步收錄了多達78種音箱模擬,並且內含有相當多種的箱體模擬,這些箱體模擬還可以調整不同的麥克風位置模擬,可調性極大。
曾經稱霸市場好一段時間的POD HD500 (來源:Line 6官網)
2010年,POD HD系列上市,音箱模擬的種類雖然少了,但音色提升,讓Line 6在高階綜效市場上佔有不小的地位。後來2013年又推出了POD HD X系列,提升了數位處理器的運算能力並擴充一些音箱模擬,但單以技術性來說仍屬同一世代。
接著到了2015年,新世代的Helix上市,導入了可自由更換IR的功能,進一步提升音色的變化性和自由度。2019年推出的HX Stomps則一改以往綜效就是一台搞定全部的設計概念,將體積縮小,變得更適合和其他效果器做搭配。
Line 6的Helix家族(來源:Line 6官網)
Boss
Boss開始做音箱模擬的時間比Line 6還早了幾年。最早有出現音箱模擬的效果器可追溯到1992年的ME-10。
Boss ME-10 (來源:Audiofanzine)
Boss的ME-10問世時還是數位地板型綜效的萌芽期,所有可調參數都還是呈現在面板上。而在所有參數的最右邊,有個黃色的G.Amp Simulator,自然就是吉他的音箱模擬了。
此時的音箱模擬還是類比線路的設計,只能開或關,沒有任何種類選擇或參數可以調整,只是一個用來讓效果器接到mixer上時不會太難聽的功能。但從這一點來看,可以發現Boss已經瞭解到人們會有直接把綜效接到mixer上的需求。
ME-10的說明書截圖,可以看到當時音箱模擬的功能還是類比效果
Boss的數位音箱模擬發展開始於1995年的GT-5和Roland的GP-100。
作為比ME系列更高階的綜效產品線,GT-5開始把音箱的前級模擬跟箱體模擬區分開來,有16種前級模擬和14種箱體模擬,並且箱體模擬中還能調整麥克風收音的距離。
不管是在數量上還是在整個設計思維上,都比同年的Zoom領先非常多。
也是在這時候,Boss開始有了他們所謂的COSM (Composite Object Sound Modeling)模擬技術,並且沿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
在GT-5之後,2001年的GT-6把數位訊號的bit rate提高到24位元,提升了解析度,也把音箱種類擴充到30種。
2005年的GT-8更進一步把讓使用者可以同時使用兩個音箱模擬,而且有不同的用法。除了可以混和、分成左右聲道之外,甚至還可以設定不同的彈奏力道會由不同的音箱模擬處理訊號。並且這時的箱體模擬功能中也開始可以選擇搭配不同的麥克風模擬,以及調整不同的收音位置和距離,給予了非常大的可調性。
再往後2008年的GT-10導入大螢幕,和2012的GT-100的雙螢幕,不過在音箱模擬的技術上要一直到2019年的GT-1000,才有重大轉變。
GT-1000放棄了原本的COSM模擬技術,改為新的AIRD (Augmented Impulse Response Dynamics)模擬技術,數位轉換的取樣率也提高到96kHz/32bit來達到更高的解析度。也是到了這一代,Boss的綜效才有了可替換IR的功能,不過相比同行的Line 6卻也晚了好幾年。
後來在2020年Boss推出了縮小版的GT-1000CORE,主攻和其他單顆互相搭配的市場。
Zoom
另外一間知名的綜效品牌,便是Zoom了。真的是幸好Zoom官網上留有明確的產品發售年份跟清晰的說明書影本,研究起來相對輕鬆了許多。
翻開Zoom的產品歷史,第一樣便是1990年的9002 Advanced Guitar Effects Processor。
Zoom的第一款產品9002 (來源:Zoom官網)
9002的螢幕最下方列出了效果列表,其中並沒有音箱模擬這一項,但音箱模擬的功能卻藏在了說明書之中。
9002的說明書在連接到其他器材的範例中,提到了內建有音箱模擬的功能,能夠直接接到錄音器材上。可見當時確實是有這樣的需求,但音箱模擬的功能尚為發展起來,因此在9002上它只是一個方便的功能,而不被視為一種「效果」。
到了隔年1991年的9010和9030上,音箱模擬才變成了一種可開關可調整的效果,並且還有三種模擬音色可選擇,甚至9030還有三種bass音箱模擬。
從功能性跟時間上來看,或許我們可以說Zoom 9010/9030正是數位音箱模擬的起點。
Zoom 9030(上)/9010(下),可以看到9030右邊的按鈕中間就出現了Amp這一個效果類別 (來源:Zoom官網)
其後Zoom產品大量地推陳出新,幾乎每年都有新的綜效問世。不過一開始還是以錄音室取向的產品為優先,像是1994年的9150機櫃型真空管綜效便內建了多種不同的前級模擬,但同年的地板型綜效4040 Zoom Player Pro卻只有跟9010相同的三種音箱模擬。
再後來1996年推出的505 Guitar和506 Bass主打輕便平價,音箱模擬變成只有一種且無法調整,但因為價格便宜所以造成熱賣,成為許多人回憶中的第一顆綜效。
1997年Zoom順勢推出了503 Guitar & Bass Amp Simulator,這或許也是第一款以音箱模擬功能為主打的數位效果器。Zoom 507內建有9種吉他音箱模擬和5種bass音箱模擬,以及6種箱體模擬搭配可調整的麥克風距離。
有趣的是這時期大台的綜效Zoom Player系列,包括3000、2100(均為1998年上市)都只有最早期的三種音箱模擬,反而不如503。
還有後來GFX的系列、505II、606等許多款式,在音色調整的概念上都把功能性跟音色區分開來。
變成提供少少的音箱模擬,讓使用者可以接到mixer上,但是如果想要像某個音箱的聲音,就要在破音區選擇模仿那個音箱的破音。所以會變成在音箱模擬區選擇很少,但破音區卻會看到一些音箱名稱(例如FDR Clean)的現象。
2005年的G2系列開始變成前級模擬的部分被擺入破音區跟其他破音放在一起,另外再給予CABI&MIC區做箱體模擬的部分。和其他品牌音箱歸音箱,破音歸破音的方式大不相同。
一直到2011年新世代的G3,才把音箱模擬跟破音做明確的區分。也是到了這代,才有了較豐富的箱體模擬選擇,以及模擬了一些比較高檔少見的音箱。後續的G5、G1on、G5n、G3n、G1X Four等等款式均是維持類似的架構。 比較特別的是2012年推出的MS-50、MS-100BT等款式,把G3做成了單顆尺寸,雖然在效果的切換跟開關上不太方便,但跟後來許多單顆尺寸的音箱模擬效果器相比,在價格、體積跟音箱模擬的種類上依舊頗有優勢。
Zoom G3開始導入單顆式的調整跟控制思維(來源:Zoom官網)
最後來到2020年,G11和G6的上市終於讓Zoom的音箱模擬進入下一個世代,跟上其他品牌的腳步導入了可替換IR的功能。
Fractal Audio Systems
Fractal Audio的Axe Fx Standard於2006年上市,有著極為擬真的音箱模擬,並且不只可以調整前級的Gain跟EQ、後級的Deep、Presence等,還可以調整像是SAG、輸出變壓器的頻率響應等等非常細微的參數。
在箱體模擬上,Axe Fx一代已經可以載入自己的IR箱體模擬,領先了前述品牌十年以上。
最早的Axe Fx Standard(來源:Fractal Audio Wiki)
這些強大的音箱模擬,讓Fractal Audio快速佔據了高階綜效市場。到了2011二代的Axe Fx II上市之時,許多職業樂團的器材訪談都變成了人手一台,開始越來越多人帶著Axe Fx巡迴,而不是真空管音箱頭。
Fractal Audio現在發展到Axe Fx III (2018上市),和地板型的FM3。各款式依舊維持著水準極高的音箱模擬表現,以及豐富的可調性和強大的IR運算能力。
Axe Fx III (來源:Fractal Audio官網)
後續發展
隨著科技的進步,數位處理器的性能也會更強,體積更小。
未來中價位的綜效可能會在音色上會更有所提升,並且有更複雜的可調性。
高階綜效即便再更提升解析度,音色能提升的幅度恐怕也有限。
未來綜效發展可能的走向有兩種:一是朝向更輕巧化的發展,讓綜效跟單顆能夠更好搭配。不過體積小了也意味著旋鈕和腳踏開關要減少,在控制跟切換上就會有所不便,就要看廠商們怎麼取捨。
第二種方向則是投入音箱建模的技術。
由於篇幅較長,下篇將會繼續介紹音箱建模、Plugin載體,以及單顆形式的數位音箱模擬效果器。
如果喜歡Blend Knob的文章,請幫我們在最底下按五下拍手,不用付費即可讓我們獲得實質收益,或是在右邊點個愛心給我們一點鼓勵!
如果有任何關於器材的問題,也歡迎留言或是私訊我們的粉專喔!
撰文:髮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