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永六年(西元1629年)駿府城在其城主德川忠長授意下,舉行了史上全無前例,由十一組劍士共同參與的真劍御前比武。因為過於殘忍淒絕且城主有謀反之嫌,被嚴禁流傳於世間,是故民間以「寬永御前比武」的名義流傳。
敘述的一開始便引據史實與民間傳言賦予作品真實性,舉行此慘酷比武的大國領主的嗜血好武描寫,也在每段比鬥中如同背景樂不斷出現,作品從底色便染上一片血光。
既以生死相博,便有不可解的愛恨糾葛,每段故事後面都有人性的陰暗面,試讀的五幕,出場人物性格多愛憎分明,怨憎會、求不得,潑墨著暗紅色的脈絡。但所謂劍士,更重要的是劍,以劍論生死,以劍論勝負,是與非在劍道下模糊不清,甚至緣起的愛恨在持劍相對時不復心中,眼中只有劍光,只有斬落對手,畫落銀光與豔紅。
例如第一幕原因弟子與師父的妾侍有染,師父傷了弟子惑人的眼,而多年後弟子劍法有悟斬殺師傅,另一弟子為師復仇失敗後,在師父之女的要求下努力修悟,在比武中斬殺對手。雖說一開始是為師復仇,是因愛慕師父之女,欲與之成親而求勝,因此女對殺父仇人念念不忘的愛恨感到妒忌。但也因為一名慘敗的劍士,若不能戰勝對手,此生就只能活在勝者的陰影下。而多年後弟子有悟求戰,也是因要重建自己的劍道。
二三幕較屬變奏。但反向來看,一個沉浸在自己幻境的劍士,不管劍道多高,心中不復有劍,總會被對手所敗。而在生死命決,面對能力相當的敵手,劍士如何不殺?劍早已是自己的一部分,既是卓越的劍士,又怎麼能抹去劍士的本能?
而每一幕的結束,正如血紅的基調,生死對決後,乾涸的鮮血暗涸,沉入一片黑墨。
金石堂《劍豪生死鬥》書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