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教檢的成績並不算特別好,想了一下這樣還要打準備心得嗎?
但自己在準備教檢時其實一直有些疑問,為了這些疑問決定還是要寫下這篇文章。
這個疑問是:到底教檢好不好考?我要將重心擺在準備教檢上嗎?還是可以同時打工與創作?到底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去考教檢?
在這篇文章中,除了分享我讀什麼書、時間規劃,還會花蠻多篇幅著墨在這應考半年的生活規劃,希望可以幫助跟我有同樣困惑的人。
我做了這些決定,但不代表這些決定適用於每個人,只是純粹想分享當時我是怎麼思考。
一、剛開始起跑的混亂期:教檢要讀什麼?要讀多久?要參加讀書會嗎?
🎈先講我最後的選擇:自讀Sharon筆記+做阿摩考古題+最後再念一下別人整理的法規筆記。
Sharon的心得與筆記👇
但我中間經歷一連串抉擇。
剛開始要準備念書時一定是一團混亂,對考試還不熟悉,不知道應該要讀什麼書、要花多久時間準備等等,這時候我是上網爬文跟問有經驗的人。
我當時主要問了兩個人,一個是我們學校師培中心學生會學術部部長,一個是同科前一年考過教檢的朋友。
1.學術部資源:會問學術部部長是因為今年一月的時候我們師培中心有寄信調查大家參加讀書會的意願,信中有提到如果想要先開始準備的人可以寫信詢問相關資源,於是獲得了學長姐整理的雲端資料,內含Sharon筆記和一些參考書的照片。
最後我只有在考前衝刺時讀裡面的教育法規。
2.朋友:讀Sharon筆記+狂刷阿摩題。
3.上網爬文:Sharon筆記+阿摩。
👉看來就是Sharon跟阿摩了!
(做了幾次考古題之後我決定放生國文,所以國文只做考古題,沒有念書)
抉擇一:教檢要買參考書嗎?🎈我沒買。
當時讀書會有開一些書單,我也去查了那些書,猶豫了一下到底要不要買?要買最新的還是買舊的?
後來發現Sharon的筆記其實就是整理自這些參考書,再加上印了Sharon筆記之後發現全部加起來有夠厚,光這個就可以念夠久了,就決定只念這個。
我超級推薦大家還一團混亂時先去印筆記,看到那麼厚就覺得哇真的有得努力了,總共有七科,太厚的我分上下冊,寒假就把全部上冊帶回家,放一放就覺得該開始來念一下。
抉擇二:教檢要參加讀書會嗎?🎈我沒參加。
這個其實幾乎和買書綁在一起,如果參加讀書會就要買書,後來因為寒假我先開始讀了,也排好自己的讀書計畫,覺得還要再配合讀書會調整時間表有點討厭,就沒參加了。
缺點是有問題比較沒有人可以問,只能自己查資料。
二、開始念教檢之後仍然混亂:好多沒看過沒學過的怎麼辦?教檢念得完嗎?要念多久?
🎈我預計花四個月讀,但中間應該飄掉了一月,所以應該算念三個月。
一開始一定會覺得有點吃力,做考古題不及格,念Sharon筆記一直看到沒學過的東西,要花很多時間查,我那時候就決定至少要念兩遍,第一遍把沒看過的東西通通查一遍,加註在Sharon筆記上,第二遍再念更熟。也在那個時候定調我主要念書的心態:雖然主要是為了檢定,但是在起初以吸收知識的心去念,我覺得知道這些對我反思教育來說也是有幫助的。所以在念第一遍時不會特別要求自己要記住,主要目標是:對一些沒接觸過的概念有印象,或是就有興趣的部分去查資料。
當時訂的時間表如下,從一月底開始讀,希望能讀兩遍Sharon筆記跟做兩次考古題。
當然最後沒有照著這個時間表念,在前半的時間我進度有念完,但只做了一兩年的考古題,在後半的時間我考古題做完了,但進度沒念完,最後有些科目沒有念到兩遍。
為啥沒有照這個時間表?第三點會說明!
雖然沒有完全照這個讀書表念,但我覺得讀書表還是很重要!讀書表就是在提醒你要念書,我把讀書表設成電腦桌布,哪一天落了什麼進度都很明顯,如果只是想著我每天都讀是不夠的,有時候就是會偷懶,沒有列讀書表,偷懶一天兩天自己都覺得還好,但有讀書表你一看就知道自己少讀了哪些,追進度也會比較好追。
三、過完年以後:要專心念教檢嗎?可以同時做別的事嗎?要不要打工?
🎈我同時旁聽+打工+排戲+創作。
我覺得年假那週是我念最認真的時候,我們家因為疫情沒回老家,沒什麼聚會,每天可以很規律的念書,年假之後考驗就來了!
先講我同時做了哪些事👇
1.旁聽課:旁聽三門課,一週6~10小(含上課及課後作業)+10小時線上課程。
2.上駕訓班:第一個月一週6小時+第一次考試6小+考第二第三次抓10小。
3.打工:(短期)年假後花1週教桌遊打工+花4週弄影片專案1&2。
(長期)一週2小時社團助教課+一週7.5~8.5小時家教(含通勤)。
4.排戲:第1個月一週6~12小時(含排戲及劇本工作),第2個月一週12~18小,最後三週密集排戲。
5.個人創作:不定期投稿一些文章,抓一週2小。
抉擇一:要回學校旁聽嗎?要住家裡還是臺北?🎈旁聽三門、住臺北。
畢業以後還有好多想上的課,本來想上的有六門課,最後選擇了三門。
大一到大三總會遇到學期初充滿希望學期末爆炸,大四開始學期初就會弄一個時間表來算看看自己到底有沒有時間修這麼多課做這麼多事,我覺得這是一個很不錯的方法,讓我總算逃離大一到大三的恐怖循環。
一開始算時數一定會爆掉,再來就要抉擇要忍痛割愛哪些東西,這會依據每學期不同的目標抉擇,我後來這學期是主要想接觸藝術治療相關的領域。
左邊是課表,右邊是每堂課或每件想做的事一週會花多久時間。
是否回學校旁聽除了要考量時間,也要考量經濟問題,我本來臺北就還剩約半年的租約,如果要回學校旁聽當然是繼續住臺北比較方便,但每個月就要繼續付房租,於是就會進到下一個抉擇。
抉擇二:要打工嗎?打什麼工?花多久時間?🎈一週10小時內教育相關打工。
雖然我很幸運有家裡經濟支持,但還是希望自己至少能賺一些錢(生產者希望能生產啊👉什麼是生產者?請搜尋人類圖。另外我自己住臺北還要花房租錢,對家裡蠻過意不去),一開始也花了不少時間找工作(導致念書一度有點停滯),有面試餐飲、業務等,也有去展覽的臨時打工,最後還是決定找時薪較高、也跟教育有些相關的家教,我覺得能同時持續接觸教育及賺錢還不錯,還能深切感受到自己的教育哲學與現實(家長期望)的衝突。
因為我自己已經先延畢了半年,再另外花這半年準備教檢,會覺得自己已經落後別人一年,在念書過程中不時會覺得好想要賺錢啊,拉扯到最後約是一週10小內的打工,後來不定期也會有些工作出現。
抉擇三:要不要同時準備多個考試?🎈我只準備教檢。
如果有仔細看我上面的時間表,應該會發現我本來還想要考雅思跟日檢,一開始也有找書來念,但是我並沒有為這兩個考試排讀書表,很容易就會沒念,再加上那時候朋友建議我專心念一個就好,後來想想就決定先考教檢就好。
不過如果是對當公務員有興趣的人其實也可以同時準備考教育相關的公務員,七月左右考試,要再另外準備憲法跟英文。
我後來考完才發現這件事。
111教檢心得文的第一部分先到這邊,歡迎交流及點擊文章下方的讚賞鈕!
後續會繼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