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與觀:內在智慧的生成方法

止與觀:內在智慧的生成方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練習了一段時間的澄心法,我自己留下了一段比較於我而言比較簡便的法門,分享給有時不知如何與自己的情緒/感覺/感受共處的朋友

1.察覺到一個行為帶給自己不舒服的感受

2.停下來,單純感覺得這個感受

3.看著這個感覺

4.深深的看著這個感覺

5.等待一個新發現從內心油然而生

我認為的智慧,是找到一個符合更多部份的需求的方法(不論是內在或是外在的),因為很多時候都是一個策略滿足a需求,一個策略滿足b需求,但如果找到一個新策略,同時滿足a、b需求就是一個比較有智慧的方法。

以前比較常需要比較用力的去想出這個新策略,後面發現了一個比較輕鬆的方式,就是停下來,感覺,深深的感覺,讓這個新策略(智慧)湧出

同時,自然而然的,就是一個帶來和平與愛的方法,因為需求被滿足了,自然不起紛爭,也自然的讓人或讓自己感受到餘裕,而讓人本有的的愛油然而生

我經驗到的是,每一個感受都有一份善意,即便是最毀滅的觀點,背後都是一份帶有善意的感受驅動著,甚至會有一個感受的善意是為了保護自己,而去否定其他感受的存在,所以善意與善意之間彼此會衝突,而這也是煩惱之源

這個練習就僅僅只是讓自己不被任何一份善意帶走,也不忽略任何一份善意,僅僅只是看著衪們,來維持自己的中定,讓每一份善意自己找到自己適合的位置,而形成一個油然而生的智慧

avatar-img
阿德的沙龍
23會員
40內容數
記錄我靈性探索中比較重大的事件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阿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幾天,察覺到自己腰痠背痛眼壓高,心情低落 試了各種方法,自然呼吸、澄心、鬆身法,都有一些效果,但大概就持續了幾個小時,一直都沒有找出自己到底有什麼課題要處理 還在想是不是一直下雨,還感覺了一下下雨這件事帶給自己什麼感受,也沒有太多收獲。 但有趣的是 今天早上拿起一行禪師的「怎麼愛」,看了一下
我覺得這句話整合了我在貧窮工作的經驗,一切的工作就是要把那個自主性帶出來,不是我幫助人改變,而是陪伴人找到自己想改變的動機,透過放鬆人外在的約束(生活物質的匱乏、身心的不適、制度性的排除),讓他自然找到自己的力量。 跟大家分享自主性提問的方法 「你最好奇什麼」 「你的感受什麼」 「你的需要是什麼」
在靈性技術之中,有一種技術稱之為「顯化」,簡言之就是一個心想事成的技術,原理是假設你所處的世界是一個由你的意識構成的世界,所以你意識到什麼,那件事就會慢慢成真,隨便舉個例,你相信對方是個好人,隨著時間過去他可能就慢慢變成好人,你懷疑對方是個壞人,對方也會在你的心中慢慢成為一個壞人。
每年鬼門開的時候,百味都會在一樓門口做一個小小的普渡,那時候覺得普渡真的是好像上街發物資,給在世界遊蕩無家可歸的鬼魂一些物資跟溫暖。 那時候就覺得孤魂野鬼的狀態跟無家者很像。 我看完這個故事更覺得,孤魂野鬼的狀態真的跟無家者很像,他們所在的地方都會被排斥被覺得髒。 然後這個夢就結束了
昨天舉辦第一次半公開的NGO共學活動,邀請窮學盟與一些有NGO經驗的朋友一起參加,第一次共學我們把主題放在「認出問題」。 所以在請大家提出自己所遇見的困境,對困境的感受,以及在一個小小的靜心引導後,請大家認出這個感受是源自於哪些需要沒有被滿足。 很多朋友都提到「肯定」這個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我在過年的時候跟老爸吵架,這周又跟羽儀吵架,我在這兩次吵架中發現了我的功課,就是我在感受到我覺得不舒服的時候,經常會習慣性的使用忍耐作為我的策略,因為我不想要讓別人覺得不舒服,對自己愈在意的人,忍耐的程度愈大。
這幾天,察覺到自己腰痠背痛眼壓高,心情低落 試了各種方法,自然呼吸、澄心、鬆身法,都有一些效果,但大概就持續了幾個小時,一直都沒有找出自己到底有什麼課題要處理 還在想是不是一直下雨,還感覺了一下下雨這件事帶給自己什麼感受,也沒有太多收獲。 但有趣的是 今天早上拿起一行禪師的「怎麼愛」,看了一下
我覺得這句話整合了我在貧窮工作的經驗,一切的工作就是要把那個自主性帶出來,不是我幫助人改變,而是陪伴人找到自己想改變的動機,透過放鬆人外在的約束(生活物質的匱乏、身心的不適、制度性的排除),讓他自然找到自己的力量。 跟大家分享自主性提問的方法 「你最好奇什麼」 「你的感受什麼」 「你的需要是什麼」
在靈性技術之中,有一種技術稱之為「顯化」,簡言之就是一個心想事成的技術,原理是假設你所處的世界是一個由你的意識構成的世界,所以你意識到什麼,那件事就會慢慢成真,隨便舉個例,你相信對方是個好人,隨著時間過去他可能就慢慢變成好人,你懷疑對方是個壞人,對方也會在你的心中慢慢成為一個壞人。
每年鬼門開的時候,百味都會在一樓門口做一個小小的普渡,那時候覺得普渡真的是好像上街發物資,給在世界遊蕩無家可歸的鬼魂一些物資跟溫暖。 那時候就覺得孤魂野鬼的狀態跟無家者很像。 我看完這個故事更覺得,孤魂野鬼的狀態真的跟無家者很像,他們所在的地方都會被排斥被覺得髒。 然後這個夢就結束了
昨天舉辦第一次半公開的NGO共學活動,邀請窮學盟與一些有NGO經驗的朋友一起參加,第一次共學我們把主題放在「認出問題」。 所以在請大家提出自己所遇見的困境,對困境的感受,以及在一個小小的靜心引導後,請大家認出這個感受是源自於哪些需要沒有被滿足。 很多朋友都提到「肯定」這個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我在過年的時候跟老爸吵架,這周又跟羽儀吵架,我在這兩次吵架中發現了我的功課,就是我在感受到我覺得不舒服的時候,經常會習慣性的使用忍耐作為我的策略,因為我不想要讓別人覺得不舒服,對自己愈在意的人,忍耐的程度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