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第二與第三世界

第一、第二與第三世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在考研究所的時候

那時,每天我們大學同學都在系上的k書中心念書,有時候補習班的同學會拿一些問題來問我,我大學同學就會問我說,你們不是競爭對手嗎,你花時間教他,他變得更強把你幹掉怎麼辦,那個時候的我沒辦法回答這個問題,我只是覺得我想教他。

我在創業之初

我曾在創業天使計畫,提出我想開發街賣者商品的計畫,讓街賣者形成一種獨特通路。簡報完,評審問我說,你做這件事要怎麼建立競爭門檻,如果今天青箭口香糖也來經營街賣者的通路,你不就被幹掉了?

我忘記我怎麼回答了,但我還記得我的猶豫,在那個當下我其實知道他想問什麼,他描述的是一個競爭世界邏輯該做的事,那就是我在商管所學到的事,但這不是我心中的答案,我心中的答案是,太好了,歡迎他們進來做,我不只不知道該怎麼建立門檻,我還想把所有我對於街賣者的認識告訴他們,介紹他們認識,告訴企業可以如何跟街賣者合作才會更順暢,我還希望有更多企業一起來做這件事,就是他們沒做,我才要在這裡跟你要錢做這件事。

我最後沒有通過,但我不知道原因是什麼

之後認識愈來愈多人,我覺得其中至少有2種世界觀在運作,一種是競爭、個人、自利的世界觀,我暫稱為「第一世界」,一種是合作、群體、利他的世界觀,我暫稱為「第二世界」,我認識的比較多人,會覺得第二世界的想法是比較善良的,但我的看法不一樣,第一世界與第二世界都有其善意與有限之處

我所觀察到的第一世界的人的善意在於,他們覺得一切都是自己的責任,所以比較不會強迫別人,當自己遇到困難別人沒有幫忙他,他們通常也比較不會責怪別人,而有限之處比較廣為人知,我就不特別說

我所觀察到的第二世界的善良之處,比較廣為人知,而有限之處因為很容易在意他人,而失去對自己的觀照

我覺得沒有人是純然哪個世界的人,大多數都是混合的,比例差別而已,我覺得兩種世界觀在心中整合後,會產生第三世界。

而我看見的第三世界世,在個人的完整下,盡可能的分享一切你所有的世界,相信這個世界與你一體,世界好,你就好,你好,世界就好。

我正在嘗試成為在第三世界中生活的人,我覺得經驗還算不錯,大部份的時候都挺快樂的

在我的經驗之中,這個整合的關鍵在於不同世界的自己需要不同的學習

第一世界的我,需要看見自己對匱乏的恐懼,這個恐懼常引發我競爭的習慣,因為個體的完整未必需要透過競爭

第二世界的我,需要看見自己對他人苦痛的共感,這個共感常引發我犧牲與委曲自己的習慣,因為善待他人未必需要透過委曲自己。

avatar-img
阿德的沙龍
23會員
40內容數
記錄我靈性探索中比較重大的事件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阿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練習了一段時間的澄心法,我自己留下了一段比較於我而言比較簡便的法門,分享給有時不知如何與自己的情緒/感覺/感受共處的朋友 1.察覺到一個行為帶給自己不舒服的感受 2.停下來,單純感覺得這個感受 3.看著這個感覺 4.深深的看著這個感覺 5.等待一個新發現從內心油然而生
這幾天,察覺到自己腰痠背痛眼壓高,心情低落 試了各種方法,自然呼吸、澄心、鬆身法,都有一些效果,但大概就持續了幾個小時,一直都沒有找出自己到底有什麼課題要處理 還在想是不是一直下雨,還感覺了一下下雨這件事帶給自己什麼感受,也沒有太多收獲。 但有趣的是 今天早上拿起一行禪師的「怎麼愛」,看了一下
我覺得這句話整合了我在貧窮工作的經驗,一切的工作就是要把那個自主性帶出來,不是我幫助人改變,而是陪伴人找到自己想改變的動機,透過放鬆人外在的約束(生活物質的匱乏、身心的不適、制度性的排除),讓他自然找到自己的力量。 跟大家分享自主性提問的方法 「你最好奇什麼」 「你的感受什麼」 「你的需要是什麼」
在靈性技術之中,有一種技術稱之為「顯化」,簡言之就是一個心想事成的技術,原理是假設你所處的世界是一個由你的意識構成的世界,所以你意識到什麼,那件事就會慢慢成真,隨便舉個例,你相信對方是個好人,隨著時間過去他可能就慢慢變成好人,你懷疑對方是個壞人,對方也會在你的心中慢慢成為一個壞人。
每年鬼門開的時候,百味都會在一樓門口做一個小小的普渡,那時候覺得普渡真的是好像上街發物資,給在世界遊蕩無家可歸的鬼魂一些物資跟溫暖。 那時候就覺得孤魂野鬼的狀態跟無家者很像。 我看完這個故事更覺得,孤魂野鬼的狀態真的跟無家者很像,他們所在的地方都會被排斥被覺得髒。 然後這個夢就結束了
昨天舉辦第一次半公開的NGO共學活動,邀請窮學盟與一些有NGO經驗的朋友一起參加,第一次共學我們把主題放在「認出問題」。 所以在請大家提出自己所遇見的困境,對困境的感受,以及在一個小小的靜心引導後,請大家認出這個感受是源自於哪些需要沒有被滿足。 很多朋友都提到「肯定」這個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練習了一段時間的澄心法,我自己留下了一段比較於我而言比較簡便的法門,分享給有時不知如何與自己的情緒/感覺/感受共處的朋友 1.察覺到一個行為帶給自己不舒服的感受 2.停下來,單純感覺得這個感受 3.看著這個感覺 4.深深的看著這個感覺 5.等待一個新發現從內心油然而生
這幾天,察覺到自己腰痠背痛眼壓高,心情低落 試了各種方法,自然呼吸、澄心、鬆身法,都有一些效果,但大概就持續了幾個小時,一直都沒有找出自己到底有什麼課題要處理 還在想是不是一直下雨,還感覺了一下下雨這件事帶給自己什麼感受,也沒有太多收獲。 但有趣的是 今天早上拿起一行禪師的「怎麼愛」,看了一下
我覺得這句話整合了我在貧窮工作的經驗,一切的工作就是要把那個自主性帶出來,不是我幫助人改變,而是陪伴人找到自己想改變的動機,透過放鬆人外在的約束(生活物質的匱乏、身心的不適、制度性的排除),讓他自然找到自己的力量。 跟大家分享自主性提問的方法 「你最好奇什麼」 「你的感受什麼」 「你的需要是什麼」
在靈性技術之中,有一種技術稱之為「顯化」,簡言之就是一個心想事成的技術,原理是假設你所處的世界是一個由你的意識構成的世界,所以你意識到什麼,那件事就會慢慢成真,隨便舉個例,你相信對方是個好人,隨著時間過去他可能就慢慢變成好人,你懷疑對方是個壞人,對方也會在你的心中慢慢成為一個壞人。
每年鬼門開的時候,百味都會在一樓門口做一個小小的普渡,那時候覺得普渡真的是好像上街發物資,給在世界遊蕩無家可歸的鬼魂一些物資跟溫暖。 那時候就覺得孤魂野鬼的狀態跟無家者很像。 我看完這個故事更覺得,孤魂野鬼的狀態真的跟無家者很像,他們所在的地方都會被排斥被覺得髒。 然後這個夢就結束了
昨天舉辦第一次半公開的NGO共學活動,邀請窮學盟與一些有NGO經驗的朋友一起參加,第一次共學我們把主題放在「認出問題」。 所以在請大家提出自己所遇見的困境,對困境的感受,以及在一個小小的靜心引導後,請大家認出這個感受是源自於哪些需要沒有被滿足。 很多朋友都提到「肯定」這個需求沒有得到滿足。